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音,西藏歌手的摇篮

2014-11-06 01:12申申
小演奏家 2014年10期
关键词:唱法歌唱家藏族

申申

前不久,在央视第十五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西藏选手次仁央宗抽取的演唱曲目为《南泥湾》,这首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对她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一曲唱毕,评委张也评论道:“来自西藏的美女次仁央宗,你的声音很清凉、很透彻,有一种独特的味道。用你独特的嗓音可以表达不同的音乐,我和几位专家评委私下里都对你的嗓音特别欣赏,祝贺你!”经过不懈努力,次仁央宗最终获得了民族唱法第四名的好成绩,还被中央电视台评为“第十五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十大获奖歌手”。

多年来,藏族歌手之强势有目共睹,我想可能由于长期生活在高海拔地区,肺活量太好的缘故,藏族歌手的高音总能唱得那么漂亮,这是得天独厚的条件,还有那浓郁的地方特色,强烈的辨识度,令人感到清新自然、婉转悠扬的嗓音,同样征服了专家评委和广大观众的心。

其实,在这些优秀藏族歌手的背后,不乏培养他们的教师,尤其是上海音乐学院多年来对西藏地区的辛勤援助。

不仅仅是才旦卓玛

“保持原有民族特色,掌握科学发声方法。”此话是上音民族声乐教授鞠秀芳、常留柱、郑倜、石林等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说过的,这些教授都已经七八十岁,但他们的经验之谈是根据贺绿汀院长对民族声乐提出的“音乐要有民族风格”继承和发扬、探索和自创而来的。

还记得1997年,上海音乐学院为被邓颖超同志誉为“声乐民族化的好园丁”的王品素教授举行教学五十周年纪念音乐会,我有幸采访了王品素的学生、著名歌唱家才旦卓玛。才旦回忆说,1958年,上海音乐学院接受文化部委托,接纳了包括她在内的三名藏族学员,“王老师第一次把我领到音乐教室听唱片,我听着那些婉转如流水的花腔女高音,听得入迷,禁不住模仿起来。老师惊讶极了,因为她竟然在钢琴上找不到我的高音区。老师当即决定不让我走传统路数,而是让我尽量保留藏族民歌的演唱特点,指导我通过科学的方法把自然状态发挥到极致。现在想来,老师做出了一个了不起的决定,正因为这样,我才没有丢失自己的嗓音特质。”

当时,因为语言障碍,才旦学得很困难,老师教得也很困难,最后老师干脆说:“我先当你的学生吧!”于是,才旦和老师来了个换位教学,才旦把自己那些独特的唱法唱给王老师听,还教王老师说藏语,然后王老师再把这些唱法放到练声曲当中。

藏族歌曲的最大特点是高亢嘹亮、悠扬婉转,但高亢嘹亮往往失之单薄,悠扬婉转常常显得纤弱。经过王品素教授的悉心指导和自己的艰苦训练,才旦终于练就了一副优美圆润、洪亮委婉、具有浓郁藏族韵味的好嗓子。

从才旦起,王品素在师生们的共同帮助和探索下,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先后培养出才旦卓玛、何纪光、傅祖光、宗庸卓玛、古兰、巴德玛、拉姆措等众多著名少数民族歌唱家。

如今早已功成名就的著名歌唱家德西美朵也是上音培养出来的。1972年,年仅十五岁的德西美朵怀揣着自己的歌唱梦想考入四川音乐学院,三年的专业学习和训练,让她的演唱技巧和风格日臻成熟。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四川峨影厂担任独唱演

员。然而德西美朵渐渐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音乐的执着让她又重新拾起书本,专心备考,1982 年,她顺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师从鞠秀芳教授继续深造。鞠老师着力培养和提高这位藏族学生的唱法技巧,即把西藏民族风格唱法同西方美声唱法融为一体,注重保持和发扬藏族学生的优势,追求内在的表现力度,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以情发声、以声动情、意境深远、音区饱满、感情充沛、色彩明亮的歌唱道路。

“梅花香自苦寒来”,1989年在全国著名歌唱演员声乐比赛中,德西美朵荣获“中国民族唱法十大女高音歌唱家”光荣称号,其中《天上的西藏》《这里是祖国的高原》等歌曲,经过她夜莺般的嗓音唱遍全国、唱响世界,还获得了文化部“五个一”工程大奖。

再次扬帆培养藏族歌手

近年来,西藏歌坛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最年轻的歌唱家也已年近五旬,为此西藏自治区文化厅仿效当年委托上音培养才旦卓玛等藏族歌唱家的做法,再次委托上音集中培训民族声乐藏族大专班,以缓解西藏当地高学历歌唱家“断层”压力。

2003年,上音派出有经验的老师,背着氧气袋,从西藏各地挖掘新“才旦卓玛”。不久,散落在西藏各地的十五位藏族孩子便来到了上海音乐学院。

三年后的毕业音乐会上,记者在后台与他们相识,只见这些年轻的藏族孩子都喊老师“妈妈”。“刚来上海的时候,生活很不习惯,天天都想回去,现在习惯了却要回去,心里很不舍。”郑倜教授的弟子占堆说得很坦率,“这里国家级、世界级的歌唱家很多,回去以后,我们可以上台唱歌,我们就是最年轻的歌唱演员了。”

方琼的弟子次仁拉巴说:“我刚来上音时,不识曲谱,不识汉字,不懂什么是发声方法,甚至读不懂宿舍门牌号、找不到教室,还是老师把我送回去的。”

“这三年来,‘妈妈自掏腰包买棉被、衣物给我们,一个字、一个音地教我们唱歌,过节的时候就把我们带回家。”杨学进的弟子扎西巴姆和达娃卓玛告诉我,“这都是恩师帮我们操办的,我们舍不得离开她。”

格桑次仁回忆,方老师得知有些学生赶不上学校洗澡,到校外澡堂花五元钱洗又舍不得,便经常带他们在自己家轮流洗澡,常常一洗就是十来个人。学生们向老师反映新式的踏花被盖不惯、睡不香,陈剑波等老师寻觅了一整天,硬是扛回了十五条八斤重的棉花被,后来听到孩子们说昨晚美美地睡了一觉,老师们是人群中笑得最响的。

刚开始,藏族孩子不会保护自己的嗓音,兴致高的时候便聚在操场上从早唱到晚,把老师教的方法全忘了,嗓子也冒了烟,还把按时练琴、练唱的任务抛到了脑后。系里的年轻教师相互探讨,干脆根据学生的背唱记谱,再以现记的歌谱为蓝本进行生动教学,让那些只知张口便唱、有着金属般嗓音的孩子,学会用科学的方法驾驭声音。不到一年,孩子们都养成了下午四点多

到琴房打卡抢座练唱的习惯,现在已经有人能像模像样地弹钢琴了。endprint

逢年过节,作曲系的张千一等老师不时会加入与孩子们同乐的行列。学生们在上海过的第一个农历除夕,方琼想尽办法张罗了一次烤全羊;年初二,郑倜接力般地把孩子们请去吃新疆菜;年初三,刘芳瑛又带着孩子们生平第一次去看海。

张碧华老师不仅利用休息时间带孩子们逛东方明珠、世纪公园……还给每个学生买了复读机、订了杂志,让他们把最需要帮助的事情、最想跟老师说的话写在专门订做的本子上。

年底,一位沪上企业家听说了藏族班的故事,送来一百万元的现汇支票,帮助上音成立“民族专业基金”,还强调要不留名,还有很多校内外的老师和朋友们在默默资助着五位特困藏族学员。而藏族班学员则用自己的方式两度慰问老人院,孩子们说:“我们在这里得到的是爱,也要用爱来回报社会。”

说着说着,许多孩子的眼睛里流露出哀伤,因为他们的心已和上海、上音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那天音乐会尾声,全场气氛达到高潮,当学员们把哈达献给老师时,台上台下哭成一片。专程来沪的西藏文化厅和西藏歌舞团负责同志激动地说:“我们西藏一下子拥有了十五位优秀的年轻歌手。”

近六十年来,上海音乐学院的民族声乐教学,从周小燕教授种“民族唱法试验田”到王品素教授接办“少数民族班”并主持成立民族声乐专业至今,已经为各民族培养了六百余名合格的毕业生。

不断探索民族声乐教学

多年来,我在上音采访从没听到过藏族或其他少数民族歌唱家的培养是靠一人创立的“学派”或靠一人之力“成功”的,为采写本文,我特意再次前往我所尊敬的鞠秀芳教授家。鞠老师虽已八十高龄,但记忆力很好,还一个劲地提及我多年前带领她和她的学生为南京路上好八连公益演出的事情。她的得意学生、陪伴我们的刘芳瑛告诉我,鞠老师居然还能熟练地使用微信、电脑呢。

鞠老师告诉我,民族声乐教学如同美声教学一样,多年来也始终在不断探索。远的不说,民国时代就曾出现过以周璇、周淑安、喻宜宣、周小燕和张权等人为代表的“民歌热”,在老电影、老唱片里比比皆是,其中《跑马溜溜的山上》《牧羊姑娘》《绣荷包》至今还能觅得一二,其唱法本身则是以西洋美声为基础,将江浙一带的民歌小调融入其中。

如果要问民族唱法何时出的“题问”,那是后来的事了,实际上是当年西北民歌的底子承载了西北边区的革命记忆。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一批从城市前往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发现,美声演唱在解放区很难适应,加上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在“文艺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方针下,以李波为代表的早期美声演唱者们放弃学院派唱法,凭借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在露天舞台把歌声送到了观众耳中。

1949年建国后,音乐界由于国统区和解放区之前隔阂的原因,出现了“土洋唱法之争”。但此后无论是融入戏曲唱腔的郭兰英作品《南泥湾》,还是融入藏族演唱方式的才旦卓玛的《唱支山歌给党听》,抑或是采用西洋美声唱法的大型歌剧《东方红》,都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红色演唱方式”。

为了采写本文,我还专门拜访了常留柱教授,他是公认的藏族民歌教学的大师,早年师从刘

振汉、葛朝祉教授,1960年毕业于上音并留校任教,同年支援西藏,在西藏歌舞团任独唱演员和声乐教员工作,并先后担任自治区歌舞团副团长、自治区文化局副局长、自治区第三届人大代表和人大委员等职。在西藏工作期间,他力求在自己的演唱中,体现出专业歌唱技巧与西藏民歌语言、风格相结合,以唱出藏族人民的心声,因此在演唱西藏民歌时,既能保持声音流畅自如、吐字准确清晰,又具有浓郁的藏族风格。由他搜集并首唱的一批藏族民歌《在北京的金山上》《我心中的歌献给解放军》等,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尤其是他本人作词作曲并演唱的《我心中的歌献给解放军》曾风靡全国,1979年还获得西藏全区民歌演唱比赛一等奖。

一见面,常老师还记得早年我曾为他的恩师葛朝祉写悼念文章时拜访过他,因而我们之间的谈话驾轻就熟,他还给我看了他的回忆文章:

“上音声乐系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邀请全国各地著名的戏曲、曲艺和民歌演唱家来为学生示范教学,在这种学习气氛的熏陶下,虽然当时还没有成立民族声乐专业,却产生了第一位民族声乐歌唱家鞠秀芳,她还以出色的演唱荣获世界青年联欢节的金质奖章。

“近年来,系里仍坚持直接向民族声乐艺术家学习,邀请著名陕北民歌演唱家白秉权和豫剧表演艺术家赵晓梅短期授课。白老师的教学给课堂注入了浓郁的黄土高原特色,赵老师教课时唱、念、演的完美结合,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年来,还邀请全国戏曲“梅花奖”得主、京剧表演艺术家方小亚老师前来为学生上课,这种直接面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得到很大的收获。

“当年,才旦卓玛运用以真声为基础、结合假声的混声唱法,把藏族歌曲演唱得情深味浓,其实这种演唱类型的代表人物还有郭兰英、王昆、任桂珍、徐桂珠、朱逢博、热比亚(维族)、巴哈尔古丽(维族)、乌日娜等。

“从我自己的教学体会来看,由于运用了传统和西洋相结合的声乐教学方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批学生如单增(藏族)、肉孜·阿木提(维吾尔族)、仓决卓玛(藏族)、赵勇(回族),在全国电视大奖赛或全国少数民族声乐比赛中获得过金奖,朝伦巴图(蒙族)、那扎尔(哈萨克族)获得过全国少数民族声乐比赛银奖等。

“我国传统民族声乐在演唱时为了表达某种感情、风格或其他特殊效果的需要,往往在旋律进行过程中,增加各种不同的艺术处理技巧,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润腔方法,如各种气口的运用,装饰性的倚音、滑音、颤音、顿音、跳音,青海花儿中的真假声交替,藏族民歌中改变母音和特殊的跳音技巧“缜固”,蒙族长调民歌中在高声区华彩性的装饰音群,被称为“诺古拉”演唱技巧等。这些丰富而独特、体现风格特色的演唱技巧,是经过各民族民间歌手和专业艺人长期反复锤炼、精雕细琢积累而成的,是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精华所在,是祖国优秀民族声乐艺术宝库中的珍贵财富,更是我们今天用来表达歌曲中各种不同内容、不同感情、不同风格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继承。”

行文至此,想到周小燕先生年初偶然和我说起:“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太重要了,当年我回到祖国教学,就是为了最后发展中国民族声乐。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有着各个民族的烙印,正如各个民族的语言不尽相同。我自己说的是湖北话,让我教苏州话那是勉为其难,苏州话那还是鞠秀芳得心应手,也就是说,对待每个学生必须因势利导,取其之长,这样我们才配得上好老师的称号。”

在上海汾阳路优雅摇曳的绿荫中,音乐总是会穿枝过叶与我不期而至。人们都说,这是一条用音乐来记录的路。几十年来,我看着这条路从绿意盎然到黄叶遍地一轮轮地自然交替,听着这条有故事的音乐之路一遍遍地深情诉说,并热切地投身其中,渐渐也成了故事中的人物。

历史如歌,颂唱和铭记时代情感;历史如画,多少变迁精心描绘;历史如电,一个世纪瞬间穿越;历史如智者,审视过去关照当下。而这条小路的历史丰碑上,镌刻着上海音乐学院民族声乐教育事业五十余年的流金岁月。endprint

猜你喜欢
唱法歌唱家藏族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The Light Inside
藏族舞蹈的动作特点和传承发展
《演变》《藏族少女》
树叶都是歌唱家
论科学的发声方法
长不大的调皮蛋歌唱家
草丛里的歌唱家
一位藏族老阿妈和五星红旗
关于“民通唱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