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夷 黄国良 粟维斌
近年来,不少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创新合作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多局限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质量提升和“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方面,少有关于引进企业资金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的研究。笔者认为,要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办学水平,为企业培养高技能的适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就必须依托人才队伍和教学设施,引进企业资金,完善合作投入机制,建立以资金为纽带的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模式。为此,本文从我国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入手,分析了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必然性,并重点探讨了以资金为纽带的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模式的内涵、类型和运行机制。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高职教育的发展,校企合作模式也在不断演变,主要从单向性的企业配合到双向性的校企联合,再到交互性的校企一体化深度合作,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①根据校企合作的深浅程度,可将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演变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迅速发展阶段和深化合作阶段。第一阶段是校企合作起步阶段或称浅层次合作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学校按企业需要确定教学专业,并在企业中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企业则以单向接纳高职院校见习生和实习生为主。这一阶段各高职院校积极创造发展条件,争取相关企业的配合和支持,目的是解决教学设备、经费严重不足和实践教学师资短缺的问题。第二阶段是校企合作迅速发展阶段或称校企中层次合作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学校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实训基地管理处等校内机构,为企业提供相关咨询和专业培训服务。校企双方还联合成立董事会,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以拓展合作领域,并共同参与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按企业所需进行人才培养。这一阶段的合作使校企合作由原来学校的单向获益,向学校、企业、学生三赢方向发展。第三阶段是校企深化合作阶段也称交互性校企一体化深度合作阶段,其主要特征是:企业与学校在合作管理、教育教学、产品研发、校企文化建设等方面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一方面,学校按企业需要确立科研方向,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另一方面,企业主动向学校投入资金,以资金为纽带建立利益共享关系,有效解决高职院校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这一阶段需要校企双方努力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通过推进国家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不断实现教学、科研、服务、信息、就业“五位一体”的长效合作机制。②
校企深度合作是校企双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是提升高职院校内涵、凸显高职院校特色、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政府、学校、企业各方利益共享的一种先进的办学模式。③第一,随着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转变和校企合作实践性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校企合作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仅局限于单向接纳学生实习和见习的“一校一企”合作已不再适应校企合作的长远发展需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制订专业教学计划、选择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改革时都要与企业、市场紧密结合。第二,多元化经济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多方面的要求,对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也使得校企合作的发展转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目前,校企合作的发展层次已由低到高、由点到面、由单向性、双向性向多元一体化深度合作方向发展。虽然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面临诸多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校企合作的深层次发展,但随着社会经济和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影响校企深度合作的因素将会朝着积极方向转化,这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
校企深度合作即学校与企业的深层次、文化层面的合作,双方通过深度合作达到物质和信息的交流、人才和智力的共享、校企文化的融通。④可见,校企深度合作与物质、智力和文化等因素相关,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而维持这种关系的关键即为资金。有效的资金运作能将各种相关因素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完全有别于传统合作模式的运行制度环境。
校企深度合作即校企深度合作教育,是指学校与企业利用各自的教育资源和环境,从物质、智力和文化三个层面,在资源、技术、师资培养、岗位培训、学生就业和科研活动等各环节开展深入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的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培养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最终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和社会共赢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⑤与传统校企合作模式相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均得以大大提升。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第一,与企业广泛开展点对点的合作。通过共建实训基地、专业公司、培训中心和研发中心等途径引企入校,扩大校企物质流、智力流和信息流的共享点,使合作领域得以拓宽。第二,与企业广泛开展面与面之间的合作。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与协助下,通过共建专业(群)优势、教学团队和行业性、区域性或企业集群性的实训基地、创业中心、技术中心、培训中心等公共平台,特别是与区域内高新园区、产业园区多家企业共办职教集团或实体院系,进而开展面与面的共享合作。第三,跨专业、跨行业的网状产业链合作。它主要指高职院校优势专业(群)、教学团队等优势资源与区域主导产业链上的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合作,并吸引更多产业链上的企业参与投资,进而呈现跨专业、跨行业、跨领域的校企深层次网状产业链结构,使校企合作向多专业、多行业、多领域方向发展,最终形成集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生产研发等于一体的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校企利益共同体。
资金在校企深度合作中起纽带作用,能将各相关运作要素有机联系起来,因此,校企深度合作也可视为基于资金纽带的合作。目前这一合作模式主要有股份制合作模式、企办校合作模式、校办企合作模式、校中校合作模式、融入式合作模式和教育集团合作模式等类型。⑥在这些合作办学模式中,校企股份制合作模式是最常见的合作办学类型。所谓“校企股份制合作模式”,即院校与企业之间以股份制形式开展深度合作办学的形式。股份制校企深度合作主体有院校、相关企事业单位、集体组织或个人及其他院校;实施过程包括组成董事会,建立院校二级法人单位,聘用和培养人才,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开展经营,利润按股份分红;股份构成有场地和设备、流动资金、智力、信息和技术等。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中前景最看好的是教育集团合作模式,所谓职业教育集团合作模式是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推动下,由具有影响力的知名企事业单位或集团与学校共同组建的一种以专业为纽带、符合职业教育办学规律的联合办学模式。该模式集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于一体,使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从外部结合走向深度融合、从松散聚集走向紧密聚合,从而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1.以资金为纽带的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运行模式。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成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三大主体。高职院校为推动科研开发、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声誉,需要依托其教学设施和智力资源努力寻求与企业合作的机会。企业为了选拔技术人才,提高生产能力,也需要依托其技术力量和资金优势与院校合作。学生通过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操作技能,提升就业能力,为规范职业生涯提供方向。在校企深度合作中,学校、企业和学生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构成了三对互为资源要素的供求关系,在本质上体现为利益关系,而资金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纽带作用。具体运行模式如下图所示。
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模型
2.以资金为纽带的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机制。以资金为纽带的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运行机制是指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因各因素间的有效运行而形成的一个高效产业链运作体系。该体系以资金为纽带协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得各因素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中实现利益最大化。
第一,以资金为纽带的利益导向机制。要使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能顺利、持久,就要充分保证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等各方利益的合理分配,构建以资金为纽带的利益导向机制。一方面,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依照收益性、安全性、发展性等原则,对其投资的合作项目进行评估,从而将资金投向收益好、发展潜力大的高职院校;另一方面,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重要原因就是获取企业的资金支持,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获得政府及其他机构的投入或补贴,通过合作申报科研项目获取科研资金等。⑦具体而言,以资金为纽带的利益导向机制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合作机构的资金导向机制。校企合作机构通过对使用资金进行控制和监督,减少资金配置中的短期行为,从而提高投资收益。二是合作市场的资金导向机制。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支持企业获取研发成果和核心技术,将新产品、新技术引入市场,提高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应在培养人才、学科建设等方面支持高职院校,特别是在研发项目的经济利益分配上对学校予以照顾和支持,从而解决学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冲突,降低技术合作成本,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第二,以资金为纽带的激励驱动机制。利益是推动和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驱动力,互利共赢是校企合作的基本出发点,以资金为纽带的经济利益则是校企合作的关键。一方面,高职院校和企业双方除了按标准给老师和员工发放工资和基本津贴以外,还应依照职级和贡献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另一方面,对在校企合作和推进社会服务等方面有贡献的部门或个人应实施绩效考核和奖励,以推进企业化制度建设和改革。此外,可根据国家法规确保企业等投资主体对高职教育的有效投入,对校企合作的相关企业给予贷款优惠、税费减免或经济补贴等激励方式,支持企业积极参与高职教育与培训。
第三,以资金为纽带的合作保障机制。建立利益保障机制,规范合作行为,保障双方在校企合作中的合法利益,是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抉择。⑧以资金为纽带的合作保障机制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政府出台的相关制度。政府通过不断完善和推进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来约束校企双方合作的行为。二是校企双方之间的合作制度。一方面,可成立校企双方的管理协调机构,主要负责协调和处理校企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对策;另一方面,建立资金使用预警办法,以保障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建立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以保障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第四,以资金为纽带的教育评价机制。在校企合作的评价机制中,评价主体主要包括政府评价和校企评价。一方面,需建立适合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职业技术技能鉴定标准体系;另一方面,在高职院校的评估与建设方案中,需加大对校企合作的评价力度。政府需重视学生的实习、就业以及工作能力素养的情况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形成评价报告,最终与政府的资金投入或补贴挂钩。就校企评价而言,一是对培养目标、实施方案的评价;二是对教育过程的评价;三是对学生质量的评价;四是校企合作情况自评。校企双方应建立实施—评价—改进—提高的良性循环体系,从而使参与各方都能受益,有效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以资金为纽带的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及运行机制,需要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企业和行业资金的持续投入以及高职院校积极推进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深化以资金为纽带的利益导向机制、激励驱动机制、合作保障机制和教育评价机制。只有政府、学校、企业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解决高职院校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从而完善投入机制,提高资金的使用率,更好地搭建校企深度合作平台,推动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社会服务。
[注释]
①王振洪.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演变趋势与深化政策[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1(1):94-95.
②陈红秋.“五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J].中国高校科技,2012(4):54.
③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63.
④⑤⑥黄国良,粟维斌.以资金为纽带的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模式探讨[J].广西教育,2011(18):46,46,47.
⑦林润惠.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方法、策略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9.
⑧王振洪,王亚南.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利益机制及构建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