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芬?
摘 要:高校学报影响因子是衡量其办刊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越来越得到社会认可。本文作者采用中国知网2009~2013年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数据,针对2008~2012年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情况,分析我国30家农业高校学报的影响因子变化。结果发现:排名靠前的农业高校学报创刊时间都比较早;稿件质量高,学校科研综合实力强;主编、审稿团队、编辑的全面把关是影响因子靠前的保障。
关键词:影响因子;学报;农业高校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1-0141-03
一、引 言
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很实用:一是便于图书馆员制定文献收藏计划和经费预算、向读者推荐优秀期刊;二是期刊编辑人员了解和掌握期刊的现状,制订合理有效的编辑规划和办刊目标的重要依据;三是有利于出版商掌握和监测期刊出版动态、做出出版决策;四是为高校作者(科研人员)寻找和确定与自己专业有关的期刊、确定论文投稿期刊、了解已经发表自己论文的期刊的水平;五是帮助信息研究分析人员:跟踪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趋势、研究学科之间及各学科内的引用模式、研究学术论文生产的学问及专业学科的发展变化趋势[1]。
笔者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2],2014年7月~8月以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09~2013年数据为来源,了解2008~2012年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情况,分析我国30家农业高校学报的影响因子变化,并以对这5年影响因子排名前十的期刊网页、获奖情况、稿约、创刊年份做了分析,从中探究影响因子排在前面的期刊的影响力。
图1 30家农业高校学报2008年至2012年影响因子情况
注:本文分析的影响因子都是指复合影响因子,复合影响因子(U-JIF)是指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被复合统计源引用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之比。计算公式为:U-JIF=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被复合统计源文献引用的总次数/该刊前两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
二、30家农业高校学报连续影响因子状况
我国30家农业高校学报的2008~2012年总体状况如图1。这5年中,各家每年影响因子的分布呈无规律性变化,影响因子最高的是2009年南京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1.498,最低的是2008年天津农学院学报,为0.177,2008年的影响因子总体最低,都低于1.0。
三、我国30家农业高校学报影响因子排名情况
分析2008~2012年30家农业高校学报排名前十的状况如下,有15家学报出现在不同年份的前十里面,其中连续5年排名在前十的学报有5家,分别是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南京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其中4年排在前十的农业高校学报有2家,具体情况是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009、2010、2012年分别排第七、第八、第六、第十,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009、2011、2012年分别排第八、第四、第十、第四。
其中3年排在前十的学报有2家,河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010、2011年第七、第八、第八。东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011、2012分别排第九、第四、第五。
其中2年排在前十的有4家,华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010年分别排在第六、第十,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8、2012年分别排第九、第八;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8、2009年都排第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012年分别排第二、第七。
其中有1年排前十的学报有2家上海交通大学(农业科学版)2011年排第七,新疆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排第九。
四、我国30家农业高校学报影响因子排第一和排第三十的情况
如表1所示,调查的30家农业高校学报排2008~2012年第一和第三十的情况,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和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家学报的影响因子2008~2012年有2年排在第一,南京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在2010年排第一。排在第三十的主要是天津农学院学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表1 我国30家2008—2012年农业高校学报影响因子排名第一和第三十的情况
年份 影响因子排第一的学报 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排第三十的学报 影响因子
2008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0.813 天津农学院学报 0.177
2009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1.369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0.362
2010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498 天津农学院学报 0.418
2011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42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0.369
2012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317 天津农学院学报 0.326
五、我国农业高校影响因子排名位次的分析
1.办刊时间早,经验丰富。对2008~2012年影响因子排在前十和排在第一的期刊调研发现,排名靠前的农业高校学报创刊时间都比较早,办刊历史长,而且自创刊开始,都曾经多次获得省部级优秀期刊评比一等奖和全国农口优秀期刊荣誉奖,例如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在2000年首届中国期刊展中,以高学术质量的优势入围“中国期刊方阵”,荣获“双效期刊”称号;获中信所“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称号;2009年获“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2010年获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2011年获第二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和中信所“第二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称号[3]。
这些排名靠前的农业高校学报,都曾经被国内外许多重要的检索系统作为收录对象,入选的国际数据库:例如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自然科学)》(CSA),英国《动物学记录》(ZR),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技术文摘》(CABI),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生物科学信息服务社(BIOSIS),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农业索引》(Agrindex),英国《食品科技文摘》(FSTA),波兰《哥白尼索引》(IC)、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文献数据库(JST)等。入选的国内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3年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JCR)(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RCCSE)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SCI)、《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英文版)、《中国生物学文摘》。
2.稿件质量高,学校科研综合实力强。选稿上,这些排名靠前的农业高校学报,有学术造诣的知名学者作为作者支撑,报道的范围侧重校内外的各项重大教学科研成果,例如: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的“棉花潜在性缺硼与有效施硼的研究和应用”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杜湖商品瘦肉猪生产配套技术和繁育体系的研究”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我国棉田缺硼和棉花施用硼肥研究初报”及“续报”成果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泡桐属在湖北省生长情况及生态特性”、“甘蓝型黄籽油菜育种研究的
回顾与展望”等成果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根瘤菌类菌体繁殖能力的研究历史”及其连续报道等3篇成果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该刊首发的“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成果,其作者傅廷栋院士获1991年度国际GCIRC杰出科学家奖。
据胡清华[5]报道,他选取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2~2011年10年间论文的被引频次前5%的论文作为高被引论文研究发现94%的高被引论文都有基金资助,高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主要是博士生和硕士生,其次是副教授和教授(博士生导师),其中博士生和硕士生论文占高被引论文总数的51.6%。
而影响因子靠后的农业高校学报,创刊时间不长,办刊历史短,如天津农学院学报1994年创刊,1998年第4期开始公开发行,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1981年创刊,这些高校学报的获奖以及进入国内外数据库也相对较少。
3.主编、审稿团队、编辑的全面把关是影响因子靠前的保障。影响因子靠前面的学报始终把刊物的优质稿源、文章的理论价值与创新性作为追逐的目标,例如《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把基金论文率、篇均文献量、论文地区分布数等学术评价指标分给每一个编辑,主编终审时坚持统计对比,并适时通报,责成未达标的编辑立即补救,营造了人人肩上有责任,岗位敬业精神日益增强的氛围[6]。具有科学精神、学术规范的审稿、优势互补的审稿保障专家团队是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支撑。这些学报以编辑委员会和校内专家为审稿主力军,以校外专家为方面军,以核心作者为后备军,有健全的老中青结合、学科门类齐全、科学态度严谨、严守学术规范和优势互补的审稿专家队伍。他们都有完善的网页、网上查新、双盲审稿、内稿外审、一稿多审、审议结合等等有效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 叶春峰,张小曼.正确理解和使用影响因子[J].医学信息学杂志, 2008(9).
[2] 陈艳芬.提高《北京农学院学报》影响因子的途径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8(S2).
[3] 欢迎订阅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4(3).
[4] 熊家国.中国高等农业院校学报发展史[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3(1).
[5] 胡清华.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2~2011年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及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4).
[6] 熊楚才,娄敏.《湖南农业大学学报》学术评价指标评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9(2).
[责任编辑:东方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