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教学纪实与评析

2014-11-05 07:37鞠春红毕晓霞刘圣良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尺子刻度纸条

鞠春红 毕晓霞 刘圣良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厘米”第一课时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1厘米的小棒、5厘米长的纸条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都说孙悟空是火眼金睛,现在老师想看看在咱们班谁是火眼金睛,请你们仔细观察,猜一猜这几幅图是什么意思。

生1:用手臂量大石头的宽度。

生2:用手量布的长度。

生3:用脚量竹竿的长度。

师: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人们常常用身体的一部分,如:一庹(tuǒ)、一拃(zhǎ)、一步(课件演示)等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师: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活动。)

师:课桌的长是几拃?

生1:5拃。

生2:5拃半。

师: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我量的结果只有3拃呢?

生:因为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生1:用长度一样的东西量。

生2: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师:是啊,因为测量标准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就不同。要想准确地测量出物体的长度,这就须要有统一的长度单位。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认识尺子

(1)初步感知。

师:为了测量的准确和交流的方便,人们发明了尺子。(课件)

师:认真观察屏幕上的尺子或你自己的尺子,看看尺子上都有什么。

(2)把你观察到的和小组内同学说一说。

(3)汇报交流,梳理总结。

生1:有数。从左往右0、1、2、3、4……

生2:有许多长短不一样的线。

师:你们知道这些长短不一样的小竖线叫什么吗?

生3:叫作刻度线。这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表示0刻度。

师:你认为0刻度在尺子上表示什么?

生4:表示0厘米。

生5:表示从0开始量。

师:对!0在尺子上表示起点。(板书:0刻度——起点。)

生6:尺子上还有两个英文字母cm。

生7:我还知道cm表示厘米。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师:说得真完整!

师:对,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板书:厘米cm。)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认识厘米”。(板书课题。)

2.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猜一猜。

师: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画给大家看。

(2)看一看。

师:谁猜的准确呢?从哪到哪是1厘米呢?谁能指给大家看?(找两生到前面去指。)

生1:从0到1是1厘米。

生2:从5到6是1厘米。

生3:我发现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师:你真是一个认真观察、善于总结的孩子。

(3)比一比。

师:请你从学具盒里找到长度是1厘米的小棒,放在两根手指间捏一下,感受一下1厘米有多长。再把1厘米画下来。

(4)找一找。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你能找出来吗?

生1:我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生2:大门牙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生3:橡皮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会听课,而且还善于观察!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长度都大约是1厘米。请看——(课件出示大约是1厘米长的物体。)

3.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厘米,从哪到哪是2厘米呢?自己在尺子上找一找吧。

生1:从0到2是2厘米。

生2:从3到5是2厘米。

师:同学们找得非常好!除了找出1厘米和2厘米,在尺子上你还能找到几厘米呢?(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吧。)

汇报:

生1:我找到了6厘米,从0到6是6厘米。

生2:我找了5厘米,从1到6是5厘米。

生3:我发现,用大数减去小数的差是几,就是几厘米。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尺子,老师带来了关于尺子的小资料,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播放配音小资料。)

4.用尺子量

(1)尺子的作用很大,它能量出物体的长度,下面我们就用尺子测量一下纸条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先估一估纸条的长度,然后动手量纸条,结果是多少?

生:5厘米。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量的?

生: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生:纸条的左端对准1,右端对着6,6-1=5,所以是5厘米。

师: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简便呢?

生:第一种比较简便。不用做减法。

师:第二种方法在什么情况下有优势呢?endprint

生:如果尺子坏了,没有0刻度时,就可以用第二种方法了。

(2)学儿歌,促理解。

关于测量老师还有一首动听的儿歌呢!竖起小耳朵认真听吧!(出示配乐儿歌。)

(3)动手测量。

师:请你从学具盒里任选一种颜色的纸条量出它的长度。

生:我量的是绿色纸条,长4厘米。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量得都很准确!

三、自主练习,拓展应用

师:请伸出你的一拃,举起来,估计一下,你的一拃大约有多长。

生1:11厘米。

生2:12厘米。

师:到底有多长?请你量一量。

…………

师:利用1拃的长度估计一下课桌的长,再量一量,看看估计得准不准。

四、课堂总结,延伸课外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生1:我学会了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师:同学们都是会学习的孩子!你们还想了解关于自己身体上的一些测量工具的小秘密吗?请你们课下量一量自己一步长、一庹长、手长以及身高等长度,做好记录。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和理解、思考和探索。”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人教版新教材,我认真研究教材编排意图,做到了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我利用书中的主题图素材创设“火眼金睛猜一猜”活动情境,不但激发了学习兴趣,还让学生了解了相关的数学文化。再如,针对学生的反馈,设计了“尺子坏了,该如何测量”这样的问题。以及设计在实际测量前让学生先估一估等环节,培养学生的估的意识,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另外,我在教学中还关注师生角色的转变,努力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必要性”“认识尺子”“体验1厘米多长”以及“怎样用尺子量纸条的长度”等环节中,我都是让学生先独立做一做,想一想,然后再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在思维碰撞、认知对话中不断建构新知。因为平时老师就经常营造宽松、愉悦、平等的学习氛围,所以课堂上他们敢说敢做,不但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且个性得到了张扬,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在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时,我设计了猜一猜、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等环节,然后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达到了“情”“智”共同发展的目的。

评析:

在“认识厘米”这节数学教学中,教师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平等的学习氛围。教师能够合理制订教学目标,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针对教学的重难点大胆设计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做”中体验,在体验中引领学生互动对话,在对话中不断构建新知。

1.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本节课教师能够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供鲜活的活动素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新课伊始,教师引导学生用拃量一量生活中课桌的长度,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受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在认识厘米的教学环节,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找一找1厘米长的物体,量一量生活中的物品的长度,创编学生喜欢的测量儿歌等环节,注重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不仅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到亲切、有趣,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2.注重自主探究和动手实践的方式

本节课,鞠老师敢于放手,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过程。注重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的运用。认识长度离不开学生的体验。整节课教学流程“量课桌的长度,感受统一单位必要性”——“认识尺子,引出厘米”——“借助尺子,建立长度观念”——“学会度量,拓展应用” ,学生在不断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在操作、观察、实践中不断获得感性认识和活动经验,在不断的体验中认识厘米单位,建立长度观念。

3.注重猜测估计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猜测的意识,这是创造的前提。鞠老师这节课,“猜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的时候,请同学们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在认识了几厘米后,老师先让学生猜测纸条的长度,再量一量,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在巩固练习环节,又进行两次猜测活动,一是猜自己1拃的长度,二是根据1拃的长度估计课桌的长度。然后再通过尺子测量去验证各自的猜测。这样的设计,使猜测与实际测量相互配合,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长度的量感,也积累了学生的活动经验,增强他们测量的灵活性。我想,学生可能就在这样的猜测过程中,不断产生创造的灵感,闪现创新的火花。

另外,这节课也有不足地方,教师在评价方式上,没有做到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缺少生生互评。endprint

猜你喜欢
尺子刻度纸条
两张纸条儿(上)
纸条大侦探
“性”是判断男性是否健康的一把尺子
五张纸条
欧姆表的刻度真的不均匀吗?
——一个解释欧姆表刻度不均匀的好方法
把握四个『三』『尺子』也简单
尺子变身记
被吃掉刻度的尺子
谁大谁小
测量三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