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610031)蒋莎莎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速度的加快,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以及作息时间和饮食规律越发的紊乱,胃癌、肠癌患者呈显著上升,因肠癌死亡的人数逐年攀升。肠癌已经成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为我国城市人口因恶性肿瘤死亡的重要原因。治疗晚期肠癌的常规方法是静脉应用草酸铂和伊立替康、氟尿嘧啶进行化疗药物治疗,但对于盆腔复发或肝转移患者临床疗效不佳[1]。因此,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3月~2013年3月收治118例晚期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单纯静脉用药应用化疗药物治疗与采用动脉介入加静脉用药联合化疗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09年1月~2013年3月收治118例晚期肠癌患者,全部118例患者均通过病理学检查确诊。其中男72例,女36例;年龄45岁~86岁,平均年龄55.6±11.6岁;卡氏评分(KPS)均>60分;病理分期Ⅲb期44例,Ⅳ期74例。
1.2 治疗方法 ①联合治疗组:采用动脉介入加静脉用药,其中发生癌细胞肝脏转移或者是盆腔癌症复发患者进行肝动脉或髂内外动脉介入用药;给予所有患者术前常规恩丹司琼镇吐,在X线监测下,局部麻醉,采用Seldinger技术,选择单侧股动脉插管,盆腔转移者至左髂总动脉进入髂内、外动脉,肝转移者进入肝固有动脉,选至肿瘤相应部位,经造影证实后,注入CPT-11 0.1g,OXA 0.2g,5-Fu 1.0g。②对照组:采用静脉用药,CPT-11 0.1g静滴,第1、8、15天;草酸铂0.2g静滴,第1天;5-Fu 500 mg +CF 0.1g,第1~5天,采用120小时持续静脉输注进行治疗,28天为1周期[2][3][4]。
1.3 疗效观察 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完全结束后,对治疗效果进行统计,疗效评价标准按WHO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无进展(NR),我们将CR和PR认为治疗起到有效的作用效果(RR),SD表示治疗效果起到控制病情恶化作用,NR表示没有治疗效果[5]。安全性评价标准根据WHO抗癌药物急性和亚急性毒副反应及分度标准评定,I~IV表示不同的评级,I级和II级表示不良反应程度很小,III级以上表示有严重程度的不良反应[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比较 联合治疗组客观有效率为75%,对照组为42%,联合组客观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别有统计学意(p<0.05),见附表1。
附表1 两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比较[n(%)]
2.2 毒副反应 两组的不良反应以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贫血最为常见,联合组分别占29%,30%,1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61%,68%,32%,见附表2。
附表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n(%)]
在临床中,晚期肠癌的定义并不确切,通常是指病变已经发展到不能局限于手术或放疗来治疗的一个阶段。本研究采用动脉介入加静脉用药进行草酸铂和伊立替康、氟尿嘧啶药物应用治疗晚期肠癌,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的统计等方面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联合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毒副反应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采用动脉介入加静脉用药进行草酸铂和伊立替康、氟尿嘧啶药物应用的方案对晚期肠癌患者有较为优异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草酸铂的主要毒副作用为神经感觉异常,与剂量累积有关,大多为轻度可耐受,介入治疗组毒性更小,治疗间歇期大部分可消退。伊立替康的主要毒性为腹泻,为剂量限制性毒性,我们采用200 mg/m分3周应用,且于化疗前预防性应用洛哌丁胺(易蒙停),出现腹泻发生率低,Ⅲ~Ⅳ度腹泻者极少,远比剂量一次性应用的Ⅲ~Ⅳ度腹泻为少[6][7]。而氟尿嘧啶是尿嘧啶的一种同类衍化物,属于核糖核酸的组成部分之一,从药理学角度出发,氟尿嘧啶通过抗代谢物而发挥相关治疗作用。相关研究显示,尿嘧啶在细胞内可以转化为有效的氟尿嘧啶脱氧核苷酸,这些经过转化后的物品通过阻断脱氧核糖尿苷酸受细胞内胸苷酸合成酶转化为胸苷酸,从而达到干扰DNA的合成。同理可知,氟尿嘧啶同样可以干扰RNA的合成,患者通过静脉用药后,氟尿嘧啶可以广泛分布于患者体液中,并在4小时内从血中消失,既可以发挥相关治疗作用,也可以减少毒副作用。在临床工作中,采用动脉介入加静脉用药进行草酸铂和伊立替康、氟尿嘧啶药物应用治疗晚期肠癌患者还具有良好的耐受剂量和药动学,临床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心脏毒性、发热、皮疹等,本组患者这些反应均较为轻微,说明用药安全性较前有显著改善,尤其适合中晚期肿瘤体质较差患者使用。综上所述,动脉介入加静脉用药进行草酸铂和伊立替康、氟尿嘧啶药物应用治疗晚期肠癌治疗效果较佳,毒副反应显著减少,是一种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