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刚性需求的“软化”对策

2014-11-05 22:59卢文忠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28期
关键词:软化住房对策

摘 要:当代中国城市人口处于“住房刚性需求困境”,基于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解读与启示在于从改变社会的物质经济现实转向改变人们的精神文化观念,对在资本逻辑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影响下的住房刚性需求实施“软化”对策,从文化上促进意识革命和观念转变进而使人摆脱房奴的异化状况,重建和谐理性的住房方式和生活方式。

关键词:住房;刚性需求;城市人口;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软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8-0175-03

住房问题是当代中国城市人口的重大生存挑战之一,住房与教育、医疗被喻为当代中国人民新的“三座大山”。住房问题的要害在于人们购房的经济成本和生活代价太高,难以改变铁一般的经济现实:房价高买不起,买得起活不好,尤其在刚性需求的推动下更为严重。这构成了城市人口的“住房刚性需求困境”。对此,从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从改变经济现实转向改变精神文化来克服这一困境,探索住房刚性需求的“软化”对策,无疑是一种新颖而有益的尝试。

一、当代中国房价及其住房刚性需求

住房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之一。在当代中国,自1994年国务院实施城镇化住房制度改革以来,在住房商品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巨大变迁中,人们对城市住房的需求迅猛增长,城市住房的主要矛盾即人们日益增长的城市住房需求与相对紧缺的城市住房供应之间的矛盾十分凸出。这一矛盾反映在住房的价格问题上,就是房价过快上涨、居高不下。尽管2004年国家开始对房市进行宏观调控,但十年来房价总体上仍然呈高位上升态势。从近年来的房价状况来看,“2013年1—9月,全国住房销售价格为6 023元/平方米,较2012年同期的5 549元/平方米上升了8.5%,这是自2010年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实施以来,住宅价格增速最快的一年(2010年前三季度至2013年前三季度住房价格增长率为5.2%,8.1%,8.0%和8.5%)。由此可见,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商品住房市场在强劲的购房者需求拉动下,出现了量价齐升的现象”[1]。在北上广深等主要城市的房价更是令人咋舌,其2013年前三季度的销售价格分别为每平方米20 417元、18 717元、13 459元、21 693元,人们用数万元买1平米的情况已司空见惯。由此可见,房价过高过快上涨仍是铁一般的经济现实。

对于这一现实,除了地产商、炒房者和地方政府等因素外,人们的住房需求尤其是刚性需求成为房价过高的重要“推手”。“中国的住房刚性需求是指不论价格上涨到什么程度,也一定要买的需求,一般来说指动迁购房需求、结婚需求和新落户需求等。”[2]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这种刚性需求,地产商炒房者等也难以找到市场。当然,世上不存在绝对的刚性需求即不随价格变化而变化的刚性需求,目前人们的住房刚性需求也是具有一定弹性的刚性需求,只不过这种弹性较小的刚性需求在价格高涨的情况下仍能引起人们的巨额支付,并且房价上涨的预期越强烈就越成为推高房价的重要因素。“到2013年,由于刚性需求恐慌性集中入市,住房市场成交量进入爆发性增长期,一线城市一房难求,日光盘频现。不仅购房重新需要排号摇号,甚至有不少普通住宅楼盘要求购房者事先提供50万元存款证明,开盘当天才予以接待。”[1]

对此,在这种高房价和刚性需求作用下的直接后果,从物的层面上看,即从社会的经济现实来看,就是住房的有效需求超过了大量城市人口的可支付能力,这一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买不起房”。譬如在现实生活中,“你不时会收到那些房地产广告短信,通告某套房子‘仅售多少万元,你仅用小学算术就会发现,这个价格‘仅是你三十至六十年的工资总和。然后你明白,不仅年轻的时候你负担不起,就是人到中年甚至老年,你也非常可能买不起。若是拿这样的事实来反问权威人士,他大约会告诉你,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有自己特殊的国情”[3]。这就是人们所面对的无法改变且不得不备受压抑的铁一般的经济现实。从人的层面上看,即从人们的生存状况来看,就是人们日渐沦为“房奴”,成为因买得起房而备受压抑和失却自由的现代奴隶。“‘中国特色的房奴是指那些因为买房、供房而影响了生活质量和生活心情的人,不管是购房者的自嘲,还是别人的调侃,都体现一种对购房行为的态度:一边是天价房子的诱惑,一边是捉襟见肘的钱包。”[4]这一问题归结起来就是“活不自在”。实质上,住房问题更深刻地体现在对人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之中,城市“住房刚性需求困境”在于要么买不起,要么做房奴,其实质是高涨的房价对多数人而言是无法改变的铁一般的经济现实。这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经济现实,也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困境。于是本应为人服务的住房却日益成为令人受苦的商品,这正是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所深切关注和激烈批判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物化现象和异化状况。

二、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多样化格局中影响重大、代表人物众多的一股新马克思主义思潮。”[5]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源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巨大变迁。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工业社会条件下未能实现无产阶级革命,无法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经济现实,因而把革命的重点从经济的物质层面转向文化的精神层面,从客观形势转向主体意识;同样,法兰克福学派在发达工业社会条件下面对普遍异化的现实世界,也无法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经济现实,因而把批判的重点从经济的物质层面深入到文化的精神层面,他们都希望通过精神文化的批判和革命来最终实现对物质经济的改变和超越,把文化批判当作改变主体和社会的重要武器。“文化批判是人所具有的对既成文化秩序和社会结构的否定和超越,是人构建自由生活空间所具有的本质精神。”[6]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既坚持人本主义思潮的理论诉求,又发挥了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文化批判精神,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生存状况和生活实际,并着重于从人的精神、意识、观念等社会文化维度来分析社会发展进程,力求通过精神层面上的意识革命、文化革命来恢复和高扬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从而使人从工业社会和商品经济的异化状况和物化统治中解放出来,达到对现存社会的超越和实现人的自由。endprint

在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中,商品是人的劳动产物,是对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积极确证,然而,商品却日益凌驾于人,人受到了商品的物化的影响,“这种由人创造的而又反对人的异己力量,不是完全孤立的、超脱于人的外在力量,它对人产生着实际的影响和作用,主要是它对人的统治和扭曲,形成了支配人的统治力量,扭曲了人的形态和本质,使人‘非人化。”[7]尽管中西方社会形态迥异,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物化现实不失为西方社会问题(在全球化时代)在中国的衍生,而且,在人类处于商品经济大时代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源于这个时代的问题。不妨说,当代中国的城市住房状况越来越深刻地表现为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所关注和批判的商品拜物教和物化现象。

住房刚性需求固然反映了人的基本需求,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资本逻辑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劲推动下,人们的住房需求被人为地扩大化和刚性化,人们的住房需求正在被制造和放大,诸如“坐拥”、“舒适”、“豪宅”、“尊贵”等精美词汇以及各种别出心裁地描绘购房享乐的图景散布于城市大众生活的视野之中,不断地激化和美化人们的刚性需求,这种需求实质上是超越正常满足或可支付能力的欲望,被刚性化的住房需求和购房欲望也远远超出了住房本身的使用价值而更为推崇房产的具象、符合、话语的表达和享受,成为一种更有效征服人的精神和行为的软暴力,这就被地产商、广告商等资本运营者不断地塑造出一种现代的“生活方式”。“工商业不再只是通过广告来寻找、招揽消费者,而是通过重新塑造现代生活中的行为来培育消费者,也就是对所谓的‘生活方式的‘创造,使资本产生了人类学的力量,告诉人们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8]然而,对于众多房奴而言,这种现代的“生活方式”不是一种真实的、自由的生活方式,因为其使人陷入了异化的生存状况,人的价值沦为了为购买刚需房而牺牲的经济成本和生活代价。而且,“刚性需求”一词仍有待商榷,其本身也内嵌了一种社会的消费逻辑,强烈地形塑一种必须购房的话语,强势地打造一种房产等同于幸福的文化,犹如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的单向度的人的生活状况,“小轿车、高清晰度的传真装置、错层式家庭住宅以及厨房设备成了人们生活的灵魂。”[9]“刚性需求”作为一种必须买房的话语和概念,如此一来既能推高房价,又能激发更多需求,这正体现了资本逻辑和消费主义的本质。然而其后果却导致大量城市人口的“住房刚性需求困境”。对人们来说,这种无法从物质经济上改变的困境,不妨从精神文化上寻求“软化”对策。

三、住房刚性需求的“软化”对策

住房刚性需求的“软化”对策,就是以文化来化人,就是从深陷于“住房刚性需求困境”的人的生存状况出发,让人们从无法改变的既存物质经济现实转向改变既存的精神文化观念,以软克刚,通过意识革命和观变转变来弱化城市人口被刚性化、被扩大化的住房需求,重塑和谐理性的住房观念和生活方式,抵抗制造欲望的资本逻辑和消费主义,从文化上改变和超越购买刚需房的物化现象和异化状况,这正是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武器和理论精神的现实意义所在。

住房刚性需求的“软化”对策,其实质在于从精神文化上进行批判和建构。具体来说,一方面,政府部门和社会部门可以推出相关的影视、文学、演绎等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叙述和揭露社会的资本逻辑和消费主义现象,致力于促进人们的意识革命。例如,2007年推出的小说《蜗居》及其后来的电视剧就堪称为一部批判住房刚性需求的经典之作,为应对住房困境的人们传播正能量,这正是人们反思和反抗当下的住房现实和生活方式的强烈折射。事实上,住房刚性需求之苦不失为某些特殊利益群体所制造的文化控制。“在开发商每年数以亿计的‘银弹攻势中,越来越多官员‘屁股坐在了开发商的一边,成为开发商的‘代表和‘守护神;越来越多的‘学者成了开发商的‘奴婢,整天‘摇着鹅毛扇‘上下吹风点火,想方设法为开发商的暴力提供‘理论武器;同样,也有越来越多的媒体在利益的驱使下成了开发商的喉舌,为这个强势集团的‘特殊利益造势和摇旗呐喊。”[10] 可见,对住房刚性需求的文化批判,实质上是对资本逻辑和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的不满和抗议,极具启发性、批判性和教育性。对此,很有必要借助这种文化产品把批判性的文化精神渐进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效,为高房价之下的人们给予“破”刚性需求的文化武器。

另一方面,“软化”对策既是“破”,同时又是“立”,在批判中建构,在建构中批判。既然住房刚性需求困境的症结在于“买”,也就是刚需房必须买,房价高买不起,买得起活不好,而这又是人们无法改变的经济现实,大多数人根本无以支付巨额的房款和房贷。因此,可以选择另一种替代性的住房方式,就是“租”。对此,政府部门和社会部门同样可以借助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例如推出以租房与幸福密切相关的影视,专门描述租房族的自在生活,凸显购房族的房奴境况,叙述租房能带来的知足常乐,揭露购房会造成的沉重代价,并以此形成鲜明对比,提倡转变住房观念即住有所居但绝非必有房产,树立生活高于房产的观念。事实上越来越多地人认同:“‘我们不是买不起房子,而是不愿意被套住,‘那些所谓有车有房的按揭族们,天天勒紧裤带,节衣缩食,面如菜色,不懂生活!在这种观念影响下,信奉‘买不如租的人变得越来越多,‘出租主义在都市日渐成为一种时尚。”[11]实质上这种“出租主义”意味着合理地选择住房方式,不盲目地受制于刚性需求。而且,不仅在文化上使“出租主义”成为一种时尚,也要使之成为一种体面,为租房族创造更多的优势话语权。因为在很多人看来不买房去租房会丢人现眼甚至尴尬可耻,尤其是新婚夫妇男方买不起刚需房往往引发了无尽的家庭纷争和生活矛盾,如南方电视台的《真实故事》中的《租房结婚》就是反映这种现实的典型范例。购房让整个家庭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据最新调查研究显示在京青年七成买房者靠啃老,此外事实上很多家庭的子女不孝的问题也起自新婚夫妇用父母存款购置结婚新房过二人世界却由此疏远淡漠了父母,所谓住房刚性需求可谓是当代中国家庭子女不孝的重要成因。对此,“软化”对策应普及一种生活意识:租房不失为时尚和体面的住房方式,是让人摆脱房奴命运和重建自在生活的现实选择,住有所居的意义在于居住而非房产,购房应量力而为,并非每个人都必须购置房产,住房方式是人们的自主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被刚性化的利润来源,住房是服务人而非奴役人,购房租房都是适应不同需求的居住方式,能给自己日常生活增加最大的自在和幸福以及承受最小的代价和痛苦的居住方式才是人们真正的“刚性需求”。

四、结语

“我们处在‘消费控制着整个生活的境地。”[1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中国城市人口的住房也正处于被刚性需求的消费所控制,对此通过文化上改变人们的住房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软化”对策,从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对住房刚性需求予以文化批判和文化建构,在物质经济意义上改变不了房价却可以在精神文化上改变自己,摆脱住房异化的文化困境,解放人们的精神世界并促进改变人们的生活世界,重塑和谐理性的住房方式和生活方式,让人们活得自在,住得幸福,住得有尊严!

参考文献:

[1] 倪鹏飞.2014住房绿皮书:中国住房发展报告(2013—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08-157.

[2] 陈则明.住房刚性需求是一片蓝海[J].中国地产市场,2012,(7).

[3] 刘擎.中国有多特殊[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8.

[4] 涂名.房奴:中国房改真相[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3.

[5] 衣俊卿.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31.

[6] 卢文忠.论文化批判的后现代转向——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批判的演变逻辑[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7] 卢文忠.对人的异化问题的重新解读[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1).

[8] [德]沃尔夫冈·弗里茨·豪格.商品美学批判——关注高科技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美学[M].董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8.

[9]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9.

[10] 苏言,潘卫民.傲慢的地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104.

[11] 戴丫.时尚租房[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4.

[12] [法]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5.

[责任编辑 安世友]endprint

猜你喜欢
软化住房对策
聚焦两会!支持合理住房需求,未提房地产税!
诊错因 知对策
走街串巷找住房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牡丹皮软化切制工艺的优化
软骨延迟增强磁共振成像诊断早期髌骨软化症
髌骨软化症的研究进展
住房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