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杰
大学生在国家未来经济社会建设中将扮演重要角色,其思想道德素质也必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不同文化思潮纷纷涌入,大学校园内成为各种思想、思潮活跃激荡的地方。新形势下,占领大学生思想道德高地对高等教育和国家建设来说至关重要。
当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各方面也面临着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其中,思想领域的变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冲击尤其明显。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越来越强。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大学生政治思想比较积极健康。高校大学生一般有着比较开阔的政治视野,也积极关注、评论国内外政治事件。近年来,大学生的入党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涨,据中共中央组织部最新数据统计显示,2011年我国学生党员的数量为277.8万名。而对比10年前,仅为165.4万人,增长率为67.9%,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2001~2011年我国党员构成比例示意图
由上图可知,我国近十年来党员的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部分企事业单位已经完全市场化,国有企业也纷纷转制。这些单位中的党员数量有升有降,企事业单位中的党员数量下降最大,而学生党员的增长幅度最大。学生,尤其是青年大学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2.大学生时代责任感和紧迫感明显增强。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以往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价值观念较之从前也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变:除了考虑社会理想、政治理想之外更加注重自己的职业理想。他们对成功的理解和渴望更加强烈,而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应对自如、左右逢源成为他们中多数人的选择,校园里的考研热、考公务员热、“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热等现象持续增温。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有着较强的时代责任感和紧迫感。
3.具有较强的创业意识。目前大学生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或者贫困地区,他们在求学道路上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巨大的代价,其家庭为了他们能够走进大学校园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这些学生在面对“就业难”现状的时候往往比较清醒理智。日常假期中,这些学生一般都有自己勤工俭学的渠道,初步的工作经验使他们认识到创业的重要性,同时也为他们的创业之路做好了铺垫。除此之外,面对严峻的就业竞争压力,一些来自城市家庭的大学生也主动选择以创业代替就业。
当代大学生正以健康积极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承担着时代赋予的责任。但是,在当前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1.理想追求在思想道德中逐渐淡化。自我价值在学生个人追求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个人本位已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而社会、集体的价值利益排在个人利益之后。部分学生过于关注眼前利益,而缺少对未来职业的长远规划;一些学生受拜金主义影响,一味追求高收入,以至于在择业的时候眼高手低,始终找不到理想工作,频频跳槽,影响了职业道路的长远发展;还有学生贪图享乐,工作要求稳定安逸,缺乏吃苦耐劳、先苦后甜的精神,容易为了眼前的安逸放弃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总而言之,理想追求在当代大学生中正在逐渐淡化,这应当引起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警惕。
2.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受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影响,这些人大部分为独生子女,自幼在家庭中备受呵护、溺爱,形成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同时,也缺乏必要的社会锻炼,难以经历风雨。但是作为个体,他们又都有着强烈的成长需求,希望尽快摆脱家庭、学校的束缚。然而,他们的思想并不成熟,性格也未成型,大学阶段又正处于道德观念成型阶段,极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出现主流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缺乏对个人行为的自我控制和辨识能力。无论在公共生活还是个人的人际交往中,部分大学生对“个性”的追求已经走上极端。这就需要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能够针对他们的失范行为予以及时纠正和教育。
3.缺乏吃苦耐劳精神。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物质文化需求的层次不断升级。一些非理性的消费观无形中也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物质观。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盲目攀比,挥金如土。而当这些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之后,不能承受正常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对稍微艰苦点儿的条件就表现出种种的不适应,甚至自暴自弃,怨天尤人,最终也会影响到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因此,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已经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这种思想品质的培养又不得不依靠在校期间的思想道德教育。
综上所述,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未来的发展。对此,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应当认真分析这些问题,及时提出破解之策。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应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通过切实有效的对策,不断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
1.强化主流价值观,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个人修养。面对大学生信仰缺失、思想混乱,甚至受不良思想影响的现状,高校应当在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中引入、强化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等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熏陶教育,使其在大学生思想中占据首要地位。通过多种形式的理论讲座、实践活动,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和理解,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那些西方不良思想对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营的攻击和荼毒。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和文化留存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中只会产生负面影响和效应,因此,高校必须将这些不良思想彻底清扫出思想文化阵地,教育大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和理论作为自己人生路上的指导,培养大学生能够独立分析当今社会多元文化、多元理论、多元价值观念中的各种现象,以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
另外,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也非常重要,大学生应当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与自己的人生和理想联系在一起。还应加强对历史知识的学习,通过了解高尚历史人物的个人品格魅力而不断调整完善自己,树立追求中华民族复兴的信仰和梦想。
2.加强传统历史文化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具有极大的精神感召力,同时也是凝聚人心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增强青年大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重要指引。大学生一旦建立了坚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就会产生强大的自觉抵制外来不良因素侵蚀的精神力量。中华文明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进步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承载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体现着民族进步和民族团结。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深刻的蕴涵、高远的意境、恢弘的气概是中华文明的巨大魅力所在。同时,也正是由于这些独特的魅力,中华各民族凝聚团结在一起,推动着民族的不断进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也已经成为推动民族历史不断向前的重要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精神追求在与时代和社会环境的磨合中不断升华。富于民族特色的理论体系和人文价值也必将成为当代大学生精神文化气质的沉淀,从而在他们的思想行动和思维模式中产生重要影响。
3.加强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公德是大学生道德风貌的一个重要表现。当前,正是因为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无视或者故意违反社会公德的情况,才引起人们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担忧。因此,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十分有必要。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首先必须提高大学生对社会公德重要性的认识。社会公德往往是针对最基本的文明行为规范做出要求和规范,同时对于这些最基本文明规范的遵守要求又反映出我们对于人才的看重程度。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应当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未来的综合实力。为此,许多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都非常重视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其中,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是培养效果的一个外在表现。进行社会公德教育,校园是个理想而又见效明显的场所。大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就代表着国家的未来,他们的社会公德意识对社会的促进和带领作用是最有效的。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首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其次,还应当注重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向学生介绍先进的模范人物事迹,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类似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加直观的体验,进而将这些社会公德的文明之举逐渐演化为自己的行动需要,从而带动全社会良好风气的发展。
4.提高教师素质,建设德育队伍。教师是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人物。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的行为和思想为学生做人做事提供了重要参考。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德育教师队伍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高校要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不断提升教师的人格修养和思想境界,同时,还要通过培训等帮助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这是因为,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使学生也具备高素质的思想道德水平。这就需要教师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使思想道德教育这门看起来有点“虚”的课程具体内化到学生的实际学习和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