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云录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情感体验;引导;参与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9—0071—01
思想品德课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丰富的、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亲自参与、感悟和体验,才能增强和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教师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
初中思想品德课具有德育课程的内在情感性、体验性等学科独特性,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不在于“说成”,而在于“形成”。因此教学应更多地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反思、对话交流等方式,唤醒和印证学生已有的认知、态度和价值观念,并使之升华为学生内在的道德需要,去指导其行为。如,八年级“老师伴我成长”一课中,教学目标是“了解教师工作,积极与教师沟通,正确对待教师表扬与批评,增进与教师的感情。”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采访教师,听取教师对自己工作的认识、生活中的烦恼、工作的期望等内容,加上学生自己对教师的看法,形成报告。课堂上,让学生相互交流,形成对教师的共识,达到“知师”;还可让学生谈在自己成长经历中教师的一次表扬或批评的印象和影响,从感情上认同教师,达到“爱师”;再可让学生列举自己在生活中和老师相处时最为和谐的事例,为“师友同行”建言献策。由“知师”到“爱师”,再到“尊师”,这样的教学活动,源于学生生活,又指向学生生活,有助于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
二、教师要关注和调动学生的参与过程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以来,“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活动式、情境式、体验式、角色扮演式等强调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模式,日益成为教师搭建师生交流平台的重要形式。学生在教师预设的相互衔接、逻辑关系严密的“生活情境”中,自主合作、探究,获取新知、培养能力,形成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参与课前准备。可通过课前问卷对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水平进行调查了解,并以之为基础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还可让学生自主搜集准备课堂交流活动所需的生活材料,尽可能提炼学生的认识。如,九年级“计划生育关乎国计民生”一课,教师可设计简单问卷了解学生对人口现状、计划生育国策的了解程度,让学生初步分析人口过快增长对国家经济产生的影响。这样学生可提前介入课堂学习活动,激发探究兴趣,自主做好参与活动的准备。
其次,科学设计与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生活基础)、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情境和流程。情境的设计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可以是生活展现,也可以是实物演示、图片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绘等多种情境。有效的情境,应能够给学生创造矛盾冲突点、思维碰撞点和思想升华点。如,“计划生育关乎国计民生”一课,可以设计图表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再过渡到问题情境“人多真的力量大吗?”指导学生在辩论中全面、辩证地看待人口增长;再通过数字计算情境“单位时间内生产发展费用固定,如家庭人口增长过快,则导致每个成员平均生活费用下降”、“单位时间内家庭人均费用固定,如人口增长过快,则导致生产发展费用减少”让学生理解“人口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全程参与。
三、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入境”
教师要调动学生思维、语言表达的参与;还要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过程,尽可能多给予机会和时间,让学生的思维跑在教师的前面,让学生多表达“我是这样想的”。如,“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一课,可以采用学生先观看教师整理的“一个因迷恋网游而拦路抢劫少年的自白”视频,让他们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谈谈“在网络交往中应该如何做”等。学生在观察中感悟,以不同方式方法思考;在交流时倾听,主动发表自己的想法,进而联系到实际生活。
另外,还要调动学生行为上的参与。如,在“礼貌显魅力”一课中,教师可以请学生自主设计、表演模拟场景,对其中涉及礼貌的方面进行评价,并说出理由。这样,学生无论设计和表演礼貌场景,还是进行评价与建议,都能亲身参与体验,形成自己认同的行为准则。同理,思想品德课程的知识教学,也必须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印证、体验,从而让他们理解、接受。
编辑:王金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