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虹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要求我们做到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教师可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阅读目的教育。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怎样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通过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我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由“让我读”到“我要读”的转变
长期以来形成的“老师说、学生记”的旧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抄写的是教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因此我注重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课文标题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做大胆的猜想,说说课文可能会涉及哪些人物、事情;阅读教学中,教师围绕作品中心思想,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激发学生的探知欲,课堂氛围轻松愉快;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可根据所学内容让学生搜集一些类似题材的文章进行阅读,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学生一旦体会到了阅读的乐趣后,就会把读书看成是每天必做的事情,在阅读中释放潜能。日积月累下来不但丰富了语文知识,不知不觉中语文阅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不能囫囵吞枣,一心二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融入作品的环境当中细嚼慢咽,带着问题去读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把问题解决。俗话说“好记性比不过烂笔头”,鼓励学生多动笔,对于自己不认识的字、词语或者不能理解的段落可以标注出来。课外也可以举行美文背诵比赛,“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背诵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良好的阅读感,也可以让学生写读后感,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通常看来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情感常常不会直白地表达在文章当中,他总是通过一定的意向或者借助某个人的口吻来表达自己含蓄的情感,在阅读作品中使学生的感悟能力得到增强。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兴趣这个老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将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同时教师多花时间和心思采用最佳的阅读方法,必能提高学生阅读水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