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四要素

2014-11-05 20:01刘素华
江西教育C 2014年9期
关键词:圆锥因数三角形

刘素华

课堂提问承载着组织教学开展、提醒学生注意、揭示学习内容、提示课堂学习要求等作用。因此,课堂问题应有严密的预设和组织,是“对象、内容、时机、方式”四要素的综合呈现。其中,内容是根本,时机是关键,对象是主体,方式是手段。

一、内容要求:围绕目标,促思激趣,难度适中

课堂上所提问题应该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所以提问内容的设置应该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问题不应过于肤浅随意或漫无边际,应做到难度适中,有一定的思考性,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升学习兴趣。

如一位新教师教学“圆锥的体积”,引入圆锥的体积后,就问学生:“看到圆锥,你能想到什么?”学生不知道教师想要问什么,有的答:“我想到了圆柱,因为都有一个圆”。还有的答:“我想到了它只有底面和高。”显然,学生的回答并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改为“可不可以把圆锥转化成我们学习的立体图形来计算体积呢?你觉得圆锥可能和我们学过的哪种立体图形有关系?”这样的提问,围绕目标设置问题,又能触发学生联想,激活思维。

围绕目标设计问题,一方面指问题应该体现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新知识,另一方面,也包括学生能通过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习能力。所以,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注意思考:这个知识点可以分解成哪些问题引发学生探究?这课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什么能力,怎样通过问题引起学生分析思考?只有教师先认识到每一个问题在达成教学目标中所起的作用,才能有效地进行问题预设。

二、时机要求:出示适时,及时追问,有效调控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提问时,教师应把握火候,适时提问和追问,有效调控课堂教学。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教师先让学生找出一些数的因数,然后问学生:“这些数的因数个数各有什么特点?”这样,学生对这些数的分类一下子就集中到因数个数上了,后来在做练习时就出现把质数、合数、奇数、偶数几个概念混为一谈的现象。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先让学生自主根据这些数的因数情况进行分类,学生就会出现根据是否含有因数2和根据因数个数来分等两种分类方法。接着,再提出刚才的问题,告诉学生今天学习的内容是研究一个数因数的个数。这样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自主学习愿望延后设问,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辨析和理解知识。

此外,教学中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这时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及时追问和调控,如在教学三年级“简单的组合”时,教师让学生到黑板上用连线的方法解决“5名球员相互拍手,一共要拍多少次手”这一问题,因为连线时没有注意顺序,学生少连了一条。教师就此顺势引出:“怎样连才不会出现多连或少连呢?”从而引导学生知道有顺序地连才能不重复不遗漏。通过用问题调控衔接,更加激起了学生的思考和对知识的内化。

三、对象要求:面向全体,分层要求,量才适用

课堂提问是师生之间的交流。新课程强调,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课堂提问对象和范围应该是所有学生。各层次的学生都具有回答教师提出问题的愿望和要求,有些教师怕学困生回答不出问题耽误课堂时间而匆匆把问题交给了学优生,殊不知,这种表面的流畅其实难掩教学效果的低效。社会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我们甚至‘期望学生犯错误,课堂上学生的错误也是我们难得的教学资源。”所以,课堂提问要敢于把问题抛给所有学生。当然,因为学生程度不同,我们也可以有选择地把难一点的问题留给学习好一点的学生,把容易一些的问题留给学习困难的学生,为了给全班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范例,可以选择“示范型学生”,为了展现学生的特长,可选择“表现型学生”。

四、方式要求:形式多样,表达准确,灵活连贯

提问方式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情境灵活选用,如直问:“你都认识了哪些物体?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如看到学生画的直角都是一条边水平而另一条边竖直时,可风趣地曲问:“直角一定是这个姿势吗?”但无论怎样问,都要求问者表达清楚无误,让人能准确理解提问者的问题指向。此外,问题还要有梯度,有层次,条理分明,体现教学的动态变化过程,尤其是一些逻辑性强的问题,要按知识点难易从易到难逐层进行。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可以这样设问: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学过的什么图形?2.拼成的图形的底和高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3.三角形的面积和拼成的图形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4.你能说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吗?这样的问题设计层层递进,富有启发性,不仅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日东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刘 林endprint

猜你喜欢
圆锥因数三角形
圆锥摆模型的探究与拓展
圆锥截线与玫瑰线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因数是11的巧算
计算法在圆锥保持架收缩模组合冲头设计中的应用
“积”和“因数”的关系
积的变化规律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找因数与倍数有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