解瑂
如今在国际声乐乐坛诸多比赛的获奖名单上出现中国人的名字并不鲜见,改革开放以来,叶英、胡晓平、梁宁、迪里拜尔、傅海静、袁晨野、吴碧霞等一大批中国青年歌唱家在国际重大声乐比赛上屡屡获得好名次,让世界乐坛一步步熟悉和认同了中国的声音。然而,今天的年轻人中很少有人知道,黎信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音乐家中最早在国际声乐专业比赛(不包括世界青年联欢节)引起世界关注、获得好名次的男中音歌唱家。
1960年7月,黎信昌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二届国际舒曼声乐比赛中获得第四名,从此填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声乐艺术家在国际专业声乐比赛中没有好名次的空白。据说如果不是比赛过程中遭遇中苏关系破裂,黎信昌的排名还会更靠前。
半个世纪过去了,黎信昌教授数次登上中南海怀仁堂小礼堂为中外贵宾演出,曾受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还多次应邀在国际声乐比赛和中央电视台电视歌手大奖赛中担任评委,在中国歌坛享有盛誉。自1986年至2001年,黎信昌担任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主任达十五年之久,可谓桃李满园,弟子遍及海内外。在他任职期间,声歌系学生(包括毕业后获奖) 在国际重大声乐比赛中成绩突出,仅黎信昌自己教出的学生中获奖者就有十几人之多。
2006年10月,中央音乐学院为庆祝黎信昌教授70寿辰暨50年执教成就,联合多个单位,为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声乐教育家举行了隆重的庆典活动。
几年过去了,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主任换了一位又一位,声歌系学生毕业了一批又一批,中国声乐演员在国际舞台和比赛中的成绩一次次被刷新……黎信昌教授的声音和教学却依然影响着很多后辈,广播、网络、音乐书店里,《20世纪中华歌坛名人百集珍藏版——黎信昌》依然畅销不断,一位位外地来京的求学者,仍然称呼黎信昌为“声乐之父”。
尽管一生荣誉等身、成就斐然,但当你真正走近这位声乐界老前辈,那随和亲近、毫无傲气的言谈举止,让人几乎完全忘却了他的身份,谦虚得令人敬佩。“我其实不适合当官,老架在上面挺不自在的,现在下来了,倒好像是实在的自己了。所以,我还是最喜欢干自己的专业,更喜欢老子的无为而治!”
不知自己是男中音
1936年,黎信昌出生在天津。津门人爱聊,性格乐观通达,做起事务实不浮夸,这在黎信昌的为人处事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黎家弟兄二人,父亲在铁路工作,母亲操持家务,家中没有人搞音乐。身材高挑的黎信昌
从小似乎与体育更有缘分,打篮球、踢足球样样身手不凡。初中毕业,因为家境不宽裕,黎信昌报了不收学费的天津财经学校企业管理专业,毕业后在天津重工业局正正经经当了一年办事的小干部。
还在财校期间,学校文化氛围好,各种文娱活动多,爱上了唱歌,尤其对当时已经红遍全国的中国歌唱家李志曙和朱崇懋很是崇拜。没有老师教,他就听着广播一句句模仿。开始,他把声音压得很低,学李志曙学得差点嗓子发不出声,接着又模仿朱崇懋,从男低音的声音往高音上找,结果高不成低不就,哪位也没学像。尽管如此,他那比男低音抒情、比男高音厚实的声音,在财校已经开始有了听众,只是那时的黎信昌根本不知道还有男中音这个声部。
1955年,全国第一届职工群众业余文艺会演在北京举行。黎信昌代表天津市代表团成员在演出中亮相,当即被时任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负责人的著名声乐教育家喻宜萱、汤雪耕一眼看中。当时,中央音乐学院刚刚成立,学校对好苗子求之若渴,黎信昌幸运地与叶佩英、王秉锐、吴天球、杨德富、温钰泽(这几位后来都很有成就)等,成为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55级的学生。
进入中央音乐学院接受正规的专业训练后,黎信昌才知道自己原来是男中音的料。
在同班中成名最早
入学时黎信昌从来没唱过外国歌,更没有受过任何声乐专业的训练,专业上纯粹是“白丁”。喻宜萱先生如获至宝地将他收为弟子,喻先生也成为他一生的恩师。
黎信昌回忆说:“喻先生善于言传身教,她教学很有计划性,一开始就非常清楚要把我的声音培养成什么样,所以方法很对路。她上课很少批评学生,总是不断提要求,对基本功训练抓得紧,也非常严格。”在喻先生的教导下,黎信昌自知基础差,因此非常刻苦勤奋。
大二时,黎信昌被苏联专家选中进入专家班学习,但因不适应教学方法,练声过度,一时竟然失声,不得不退出专家班。当时他内心十分痛苦,喻先生为了给他心理上减压,整整一年不给他大作品,不教他难技巧,让他的声带慢慢改善恢复。在喻先生从心理到教学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教导下,通过不懈努力,黎信昌克服了心理障碍,边挣扎边调整,终于恢复了声音,并从阴影中重新走了出来。
采访中,黎教授拿出一本德国彼特版《舒伯特歌曲集》,十分动情地说:“我是1955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的,被分到喻先生班上学习直到毕业。这本歌集就是我失声后,喻先生为了鼓励我继续学习时送给我的。当时,我就是用它开始学唱《菩提树》《魔王》等大量的艺术歌曲,在以后长期的演唱和教学中,我一直离不开这本歌集。为了很好地保存它,我请人给乐谱装订了一个黑色硬皮封面,现在虽然已显得有点破旧,但我还是把它立在书柜最显眼的地方。每当我看到这本乐谱,总会想起喻先生对我的关心和期望。”
从黎教授手中接过这本黑色封面的歌集,我粗粗翻阅中偶然瞥见标在封底的定价4.80元,喻先生对学生的关心备至即刻窥见一二。因为当时黎信昌在学校每月的津贴是12.50元,除去8元的饭费外,只剩4.50元零用钱,可以想象,对他这样的穷学生来说,当时能够得到这样一本歌集是多么难得。
5年的教与学,严师出高徒,1960年,还是大学五年级学生的黎信昌,被国家选送去参加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二届舒曼声乐
比赛。
第一轮比赛结束,黎信昌的排名位居第一。不料,此时赫鲁晓夫在布加勒斯特会议上突然公开与中国反目,中苏关系骤然恶化。这一政治因素导致本来排名最前的中国选手无缘前三名,使原本在决赛中呼声很高的黎信昌只获得了大赛的第四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