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达韬
因为打工心态,很多人废掉了原本可以精彩的一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敬业”——这个敬业,不是一个冠冕堂皇的词,而是一把开启你精彩人生的钥匙。
你是“差不多先生”吗
国学大师胡适,1924年写了一篇《差不多先生传》,把打工心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可谓无人不知,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也一定听别人谈起过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頭上,因为他是全国人民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缜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妈妈叫他去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妈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和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个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说:“‘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结果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在两分钟前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去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也太认真了,8点30分开同8点32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却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一种急病,叫家人赶快去请东街的汪大夫。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就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一会儿,“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话,方才绝气。
90年过去了,“差不多先生”并没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在企业、机关里,这种打工心态依然无处不在。
【打工心态十大表现】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你给我多少钱,我就干多少活
●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投机取巧,老板在与不在两个样
●大手大脚,花公司的钱不心疼
●办事拖拉,效率低下
●凡事差不多就行了,何必太较真
●虎头蛇尾,做事有始无终、半途而废
●工作被动,算盘珠子拨一下动一下
●牢骚满腹,总是喋喋不休地抱怨自己的工作
打工心态究竟害了谁
多年前盛夏的一天,一群工人正在铁路路基上工作。
一列缓缓开来的火车打断了他们的工作。
火车停了下来,一节车厢里跳下一个人,友好地跟这群工人的主管大卫打招呼:“大卫,是你吗?”
大卫回答:“是我,吉姆,见到你真高兴。”
于是,大卫和这个叫吉姆的人愉快地交谈起来。
在长达一个多小时交谈后,两人相拥道别。
下属们问大卫:“刚才那个人是谁啊?”
大卫说:“墨菲铁路公司的总裁吉姆!”
下属们对于他是墨菲铁路公司总裁的朋友感到非常震惊,就奇怪地问:“你怎么跟他认识,而且那么熟悉?”
大卫解释说,20多年前他和吉姆是在同一天开始为这条铁路工作的。
其中一个下属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大卫:“为什么你现在仍在骄阳下工作,而吉姆却成了总裁?”
大卫非常惆怅地说:“20年前,我是为每小时1.75美元的薪水而工作,而吉姆却是为这条铁路而工作。”
为事业工作的吉姆成了总裁,为薪水工作的大卫处境没什么改变。
其实事情就这么简单:同样是打工,两种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两个人不同的命运。
中国国家足球队唯一一次闯进世界杯,是在著名教练米卢的带领下。
这个史无前例的功绩让国人念念不忘,而米卢留下了一句让人深思的话——态度决定一切。
若你抱着打工心态,那么一定程度上也就决定了你的命运——越执着于打工心态,成功就离你越远。
【打工心态三大危害】
●一损俱损
打工心态让人缺乏责任意识,如果人人都对自己的工作不尽职尽责,无形中就会消耗企业和组织的内部资源。看起来是给企业和组织带来损失,其实这种损失最终会反映在个人身上,从而一损俱损。
●蹉跎岁月
有打工心态的人容易为眼前蝇头小利而沾沾自喜,满足于“干多少活拿多少工资”,不思进取,逐渐养成好逸恶劳等消极习惯,无形中浪费自己最宝贵的资源:时间与青春。
●被动出局
打工心态会固化人的思维,制约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同时打工心态决定了自己不会成为公司密不可分的一分子——有打工心态的员工注定得不到成功的机会,最后只能面临被动出局的窘境。
做自己的老板
三年前,岳旭大学毕业。
在就业困难的情况下,他成功应聘到一家知名贸易公司上班,可他却很不满意自己的工作。
“现在的工资都比不上家里给我的生活费,老板也不看重我,我想辞职不干了。”
与朋友在一起,谈起工作,他总是忿忿不平。
带着这种情绪,岳旭工作日渐懒散,上班时“投简历找下家”反成了主要的工作。
一次,有一个朋友问了一句:“你把现在这家贸易公司的业务都弄清楚了吗?弄懂了吗?”
“还没有!”他老老实实地回答。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建议你先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工作,把他们的一切贸易技巧、商业文书和公司组织完全搞通,甚至包括如何书写合同等具体细节都弄懂了之后,再一走了之,这样做岂不是既出了气,又有许多收获吗?”朋友说。
岳旭听从了这位朋友的建议,一改往日工作的散漫习惯,开始认认真真地工作起来,甚至下班之后,还常常加班加点地留在办公室里研究商业文书的写法。
一年之后,那位朋友偶然遇到他,就问:“现在你大概都学会了,可以拍桌子不干了吧?”
朋友的话让岳旭一愣,“复仇”的事早已被他拋到九霄云外了。
近半年来,老板对他委以重任,升职又加薪。不仅仅是老板,公司里的其他人也都开始敬重、羡慕他了。
“现在我工作得舒心快乐,辞哪门子职啊!”岳旭眉飞色舞。
因为朋友的一句话,岳旭发现了工作的价值与乐趣。
但重要的是岳旭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他不再是为工资工作,而是为了自己工作。
在他为自己工作的过程中,不但职务得到了提升,公司也收获了一位人才。
纪伯伦的散文诗《沙与沫》曾这样写道:“当你背对太阳的时候,你只看得见自己的影子。”
要迎来属于自己的“太阳”,其实只需一个转身。
【调整打工心态十法】
●树立“过门意识”,把公司当成是自己的家
●把职业当事业,把企业当家业
●做企业的主人,像老板那样思考和行动
●时时处处为公司着想
●及时解决问题,不把问题推给老板
●拒绝平庸,决不安于现状
●做“当家”的员工,为企业节约每一分钱
●把责任心根植于内心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危难时刻,能与公司共渡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