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化工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2014-11-02 03:57潘勇许宁
教育与职业 2014年2期
关键词:化工类化工方向

潘勇 许宁

2009年,江苏省出台了《优先发展产业——重点产业链认定目录》,强调优化产业布局,优先发展重点产业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此次产业调整对象中涉及化工类的有石化产业、新能源产业和纺织工业等,随着一些化工类重点产业链的技术升级和高新技术项目的投产,区域经济对化工类高职人才的需求在类型、数量和能力层次方面有较大调整。为此,我们对化工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研究,构建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大专业、多方向、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一、“大专业、多方向、分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化工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通过对区域经济中化工类高职人才的需求类型和能力层次调查以及往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我们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后,化工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高级技工相当缺乏,尤其是高级技师和技师更是严重缺乏。当前化工类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化工生产一线操作的高技能人才,对应的职业资格等级是化工操作中级工,已经不能满足化工企业的实际需求。同时,产业结构升级后,大中型化工企业生产的产品种类增多,许多企业是同时生产无机类、有机类和精细类产品,即使生产同一种产品也会涉及多种专业方向,这使得化工企业的一线操作工需具备跨岗位甚至跨职业的工作能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能力较强的毕业生更适合企业需求。因此,化工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面向现代化工企业生产操作一线,专业基础较宽、技术应用能力较强,具有良好跨岗位工作能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专门人才。

2.“大专业、多方向、分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构建。“大专业”是指对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中“专业”进行重新定位,以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2004版)中所设的“专业类”为专业,将原有能力要求和课程设置相近的专业合并,构成一个宽基础、专业涵盖面广、就业适应性强的大专业。“多方向”指在大专业基础的共同学习之上,根据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和重点产业链的发展状况,在化工技术专业下开设多个职业方向,供学生选择学习。学生在入学的第四学期,根据行业的发展动态及各类职业人才当前行业经济的需求信息,结合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职业方向进行学习,“分层次”是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等级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或岗位要求选择不同的等级申请考核,培养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化工技术类人才。

二、“大专业、多方向、分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整合专业资源,构建大专业。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现有的专业设置中,属于化工技术类专业的有应用化工生产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有机化工生产技术和高聚物生产技术四个专业。这四个专业同属于传统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范畴,其能力要求和课程体系基本相同,不仅有相同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而且实践环节非常接近。因此,可以把这四个专业合并起来统称化工技术专业,按照此大专业进行招生、培养和管理,打造大专业平台。并根据大专业的要求,对原来各专业课程体系的有关课程进行整合,构建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和专业核心课模块。

2.依据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打造多个职业方向。按照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原则和区域经济对化工类人才的需求,结合我校现有的专业资源,对原来开设的四个化工类专业进行资源整合,重点打造四个职业方向:精细化学品生产方向、有机化工生产方向、石油化工生产方向和新材料化工生产方向。每个职业方向分别面向相关重点产业链进行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见111页表)。

职业方向所对应的重点产业链表

3.产学结合,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由大专业平台和职业平台组成,其中大专业平台由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核心模块组成,大专业平台后接多个职业平台,每个职业平台由职业技术模块和拓展模块组成,这些课程集合了化工技术类相关职业所必需的通用知识、理论和技能,侧重于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公共基础模块包含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人文素养和自然科学基本素质为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和“思想政治理论”等。专业基础模块包含从事化工技术类专业相关工作而必备的基础课程,如“基础化学”“化工设备技术”“化工自动化和仪表”“化工基本生产技术”等,该模块重在培养从事化工企业一线生产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能力。专业核心模块由“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和“反应器操作技术”组成,这两门专业核心课程基于职业群的共同能力要求进行开发,包含化工技术专业必需的核心知识和专业理论,该模块重在培养从事化工生产岗位所必需的专项能力。

职业技术模块关注产业结构升级后相关产业链的技术内容,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将技术发展的相关内容及时引入专业教学中,并结合不同的职业标准,将职业资格取证与常规教学有机对接,开发各个职业所对应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源于岗位而高于岗位,该模块重在培养从事化工生产中某职业方向所必需的综合应用能力。每个职业方向一般包含3~4门职业技术课程,例如精细化学品生产方向的职业技术课程包括“精细有机合成技术”“催化剂与助剂生产技术”“日用品生产技术”。拓展模块关注产业链关键技术的应用,提升学生的职业技术水平和综合职业能力,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供学生根据知识能力需求和个人兴趣选修,也体现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例如精细化学品生产方向的拓展模块由“原子经济反应工艺技术”“新型单元反应技术”“高效精馏技术”组成,主要关注精细化学品产业链中所重点推广的关键技术。

4.兼顾就业导向和个性化发展,建立分流机制。经过第一阶段的大专业平台学习之后,学生开始分流,进入各个职业方向学习。我校通过校企合作、行业交流、重点企业走访、劳动市场调研等渠道及时了解重点企业的年度用人需求,研究区域经济中各产业的人才需求趋势和就业信息,前瞻性地判断和预测各个职业方向的人才需求类型和数量。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就业意向选择职业方向,对于就业前景好和薪酬较高的热门职业方向,学校根据学生的前三学期的整体表现,如课程成绩、操行分、课外表现等进行量化排序,综合表现较好的同学优先选择。

三、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预期效果

1.专业设置得以动态调整。由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周期一般为3年,存在一个滞后期,因此学校对专业结构的调整总是比产业结构调整“慢一拍”。而按照“大专业、多方向、分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从第4学期开始才真正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与企业的招聘时间相差只有半年,学校可以根据行业的人才需求的类型、层次和数量及时调整所开设的专业方向及相应规模,使得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协调发展。同时,新培养模式能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培养过程与产业紧密结合,为开发产学结合课程、开展“订单式”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2.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专业基础的拓宽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能使学生具有适应多方面就业、工作变动和进一步深造的能力,能更好地适应技术更新加快、行业调整加快的经济形势,也为个人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3.大专业设置兼具稳定性和灵活性。大专业有利于学校专业建设的相对稳定,即可以不变动专业,只需根据区域经济的人才需求变化灵活调整或开设职业方向,避免过多地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造成的资源浪费。同时,大专业的设置,可促进师资配备、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的优化重整,提高人才培养的资源利用效率。

4.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学质量。分流机制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很好的激励作用,有利于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学生在选择职业方向时,必然会比较各个职业方向的专业水平和师资水平,这对专业建设和教师的素质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5.关注了人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学生可以主动选择适合个人发展的专业方向或职业类型,可以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课程,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保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猜你喜欢
化工类化工方向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2022年组稿方向
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学生安全素质养成教育的探讨
一起化工安全事故的警示
2021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产教融合下高校化工类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培养方式
化工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实践与探索
位置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