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主体的“自我价值负载”与“我执”

2014-11-05 23:46:34高雷张杰
现代管理科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自我价值公司治理

高雷 张杰

摘要:文章拓展了自创的“自我价值负载”理论,创建了“我执”理论及建立在此两理论基础之上的行为公司治理理论,还提出了10项关键性命题,并运用7组行为经济学实验验证了理论。研究发现,基于人性特点的行为公司治理能实现人本治理与深度治理,获得更大的治理收益。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公司治理;自我价值;价值负载;我执

一、 引言

主流公司治理研究从无自我价值负载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出发,结果发现实践中无法解释的现象层出不穷。本文创建了基于经济主体的“自我价值负载”与“我执”的行为公司治理理论,提出了10项关键性命题。并且,本文还开展了相应的实验研究,通过7组实验验证了该理论。本文认为,与基于“理性经济人”假设的传统公司治理相比,基于人性特点的行为公司治理将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

二、 理论研究

1. “自我价值负载”理论。高雷首创的“自我价值负载”理论指出,有限理性的本质系经济主体都对自我本能地认同与欣赏,视自我为价值主体,具有先验的自我价值负载,因而无法把自己当作无价值负载的客体来理性对待。哲学家奥勒留说:“每个人最爱的都是自己,但是他却更重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其重视程度要远远超过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此话表明,人们其实知道自己不比别人更优秀,可还是最爱自己,因为这种爱是本能的、先验的、无需理由的。据报道,2002年美国开展了一次民意调查:“如果可能,您愿意用克隆的方法获得一个完美无缺的孩子吗?”,结果只有6%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该调查结果表明,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无需完美无缺,只要是自己的孩子就是最值得爱的。这又一次证明,对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爱是无需理由的。因此,具有自我价值负载的经济主体是不可能完全理性的——即经济人是爱自己的有限理性人。

每个人都希望听到赞美,都不愿意听到批评,就是因为自我价值负载;每个人都习惯性地自以为是,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即使一个人认错时,也是因为此人认为自己错了这个想法是对的,他才会认错),也是因为自我价值负载。大多数人做的大多数事其实都是由其自我价值负载驱动。这些人或多或少地活在纯粹出自臆想的自我世界里,以自我的价值文化判定事物,偏执虚妄地主观分别客观存在。

自我价值负载导致经济主体把自己看得过于重要。然而,在真实的经济社会生活中,无法人人都当主角;如果看到别人当了主角,那么自己的自我价值负载这一先验的、固有的观念就会受到强烈的冲击。经济主体的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世界设计在现实社会中显然难以行得通,到头来却将由于在群体中找不到自我的适当位置,而成为真正失落了自我的典型。

2. “我执”理论。“我执”系指人类执著于自我,执著于自大、自满、贪婪等,总放不下自己,心中梗着非常大且重的“自我”,过分执著于自己的想法和人格,难以自觉觉他,缺乏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等。“我执”对人的负面影响很大:当认为自己比别人好时就沾沾自喜、自命不凡;认为自己比别人稍差时就嫉妒、愤恨;认为自己远比不上别人时就灰心丧气、妄自菲薄、自暴自弃;为了突出自己与众不同就“装酷”,表现出好像对一切都无所谓。其实,相比于整个世界,“我”很渺小,执著不得,一执就错。自我本毫无特殊之处,可经济主体却往往视自我的价值无限宝贵,非我只是被用作肯定自我的价值的工具。经济主体一旦知道自己的死期,就无法安心生活——其根本原因是他把自我的价值看得比天还大(无限宝贵)。又例如,许多追星族尽管知道与自己的偶像结婚其实是不可能的事情,可是却都强烈地希望自己的偶像保持单身状态。这种现象其实反映了这些追星族把自己看得过重,导致产生不切实际的偏执妄想。

在一般情况下,经济主体的理性水平高低与“我执”的强烈程度成反比:“我执”越强烈,理性水平越低;“我执”越轻微,理性水平越高。如果“我执”不强,理性程度很高,这样的经济主体对自我在客观世界中的价值体现往往是心服口服;如果“我执”很强,理性程度很低,这样的经济主体对自我在客观世界中的价值体现通常是心服口不服;如果“我执”超强,理性程度极低,这样的经济主体对自我在客观世界中的价值体现必定是心不服口不服,从而把自己孤立、封闭起来,甚至产生精神分裂倾向。

“我执”会降低经济主体的理性程度。例如,经济主体能为他人理性决策,却在“我执”的影响下不能为自己理性决策。一滴水要想永不干涸,就要与大海融为一体。放下“我执”,自觉觉人,既是理性抉择,又符合儒家的“推己及人,仁者爱人”、墨家的“兼爱”和基督教的“平等博爱”等思想。

3. 行为公司治理理论。现今,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之上的主流公司治理研究遇到了越来越多无法解释的问题。本文在高雷,高雷和刘绪光、在高雷、Gao、Gao和Schmidt等研究的基础上,创建了基于经济主体的自我价值负载和“我执”的行为公司治理理论,向着人本治理和深度治理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在公司治理中,委托人往往希望代理人以他的理想为理想,而代理人又希望怀有自己的理想。这是因为在自我价值负载的影响下,代理人绝不会视自己为委托人的工具,而只会视自己为价值主体。那么,如何处理协调好公司治理中的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关系呢?本文认为,应将委托人和代理人视为一体化的价值主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代理人的作用。据载,开设于1823年的中国第一家票号山西“日升昌”在近百年的经营过程中,经手汇兑的银两达十几亿两,可是从未发生过一起内部人严重违规事件。这种奇迹的发生有赖于良好的内部治理,特别是一种很好的制度——身股制。身股制是指山西票号中的管理者(代理人)用个人的人力资本入股,与东家(委托人)的银股享有同等的分红权利,但身股拥有者不承担任何亏赔责任。身股不能继承,不可转让;如果身股拥有者离开票号,身股随即取消。身股拥有者若正常退休则享有“退休股”按其退休前所拥有的身股股份分红,过世后其家属仍可享受分红一定年数,称为“故身股”。这样的制度极大地避免了身股拥有者发生短期行为。本文认为,身股制能取得很大成功的关键之处在于这种制度能充分体现出代理人的自我价值,即代理人本身系价值主体(不用出钱就可参加分红且不承担亏损),系目的,而非(委托人的)工具,这正符合“得人者昌”的古训。

基于对公司治理主体的人性特点和行为特征的系统深入的分析,本文就行为公司治理理论提出了10项关键性命题:

命题一:您要像原谅自己那样容易地原谅他人。

囿于自我价值负载和“我执”,人“天生”容易原谅自己,而不容易原谅他人。因此,本文建议:公司治理主体须尽可能做到放下“我执”,自觉觉他,即对待别人时要尽量宽松,对待自己时要尽量严苛,始终注意不断反省自己,由内而外地改变自己的一言一行,以推进人本治理的实现。

命题二:您要能原谅他人的错误,还要能承认他人的正确。

受“我执”的影响,对许多人而言,承认他人的正确甚至比原谅别人的错误还难。这样显然是不理性的,是对自己有害的。对此,本文建议:公司治理主体必须杜绝只想着体现自我价值,而不愿意体现别人的价值的错误想法。

命题三:不要看别人如何对待自己,而要看别人如何对待他人。

囿于“我执”,人们无法客观地、中立地、公允地看待别人对待自己如何,可是人们可以客观地、中立地、公允地看待别人对待他人如何。因此,本文强烈建议:在公司治理中,考核人须多考虑被考核人是如何对待他人的,而尽可能不考虑被考核人是如何对待自己的。

命题四:很多时候对代理人发号施令不如引导代理人主动请命。

自我价值负载和“我执”造成代理人往往不喜欢被迫做事,而是喜欢主动帮助委托人。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对代理人发号施令远不如引导代理人主动请命达到的效果好。

命题五:提倡主动道歉及自我批评。

“我执”导致经济主体之间“天生地”存在着摩擦和冲突,矛盾总是如影随形。这种情况在公司治理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和突出。本文建议:自贱尊人,即公司治理主体对于人际纠纷应积极地自我批评或主动道歉,每个人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带出来是解决矛盾的最好办法。

命题六:委托人勿轻易改变代理人的习惯。

许多人把自己的习惯看作是自己的一部分,不用它就好像否定了自己一样。这其实是“我执”在起作用。因此,本文建议,委托人勿轻易改变代理人的习惯,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

命题七:委托人勿多关注代理人在职权范围内的具体行为,以避免矛盾。

受自我价值负载和“我执”的影响,许多人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行为方式作为最佳方式。鉴于此,本文建议,委托人勿多关注代理人在职权范围内的具体行为。这是因为委托人通常乐于见到代理人按照与他一致的行为方式行事,而代理人又往往喜欢按照他自己的行为方式行事,矛盾因此如影随行。

命题八:您应该乐于接受比您能干的下属。

理性地看,接受能干的下属显然是于己有利的;可是,囿于“我执”,许多上级领导真地无法接受比他们自己更能干的下属,造成了不必要、不经济的自我束缚,形成典型的非理性行为。甚至有些上级领导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设法证明下属不如自己上,试问这样的公司能治理好吗?

命题九:企业文化的主角是代理人而不是委托人。

我国的民营企业亟需培育以代理人为主角的企业文化,要想法设法创造出各种各样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平台,让代理人们都各自有在某一平台上当“被世界偏爱的主角”的机会。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大多是对老板的个人崇拜。然而,建立在过于强烈的自我价值负载基础上的个人崇拜会导致一手遮天式的“一把手主义”,这些一把手们习惯于一意孤行、自高自大、盲目自信、不愿认错,将桎梏企业今后的发展。下属(代理人)以上司(委托人)的理想为自己的理想,就容易看不到自己的理想;与其让下属空想企业壮大,不如让他们自己的壮大而为企业发展增加活力。“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就是这个道理。例如,在关于山西票号的各种记载资料中,掌柜等管理人员(代理人)都记载翔实,而东家(委托人)的记载则非常简略,正符合这个道理。

命题十:提倡身股制。

源于我国山西票号的身股制有不少科学合理之处。身股制与西方的股权激励机制最大的区别在于:是人身而非资本所顶股份,是待遇而非财产。本文认为,身股制的关键不在于经济激励,而在于能使代理人获得“人格价值”,即感到其价值主体地位被凸显,有助于满足其自我价值负载。因此,身股制能充分调动代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极大地释放其潜能。试问,“人在股在”,谁又愿意叛离呢?

三、 实验研究

本文运用行为经济学实验来实证研究代理人的自我价值负载和“我执”对其公司治理行为的影响。本文设计了7组实验,每组实验都有两轮。我们首先对国内某大学的50名企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做了预备实验,然后选取了同城的另一所高校的164名正在担任公司治理代理人的MBA学生作为正式实验的被试。其中,7名被试出现认知偏差,其数据未纳入分析。全部157名有效被试中,男生92名,占总人数的58.6%,女生65名,占总人数的41.4%。本文研究发现,全部7组实验的两轮实验结果都具有统计上显著的差异,表明公司治理代理人的行为除了受理性的引导,还深受自我价值负载和“我执”的影响。

下面,以实验1和实验6的结果为例进行阐述。实验1的结果显示:第一轮中,157名被试中有133名被试觉得与大多数同事的关系都好,只与一人关系不好的同事人好;第二轮中,157名被试中有118名被试认为与大多数同事的关系都好,只是与自己关系不好的同事人不好。两轮实验结果有统计上显著的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当这133名觉得这位和大多数同事关系好的人是好人的被试发现该人就与自己关系不好时,只有41名被试还觉得他人好,而有92名被试转而觉得他人不好了,说明理性的(这一点可以从第一轮的结果中看出)公司治理代理人难以摆脱自我价值负载和“我执”对其行为的影响(这一点可以从第二轮的结果中看出)。该实验结果证明了命题三。实验6的结果显示:第一轮中,157名被试中有130名被试在为其朋友交易时,会卖出X股票;而在第二轮中,157名被试中有115名被试在为自己交易时,不会卖出X股票。两轮实验结果有统计上显著的差异。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第一轮中表示为朋友交易时会卖出X股票的130名被试中有95名在为自己交易时不愿卖出X股票,说明这95名理性的被试囿于“我执”,无法理性地对待自己,走不出自我世界。

实验1:

有一位职员与大多数同事的关系都好,只与一人关系不好,您会觉得他人好吗? □是 □否

有一位同事与大多数同事的关系都好,只是对您不好,您会觉得他人好吗? □是 □否

实验2:

您觉得您上司应该像原谅他自己那么容易地原谅您吗? □是 □否

您真会像原谅自己那么容易地原谅下属吗?□是□否

实验3:

如果您的上司不及您能干,您觉得他应该乐于接受您吗? □是 □否

您真地乐于接受比您能干的下属吗?□是 □否

实验4:

您愿意您的下属把您的理想当作他们的理想吗? □是 □否

您愿意把您上司的理想当作您自己的理想吗?

□是 □否

实验5:

假设你是女生,

请问你更喜欢听你男友说“XX明星长得像你”,而不是“你长得像XX明星”吗? □是 □否

请问“XX明星长得像你”和“你长得像XX明星”其实一样吗?□是 □否

实验6:

3个月前,您以每股10元的价格买入了X股票10万股。时至今日,股格跌至每股5.5元,而且按照目前的行情估计,价格继续下跌的可能性较大。

如果您是为朋友交易,请问您现在会卖出X股票吗? □是 □否

如果您是为自己交易,请问您现在会卖出X股票吗? □是 □否

实验7:

假设您面前有如下两签可以选择:

A签:100%中100元;

B签:30%的概率中0元,70%的概率中160元。

如果您为您自己在A签和B签之间选择,请问您会选A签吗? □是 □否

如果您为您孩子在A签和B签之间选择,请问您会选A签吗? □是 □否

参考文献:

1. 高雷.基于代理人自我价值负载的行为公司治理研究.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1,(1):1-9.

2. 马可·奥勒留.沉思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3. 高雷,刘绪光.基于自我主体价值的行为公司治理理论.中国工业经济,2008,(3):32-36.

4. 高雷.有限理性与自我主体意识.经济学家,2007,(1):11-16.

5. Gao L.Behavioral finance and Chinese st- ock market.Berlin: Logos Publisher,2005:126-176.

6. 杨扬,阎薇.晋商身股制对现代股权激励制度的启示.中国证券期货,2010,(4):40-4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71002109)。

作者简介:高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汉诺威大学金融学博士;张杰,南京审计学院助理研究员。

收稿日期:2014-09-14。

猜你喜欢
行为经济学自我价值公司治理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2:45:09
公司治理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9:15:03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论财务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关系探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3:47:18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政府可采取的环境治理措施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34:30
面对突发事件,要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这块“压舱石”
人民论坛(2016年25期)2016-09-28 11:40:34
别样的生成 别样的精彩
需求层次理论在企业青年员工激励与组织引导上的应用
高校公选课《行为经济学》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科技视界(2016年2期)2016-03-30 23: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