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进程型态观下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困惑与出路

2014-11-02 03:57阳征保阳征会
教育与职业 2014年2期
关键词:型态欠发达区域

阳征保 阳征会

一、关于经济发展的进程型态

从生产力水平和竞争因素看,在没有外力干扰的特定区域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理论线路是族群自力型经济—家庭自力型经济—剩余产品交换型经济—产品分工型经济—市场争夺型经济—资源争夺型经济—地位争夺型经济—协调合作型经济。经济进程理论上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在民族、阶级、国家等因素的影响下,进程中每种经济型态不仅出现时点和存在时长不一致,还呈现两个普遍现象:一是缺失现象,因外力和高一级或几级经济发展型态的影响,会出现一种或几种经济形态缺失的现象;二是叠加现象,低级型态没有消亡,高一级和高几级的型态就已同时出现交错存在。缺失现象导致经济发展过程生产力水平不同而出现不平衡状态,叠加现象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与竞争性。

二、我国经济进程型态现状

我们选取东部6个省市、中西部各2个省份,依据2012年国家统计的人均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比例、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等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人均生产总值越大,生产力水平越高,产品竞争力越强;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越大,人口对农业产业的依存度越高,工业化程度越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越多,工资水平就越高;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越多,农业专业化成度越高。

由15页表中的数据可知,东部省市的人均生产总值是中部省份的2倍以上,是西部省份的3倍以上,中部省份人均生产总值约为西部省份的1.5倍;中西部地区人口对农业产业的依存度是东部的2倍以上;东部地区工资水平及农业报酬是中西部的1.5~2倍;东部地区的农民纯收入几乎接近西部地区的城镇居民总收入。这说明,我国目前是家庭自力型经济、剩余产品交换型经济、产品分工型经济、市场争夺型经济、资源争取型经济、地位争夺型经济五种型态并存的叠加型经济社会。非均衡的改革开放经济政策,不仅使我国经济在区域上大致按东、中、西部呈梯度发展的态势,还使得我国二元社会结构呈现出区域与区域、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农村与农村四大差别。

10省市经济发展相关数据分析表

三、叠加型经济社会对人力资源市场的影响

(一)劳动力市场需求空间格局不平衡

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决定着劳动力市场的有效需求量,经济社会需求是人才就业的基础和前提,人才流向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区域社会需求是由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决定的,我国叠加型态下的经济在区域上大致按东、中、西部呈梯度发展的态势,社会结构呈现出区域与区域、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农村与农村四大差别,人才市场需求量呈现出空间格局不平衡的多维梯度结构特征。

(二)人才流动呈多维梯度状

拥有主动性或能动的人力资源是各项人类活动中唯一具有创造性的因素,是其他生产力要素的掌握者和使用者,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差异客观上导致生产要素收益上的差异,引发生产要素不断向相对收益高的经济快速发展的地方汇集,相同行业在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存在差距,在市场效应下,具有流动性的人力资本总是从收益相对低的地方往收益相对高的地方流动,经济发展水平与职业收入呈正相关。在经济型态叠加社会,人才流向量的比例呈现多维梯度结构特征。人才通过市场筛选,中部的往东部流动,西部的往中部和东部流动,乡村的往城里流动,小城镇的往大中城市流动,区域城市的往中心城市流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成为各类人才流向的首选地,经济发达地区成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才“收割机”。

(三)人力资源结构重心两极分化

在劳动力市场中各种职业都可能存在着不同人才之间的同行业或跨行业的替代现象,除了某些特定的职业外,具有不同学历的人可以适应同样职业,具有同样学历的人也可以适应多种职业。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市场上人才过度集中,挤占效应不可避免,人才依次降格替代使用成为必然现象。结果是人才档次要求越来越高的经济发达地区,其人力资源结构重心上移,人才缺乏的欠发达地区,其人力资源结构趋于下移。

(四)低层职业岗位稳定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生产力水平越高,社会经济体的竞争与生存能力越高,稳定程度也越高,社会经济体的稳定程度决定职业岗位的稳定程度,低层职业岗位稳定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经济发展型态叠加现象加剧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与竞争性,企业生存环境更为错综复杂,落后产业升级与转型使得职业技能技术淘汰速度加快,加之人才依次降格替代使用常态化及企业员工权益保障制度不健全,经济发展水平越低,低层岗位稳定性越差。

(五)人才流动空间范围及幅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

劳动工作所得是我国绝大多数人最主要、最基本的收入来源,从个人角度看,社会只要存在经济差别,就会存在劳动收入上的比较收益,存在劳动比较收益就存在人才流动。非均衡的经济政策与结果,导致我国叠加型经济社会的社会结构呈现出区域与区域、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农村与农村四大差别,人才流动空间范围及幅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广大欠发达地区人才的流动空间范围与幅度最大。

四、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困惑

(一)影响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办学功能和目标定位

为谁培养、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基本问题。服务区域经济是地方政府举办高职教育的期望,适时适需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是高职教育的责任。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向经济发达地区,影响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的办学功能和目标定位,导致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数量、结构方面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不一致,从整体数量上看表现为教育不足、过度教育与知识失业,从整体结构上看表现为某一层次或某一专业的人才过量与人才短缺同时存在。

(二)影响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培养是高职教育的另一个基本问题,作为社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其发展最终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制约人才有效需求的同时也制约体现职业教育共同规律的产学合作、工学结合课程与教学模式,影响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

(三)影响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是融入了强烈的情感与非理性参与的社会制度,教师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任何教育活动都要依赖教育者自身的品质,依赖教师的教育意识、心性与觉悟。若以高考成绩论成败的话,可以说高职学生是“应试教育失败者”。然而,知识、技能与能力的灌输和堆积并不是高职教育活动的全部,高职教育活动关注知识、技能、能力和规范的同时,更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兴趣爱好、基本价值观等。优秀的高职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成功的关键。由于在区域经济、社会、制度、地理等不利因素影响下存在比较收益现象,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要培养一个优秀教师很不容易,想留住一个优秀教师就更加困难。

五、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国家层面

1.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人才区域流向的不对称,人才区域配置的不均衡反过来又扩大区域经济的差距。改革开放后,我国从过去的区域均衡发展战略转向以提高效率为目的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对高等教育以及社会诸多方面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只有贯彻落实西部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努力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才能提高欠发达地区人才的吸纳能力,人才区域流向才会趋于合理化、均衡化。

2.缩小区域工资差异。劳动工资收入的差异主要源于生产率的差异,而不是区域不同的产业结构所致。区域间存在劳动收入上的比较收益,就存在区域间的人才流动现象。由于政府转移支付作用的存在,使工资收入差距小于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是可以做到的。在目前欠发达地区不可能大规模提高生产率的情况下,国家应继续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

3.加大对口支援工作力度。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是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这一措施使受援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整体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普遍提高、学科建设显著加强,特别是使原来各方面基础条件较薄弱的受援高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且对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口支援工作的力度,逐步覆盖整个欠发达地区的高职教育。

4.积极构建支持高职教育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外部机制。建立稳定可靠的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机制,是当前发展高职教育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保障。世界各国成功的职业教育经验表明,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开放性的外部环境。国外职业教育模式成功的前提是政府的适度干预,这为职业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开放性外部环境。在非均衡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只有加大税收优惠措施等政府战略干预力度,欠发达地区才能建立起支持高职教育所要求的外部环境,确保市场成为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参与力量。

5.加快建立高职教育专业建设预警机制。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应直面社会转型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能级提升的要求,专业结构布局与结构调整主要是政府层面的责任,高等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加强和完善同高职专业设置与建设问题息息相关的社会经济发展预测、专业人才培养状况信息平台、专业教育水平评价信息平台、就业状况信息平台、人力资源供求预测、高职专业预警机制等方面的制度,构建一套动态的、主动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的、既具有导向性又具有预警性的专业建设机制,提高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科学指导与管理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的水平,消除制约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竞争力的不利因素的影响。

(二)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

1.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观念。人是知识、信息和技术的载体,人力资源是当代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之一,是社会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能动资源。因此,欠发达地区应该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观念,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当然,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岗位需求不足,难免会出现人才外流现象,但通过制度安排在比较收益与比较优势转化的情况下,外流人才会带着技术、资金和先进管理理念与方法回乡投资创业,从而推动地方发展。

2.扶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专业建设。高等教育总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来进行并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当地高素质的劳动者,依靠足够数量的各种人才。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可利用可支配的财政资源和决策权制定倾斜政策,扶持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等教育专业建设;为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具有精湛技艺和创新能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适时适需的高水平高技能人才,可以制定减免学费、专项专业津贴、专项奖助学金等优惠政策来吸引、鼓励和激励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专业学习的高职学生并留住他们。

(三)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

1.注重区域发展需求专业建设的同时面对市场不断寻求平衡。满足区域未来一定时期内经济各部门及社会各领域在数量、质量和结构方面对高素质技能人员的需要,是高职教育所承担的责任。输送的人才是否适时适需,关键在于高职教育本身。劳动力需求市场是复杂多变的,没有直线性的劳动力市场逻辑指示高职教育如何去培养人才。保持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并非是要两者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而是要将非均衡状态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高职教育完全可以通过分析预测经济发展趋势、关注劳动力市场动态需求与提高培养能力变迁的敏捷力来明确并完成自身的使命。

2.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能力变迁的敏捷力。在劳动力市场需求空间格局不平衡、人才多维梯度式流动、人力资源结构重心分化严重的形势下,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呈双向的非均衡互动关系。没有一成不变的教育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其实是冲突与和谐的循环过程,高职教育过去在较短时期内取得了突破性成绩,正是因其在培养能力上主动地不断变迁,不断探索新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努力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变迁的敏捷力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对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而言意义更为重大。

3.在争取对口支援的同时探索高职教育联盟合作办学模式。在机遇与风险共存的时代,各优势互补的成员单位地位平等、资源共享、独立运作、彼此相互支持的高职院校联盟办学模式可以化解高职院校收入、教师、招生、就业及专业建设等方面充满竞争性和市场导向的风险,可以整合教育资源而充分发挥合作各方的优势,能够将教育质量推向新领域而达到共同目的。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在争取对口支援的同时要积极探索不同区域、不同院校间的优势互补性联盟合作办学模式。

猜你喜欢
型态欠发达区域
美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模式、组织型态与经验
万代FW GUNDAM CONVERGE《机动武斗传G高达》恶魔高达最终型态
欠发达地区如何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分区域
别让欠发达地区的新能源项目成摆设
欠发达地区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欠发达地区经济报道策略探索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