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中学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调查及对策研究

2014-11-02 03:57罗月念刘军
教育与职业 2014年2期
关键词:学科培训教育

罗月念 刘军

一、研究背景

2010年7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2012年3月13日,《教育部关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教技[2012]5号)发布,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西部欠发达地区是信息化进程中的后进区域,贵州则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典型代表,因此对贵州中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进行调查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查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

本调查以2004年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蓝本,结合贵州实际情况,在教育技术环境、学习与培训、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6个维度上进行问卷设计。问卷进行了两次试评,课题组成员集中一线教师、专家学者意见反复修改问卷,形成以封闭式问题为主、开放式问题为辅的52个问题。部分问题基于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设计,保证调查对象数据分层;同时设计部分“二选一”问题,在保证问题信息的前提下降低问卷作答难度,保证数据真实性;不能穷尽选项的问题均有“补充填写选项”,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二)研究对象

贵州省现有普通中学总计2592所,其中高中444所,初中2148所,在校中学生共有2756820人,专职中学教师共142508人。本次调研对象是全省各级各类普通中学(初中,高中)的专职学科教师,调查范围包括贵州省的2个地区,4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的83个区、县、市(全省88个),对总计16个不同科目的学科教师进行了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850份,回收825份,其中有效问卷794份。

三、调查分析及问题表征

(一)现代教育技术环境调查

1.个人教育技术环境获得不断发展,但地区差异仍较明显。在794名有效调查对象中,个人或家庭拥有计算机的629人,占79.2%;没有计算机的165人,占20.8%。拥有计算机的教师家庭基本都联入了互联网。从统计数据来看,计算机在教师中的普及率较高,远远高于全国城镇家庭计算机平均拥有率(不及30%)。我们以教师的地缘作为一个观测值发现,教师个人计算机拥有率地域差异较大,城乡差异尤为突出。如图1所示,贵阳市教师计算机拥有率高达95.2%,安顺市计算机拥有率仅有54.5%,地区差异明显。同时,城市、乡镇、农村计算机拥有率分别为96.5%、65.8%、33.3%,城乡差异明显。

图1 各地区教师个人计算机拥有率

2.学校教育技术环境已初具规模,但还不能完全满足需求。在调查学校为教师配备计算机的情况时,总计有372名(47.1%)教师认为学校没有足够的计算机提供给教师使用,其中毕节地区有66.2%的学科教师认为学校没有足够的计算机,贵阳市有32.3%的教师认为学校为教师配备的计算机不够,区域差异较为明显。对学科教师办公室或教研室的联网与应用情况的调查显示,26.7%的教师经常上网;44%的教师办公室有网络,但并不经常上网;8.6%的教师办公室有计算机,但没联网;20.7%的教师办公室没电脑。教师对学校教育技术设备整体评价的调查发现,“非常满意”的仅有9%,“满意”的占32.2%,认为“一般”的有37.1%,“不满意”的17.6%,认为“很差”的占4.2%。由此可见,贵州省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师的教学需要,除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外,更应该思考如何发挥已有资源的作用。

(二)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学习、培训情况

1.专业学习经历不全面、不系统,且年龄差异大。通过年龄

分布分析可以看出,对教育技术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是年轻教师最高(20~25岁,70%),年长教师最低(50岁以上,53.3%),基本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数比例有所降低。这与高校的课程改革有密切关系,现在许多师范院校已经开设相关教育技术课程,年轻教师经过专业学习的概率提高。相关数据显示,老教师更需要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而现实是多数培训都是派年轻教师参与,这是培训对象选拔的一个误区,值得我们注意。

2.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专业培训力度不够。经统计分析,有89.1%的学科教师没有经过教育技术的专业学习与培训,其所具有的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往往是自学的,或是在其他培训中附带了少量教育技术培训而获取少许知识技能。教师的教育技术知识、技能是离散的、局部的,没有系统化、没有分层,不能融会贯通。缺乏教育技术专业化培训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加大教育技术能力针对性的学习与培训。

3.教师参与高水平、高级别培训的机会较少。从调查统计数据看出,教师参加省级以上培训的比例仅有19.5%,参加学校自己组织的校本培训的比例有41.9%。教师参与高级别培训的机会确实偏少,当然我们不能将高级别与高水平等同起来,但是高级别培训由于在经费、师资、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应该说有一定的质量保障。作为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多组织高水平、高质量的培训是一种需要与趋势。同时,在其他培训机会较少的情况下,学校积极组织校本培训,为教师发展、教育进步作出了努力与贡献。

4.教师受训机会不均等,学习机会不公平。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明显不均衡,主要体现在学科不均、地区不均、城乡不均、个体不均等方面。教师参与培训主要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等几个学科上,其他学科教师较少参加培训的机会;在地区分布上,贵阳市(省会)明显高于其他地州市,尤其是在高级别的培训中;在城乡分布上,城市显著高于乡镇,乡镇显著高于农村;在个体分布上,如图2所示,从未参与培训的多达96人,参加过一种培训的教师最多,参与多种性质培训的老师较少,从图2同时看出,有些教师参与了多种培训,有些教师没有参与培训的机会,体现了较为明显的学习机会不均等。是否将再学习、再教育的机会给予那些最需要的地区、最需要的教师,是一个值得我们重新思考的问题。

图2 教师培训参与种类机会比较

(三)意识与态度

针对学科教师“是否习惯在电脑上阅读资料进行学习”的调查中,有607人(76.74%)习惯基于电脑阅读,有184人(23.26%)不习惯。根据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不同科目的学科教师利用电脑进行阅读的习惯有较大差异。同时发现,年轻教师比年长教师更习惯于利用电脑阅读。

有744人(94.06%)认为网络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47人(5.94%)不认同网络的学习功能。由此可见,在网络应用不断渗透生活、学习、工作的今天,教师们已经认识到网络环境带来的效率与变化。766名(97.21%)教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是合格教师必备条件,21名(2.79%)教师不认同。毋庸置疑,学科教师已经普遍认同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作用。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发现,随着教师年龄段的增长,认同程度略微有所削弱。

(四)教育技术技能调查分析

在调查教师对教学常用软件的熟练程度时发现,绝大多数教师能够掌握并正常使用一般的软件及工具,如Windows操作系统、Microsoft Word等,但对一些学科性较强、操作相对复杂的软件掌握不够、运用不强,如Authorware和Flash等。同时,教师多媒体课件加工、设计、制作能力也较差,有62.2%的教师需要借助他人完成课件制作,且课件的制作大多基于一些功能单一的开发平台,如PowerPoint等,使用Authorware和Flash自主开发课件的极少,教师拥有自己的博客、网络课程的比例也非常少。

(五)教育技术创新应用方面

1.借助教育技术推动学生素质教育的力度不够,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说教模式。从调查中发现,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多在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探究式学习等中开展,在主干学科中基本没有使用,90%以上的课程教学仍然采用传统模式。可见,教师没有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支持学生的素质拓展、课外生活等。

2.基于信息化环境的社会责任感与安全意识日渐形成,但还需要加强培养。中学阶段是树立安全观念和社会观的重要时期。96.1%的教师表示担心学生网络成瘾并在思考其对策,95%的教师表示愿意在网络上共享自己的资源,37.3%的教师在使用网络资源时并没有关注知识产权问题,19.1%的教师没有意识到网络安全与网络犯罪。教师在信息时代形成的社会责任与安全意识可能完全是基于教师的本能,他们并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在这方面也没有专门的培训,欠缺应对能力。

四、对策建议

(一)构建现代教育信息化环境

1.巧借东风、建设先行,推进基础设施的建设。贵州作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要大投入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有很大的困难,但随着科学技术产品成本的降低,通过当地政府投入与中学自主建设相结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是可行的,当国家经费及政策到位时,可以进行更有深度与广度的建设。

2.精心选择、科学配置,构建合理的信息化软件系统。硬件设施是基础,软件系统是灵魂,科学配置软件系统是当下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软肋及急需解决的问题,重硬轻软现象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并没有得以恰当的修正,甚至是在逐步加剧。基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软件系统一般包括教务管理系统、学习管理系统、防火墙、信息交流发布系统、学校网站后台系统、各类资源数据库等。这些软件系统主要是由第三方软件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支持与后续服务,在选择软件服务商时,要科学选择、合理配置,选择那些人性化操作、提供后续二次开发功能的软件系统;注重软件使用权限及后续服务等问题,防止受制于人;尽量选择功能多合一的软件平台,减少平台数量及烦琐操作;注重软件后续升级及扩展功能,延长软件生命周期。

3.铺设互联通道、促进多网融合。信息瓶颈是制约贵州省农村地区中学学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远程教育工程”“校校通工程”已为全省农村中学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贵州地处高原,地缘地貌奇特,全面实现“校校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必须融合各网络、加强信息管道建设,为农村中学架设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二)审时度势,促进培训模式改革

1.打破传统,改革培训对象选拔制度与方式。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的源头在于培训对象的选拔,其将直接影响培训效果及后续效应。在进行培训对象选拔时,应该充分考虑地域均衡、性别均衡、学科均衡、年龄均衡、学历均衡等方面的因素,不能让培训始终集中在某几个地区、某几个学校、某几个学科、某几个人身上。如果参训教师要回学校开展二级培训,就应该挑选那些接受能力强、表达沟通能力强的老师参与培训,以此保障二级培训质量;如果培训目的是提升教师个人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则应该挑选最需要提升的教师参与培训。

2.量化培训目标,严格培训评价。无论上级主管部门,还是具体的培训机构,在设计培训计划时,必须要具体化培训目标。在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时,要将目标明确到技能点、知识点、能力点上。例如,熟练掌握搜索引擎的语法应用,熟练使用EXCEL统计学生总成绩、排序、计算名次、划分等级等。有了明确的培训学习目标,有利于抓住培训的重点,有利于评价培训的效果。

当前,大规模的培训基本是由主管部门委托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开展,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指导工作。主管部门是否严肃评价培训效果至关重要,如果迫于形势,追求皆大欢喜的局面,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培训项目高效的开展。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严肃论证培训计划,严格监督管理职能,严格培训评价。

3.优化培训内容,保证知识、技能的科学配置。在教师技能培养模块中,要根据教师学科特点,找到不同学科间的共性,确定那些对教师学科教学、个体学习真正有用的教育技术技能作为培训内容。同时,要与时俱进,不能一成不变地培训教师已经掌握或者已经过时的技能。此外,不能片面追求技术的时髦性、流行性,要选择教师能够轻松掌握并活学活用的知识技能。

4.提高校本培训质量,加强校本培训投入力度。现阶段,有关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较为成熟的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而教育技术能力水平是动态变化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不能完全依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要大力提倡基于学校的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有更灵活的时间分配,培训更有针对性,教师覆盖面更广,培训效果更好。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加大资金投入,积极组织各中学开展校本培训,做好培训监督与指导。各学校要自主创新,积极开展适合本校需求的相关培训,积极与外界、与专家保持联系,借助外部力量加强校本培训力度与效果,提高培训质量。

猜你喜欢
学科培训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学科新书导览】
题解教育『三问』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