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博达,刘祖毅,方伦益,任夙艺,袁向阳
(1.嗓泗县海洋与渔业局,浙江嗓泗 202450;2.浙江海洋学院水产学院,浙江舟山 316022)
筏养参数对浙江枸祀岛海域紫贻贝生长效果的影响效应
刘博达1,刘祖毅1,方伦益1,任夙艺2,袁向阳2
(1.嗓泗县海洋与渔业局,浙江嗓泗 202450;2.浙江海洋学院水产学院,浙江舟山 316022)
为了探索紫贻贝海区养殖技术,促进紫贻贝高产高收,以紫贻贝为研究对象,进行海区养殖技术研究。在挂养密度、挂养间距不同条件下,对紫贻贝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对紫贻贝在挂养密度梯度(1 600粒/串、1 800粒/串、2 000粒/串、2 200粒/串、2 400粒/串)、挂养间距梯度下(50 cm、70 cm、90 cm)的不同生长指标(生长率、增重率)的测定结果显示,随着挂养密度、挂养间距的逐渐增大,紫贻贝的平均生长率、平均增重率大致呈现递减的趋势,低密度养殖的个体呈现出了更高的生长率,与挂养密度、挂养间距相关的生长差异可能暗示因资源受限(生长空间、食物等因素)而出现种间竞争,因此要进行紫贻贝科学化养殖,必须采用一个不影响贻贝生长性能且较高挂养密度、挂养间距梯度进行养殖,同时综合考虑紫贻贝的商业效益,应选择挂养密度为2 000粒/串,挂养间距为70 cm为宜。
紫贻贝;海区;养殖
紫贻贝Mytilusedulis Linnaeus是瓣鳃纲、贻贝目、贻贝科、贻贝属的软体动物,俗称“黑贻贝”、“海红”[1]。紫贻贝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经济价值较大、可人工养殖的双壳贝类,其主要分布于我国渤海、黄海、东海沿岸。
我国贻贝的规模化养殖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发展于1985年以后,贻贝作为一种海水养殖的经济双壳贝类,其养殖面积一度占据了浅海养殖的主导地位,而浙江省嗓泗县是我国贻贝养殖的主要产地之一[2],自1973年开展贻贝海区试验养殖以来,人工育苗技术已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3-4],目前,嗓泗的贻贝养殖主要集中在嗓山、枸杞、绿华、花鸟等地。随着贻贝产业的逐步发展,加之嗓泗“贻贝之乡”的确立,贻贝产业规模一度快速扩大,但是发展过程中贻贝苗种、养殖海区负荷化、养殖无序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受到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贻贝经济效益和渔民转产转业的积极性,也已成为当地政府部门实施的一项具体措施。
目前,国内对紫贻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养殖[5-6]、遗传[7-8]、生理生化[9]等方面,但有关紫贻贝挂养密度和挂养间距对养成效果的研究尚未报道。本文拟通过挂养密度、挂养间距两个重要参数研究,探讨贻贝海区养殖的科学化模式,从而为贻贝养殖的生产实践等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1.1 材料
1.1.1 位置及理化条件
试验海区选取在舟山市嗓泗枸杞海区的西南沿海(表1),试验期间对该海区水质的测试结果及其水环境主要理化因子指标为:嗓泗海域的表层水温在5~25℃,年平均17℃左右,盐度变化年平均值界于12.1~29.592之间,pH值范围为7.80~8.38,溶解氧范围为5.57~9.4。养殖海区水深10~30 m,透明度1.5~2 m。2010年6-8月,对嗓山—壁下—花鸟—绿华—花鸟海区开展了贝类划型工作采样工作,各项指标均符合I类海区标准。
表1 贻贝养殖海区地理位置Tab.1 The coordinate position ofmusselmariculture area
1.1.2 养殖设施
海区贻贝养殖采用浮筏式结构(图1、图2),共设置了15根浮绳,每根长80m,每根为一行,连片排列。每一行挂35个浮子。
图1 筏架俯视图Fig.1 The top view of raft frame
图2 筏架截面图Fig.2 The section diagram of raft frame
1.1.3 苗种
紫贻贝苗种来源于辽宁大连,要求选择纯度高,健康无病虫害作为试验苗种。
1.2 日常管理
1.2.1 检查
保苗期间防护管理工作是保苗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岗位责任制,建立了合理的管理体系,由4人组成海上工作小组,设立海上固定工作平台,24 h值班。
1.2.2 防台
保苗期间是台风的多发季节,因此要经常收听天气预报,掌握台风的最新动向。在台风来临时要加强值班工作,仔细检查浮筏是否安全牢固。在台风期浮力不可过大,防止断缆断埂拔橛、摩擦缠缆等情况的出现。
1.2.3 管理
以勤管理、勤观察、勤巡查“三勤”方法来加强日常问题的发现与处理,经常清洗苗袋外面泥质及其它附着物,使苗袋始终保持水流畅通,确保稚贝的正常生长,同时根据贝苗日益生长的具体情况,相应的调整浮子,严防浮筏下沉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1.3 实验设计
在紫贻贝海区养殖过程中,各阶段其生长率和增重率受挂养密度、挂养间距等因素的影响,实验设计见表2。2004年2月,浙江省出台的《贻贝养殖技术规范》中贻贝养殖密度标准为700~1 000个/m,目前,养殖户所用的苗绳在2~2.3m,故设置5个挂养密度梯度水平(1 600粒/串、1 800粒/串、2 000粒/串、2 200粒/串、2 400粒/串,依次记为A1、A2、A3、A4、A5),2个挂养间距梯度水平(50 cm、70 cm、90 cm,依次记为B1、B2、B3),共分为15组,每组设3个重复。本文对挂养密度、挂养间距的参数研究,暂不考虑苗绳因素,实验所用苗绳统一为2.3m。
表2 紫贻贝平均生长率、增重率的L15(5×3)正交设计Tab.2 The L15(5×3)orthogonal design of of average growth rate,weightgain rate of M.edulis
1.4 各项指标测定及计算方法
于实验第1天和第N天(收割时间)分别测量紫贻贝样本的形态数据,壳长、壳宽、壳高、重量等生长指标,并计算相对增重率、生长率。
计算公式如下:
相对增重率(WG)=[(Wt-W0)/W0]×100%;
相对生长率(WG)=[(Lt-L0)/L0]×100%;
式中,Wt为试验td后的体质量,Lt为试验td后的壳长,W0为初始体质量,L0为初始壳长,t为试验天数。
1.5 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用SPSS19统计软件包分析,数据差异显著时采用ANOVA方差分析,并进行LSD的多重比较。
2.1 生长指标测量
此次研究对象紫贻贝来源于辽宁大连,经包苗后于2012年10月30日放入枸杞海区进行养殖。随机抽取20个紫贻贝样本进行形态数据测量,各生长阶段测量结果见表3。
表3 紫贻贝生长指标的测量结果(m)Tab.3 Themeasurement results of growth index of M.edulis(m)
随着环境水温的升高,紫贻贝的生长速度也逐渐加快,5月份该养殖海区的水温达到17.2℃,由此紫贻贝进入快速生长期。对枸杞岛后头湾紫贻贝养殖区9站点叶绿素含量进行监测发现,该区域叶绿素浓度为6.08~27.50mg/L,平均值为15.73±5.724mg/L,与其他海区相比,枸杞紫贻贝养殖区叶绿素浓度较高[6],紫贻贝为滤食性生物,充足的食物来源是其快速生长的根本保障。
2.2 方差分析
对不同挂养梯度、挂养间距下的平均生长率、平均增重率进行方差分析和F检验结果显示如下:
挂养梯度组:ANOVA分析结果显示,平均生长率差异不显著,而增重率呈现出差异极显著(表4);LSD结果显示,挂养密度1 600与2 400组平均生长率差异显著,其他之间差异不显著,平均增重率呈现出显著或极显著。
挂养间距组:ANOVA分析结果显示,平均生长率差异极显著、增重率差异不显著(表5)。LSD结果显示,挂养间距50与70、90组之间平均生长率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而间距70与90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平均增重率间距50与90组之间差异显著,70与50、90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表4 挂养梯度组ANOVA分析Tab.4 The ANOVA analysis of culturing density group
表5 挂养间距组ANOVA分析Tab.5 The ANOVA analysis of cul turing_distance_group
2.3 挂养密度的影响
许多研究结果显示,放养密度是影响鱼虾贝类等生物生长、增重和饵料利用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认为,较高的养殖密度对生物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养殖生物的生长性能就会呈现下降趋势[10-13]。然而在实际养殖过程中,为了获得更大的商业产出养殖密度通常都会被有所增大,甚至有些会增至最大限度。这种行为往往会导致不良后果,如双壳类种群在拥挤的状态下会引发种间竞争,从而导致个体生长的减缓。从图3紫贻贝平均生长率与挂养密度的关系图中可以看出,挂养密度越大,平均生长率越小。从图4挂养密度与平均增重率的关系图中,两者大致呈现递减关系,随着挂养密度逐步增大,紫贻贝的平均增重率大致呈现递减的趋势。
图3 挂养密度与平均生长率的关系Fig.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ing density and average growth rate
图4 挂养密度与平均增重率的关系Fig.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ing density and averageweight gain rate
2.4 挂养间距的影响
贻贝的养殖方式与其他贝类有所不同,垂直式的挂养模式决定了它对水体空间的需求会更大,挂养间距越小,就会影响到贻贝的摄食,进而加剧种间竞争。陈清满[6]曾对枸杞岛养殖紫贻贝生长状况与环境因子做了分析研究,紫贻贝浮筏式挂养的养殖设施的存在,对该养殖海域的水流交换产生重要影响,间接影响单位水体中的饵料丰富度,进而对紫贻贝的生长性能产生影响。从图5、图6中可以看出,随着挂养间距的逐渐增大,紫贻贝的平均生长率、平均增重率呈现较快的上升趋势。
图5 挂养间距与平均生长率的关系Fig.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ing distance and average growth rate
图6 挂养间距与平均增重率的关系Fig.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ing distance and averageweight gain rate
紫贻贝科学化养殖参数研究。保证必要的挂养密度、挂养间距,是浮筏式挂养贻贝取得高产高效的前提,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许多养殖户凭借经验、手感进行包苗,主观因素性较强,对每一串苗绳的具体颗粒数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挂养密度过大,容易造成营养不均匀,大小不一,且肉质不饱满,收收获季节可能仍达不到市场所需的规格,串头过大,也容易造成贻贝的沉底或倒排,所以确定合理的挂养密度、挂养间距,因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同时,在大规模的养殖区内,也要合理规划养殖区块,以改善养殖区域内部的水交换程度。本实验以紫贻贝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挂养密度和挂养间距两个参数研究,同时综合考虑贻贝的商业效益,应选择放养密度为2 000粒/串,放养间距为70 cm为宜。
挂养密度、挂养间距与养成经济效益评估。经过接近一年的海区养殖,贻贝单个平均规格达到55.07 cm,重量达到11.04 g,平均每串重量达73.8斤。当放养密度2 000粒/串,放养间距为70 cm时,每串平均重量达85.1斤,以1亩为生产单位计算,可养殖紫贻贝200串,可亩产17 020斤,目前紫贻贝市场销售价在3元/斤左右,每亩养殖效益可达51 060元。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养殖技术和养殖设施。传统的贻贝养殖模式以垂吊养殖为主流。在我国普遍采用浮筏吊养,贻贝养成方式和装备比较落后,且抵御台风的能力较弱,可利用的海域有限,长远考虑可能会限制贻贝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作业方式以手工操作为主,国外如新西兰、挪威、加拿大等国贻贝养殖的机械化程度较高,养殖器材标准化、系列化,对海域的规划比较科学,对海洋环境影响程度比较小[14]。国外早期的养殖技术很多,例如西班牙的贻贝绳养殖法、法国的贻贝杆养殖法、荷兰的贻贝海底养殖法等[15],这些可以借鉴学习引进,并发展适合因地制宜的养殖方法。目前,枸杞海区开阔性较大,且养殖设施缺乏升降功能,抗台风能力有限,设施改进有待进一步研究。
积极探索更新养殖模式。贻贝养殖是我县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养殖规模的逐年扩大,养殖技术的不断更新,单一的养殖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渔民生产的实际需求,紫贻贝—海带套养、海带—裙带菜—鲍鱼混养、裙带菜—海带—贻贝套养等模式[16]也开始逐步推广,这种新兴的贝藻套养(轮养)模式结合贝藻不同季节、不同水层等特点,进行品种与数量上的适当搭配,有望成为贻贝养殖的新的经济创收点。
[1]赵汝翼,程济民,赵大东.大连海产软体动物志[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2:92-94.
[2]常抗美,吴剑峰.厚壳贻贝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J].南方水产,2007,3(3):26-30.
[3]祝世军.厚壳贻贝人工育苗技术研究[J].齐鲁渔业,2005,22(9):28-29.
[4]徐志进.舟山厚壳贻贝人工育苗喜获重大突破[J].渔业致富指南,2005(13):9.
[5]任 勇,张泗光,李宝山,等.海参与紫贻贝筏式混合养殖技术[J].齐鲁渔业,2008,25(10):20.
[6]陈清满,章守宇,林 军,等.枸杞岛紫贻贝生长状况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2,21(5):809-815.
[7]常抗美,刘慧慧,李家乐,等.紫贻贝和厚壳贻贝杂交及F1代优势初探[J].水产学报,2008,32(4):552-556.
[8]沈玉帮,冯冰冰,张俊彬,等.基于线粒体COI序列对我国紫贻贝群体遗传遗传性的研究[C].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9.
[9]李淑丽,孙咏红,于丽华.紫贻贝对海水中镐富集规律的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1(1):57-60.
[10]刘永峰,王淑波,张传宝.海湾扇贝筏式笼养不同放养密度试验[J].水产科学,1990,9(1):10-13.
[11]张朝晖,丛娇日,朱明远.养殖密度对九孔鲍生长的影响[J].实验与技术,2003,27(10):10-14.
[12]陈 远,李大成,王志松,等.滩涂围网养殖文蛤不同密度对生长的影响[J].水产科学,2009,28(9):531-533.
[13]陈 力,张福崇,崔兆进,等.河北省海湾扇贝不同养殖密度的效益分析[J].河北渔业,2010(6):37-39.
[14]刘镇昌.国外贻贝养殖工程设施发展近况[J].渔业现代化,2009(1):14-17.
[15]周军节译,朱崇俭校.欧洲贻贝养殖技术[J].河北渔业,1991(1):22-24.
[16]刘宋仁,乔传富,高绪生,等.贝——藻套养试验及其经济效益分析[J].水产科学,1995,14(3):16.
Study on Scientific Technology of Culturing Mytilus edulis in Gouqi Sea Area of Zhejiang Province
LIU Bo-da,LIU Zu-yi,FANG Lun-yi,et al
(Administration of Ocean and Fisheries of Shengsi,Shengsi 202450,China)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high yield and high efficiency of mussel,which should explore the aquaculture technology of Mytilus edulis.The seeds of M.edulis were adopted to study the technology in sea area.Lots of experimentswere conducted to study in the different condition of culturing density and culturing distance.The different growth index(growth rate,growth rate)ofmusselwere determined in a culturing density gradient(1 600 grains per string,1 800 grains per string,2 000 grains per string,2 200 grains per string,2 400 grains per string),culturing distance gradient(50 cm,70 cm,80 cm).The results showed thatwith the increasing of culturing density and culturing distance,the average growth rate and average growth rate ofmussel had generally decreasing.Low density of individuals showed a higher growth rate.The differences in the growth with culturing density and culturing distancemay indicate that the limited resources(growth space,food andother factors)led to the emergence of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Therefore,scientific technology of culturing M. edulis should be studied by high culturing density and culturing distance,considering the commercial benefit of M.edulis,we should choose culturing density of 2 000 grains per string,culturing distance is 70 cm.
Mytilus edulis;sea area;aquaculture
S967.7;S968.3
A
1008-830X(2014)05-0400-06
2014-05-10
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农业重点项目(2013C02014-3);浙江省海洋经济和渔业新兴产业补助项目(2012-2014)
刘博达,男,浙江舟山人,工程师,研究方向:海水养殖.E-mail:kevindab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