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视角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2014-11-02 03:57秦爱萍李希华
教育与职业 2014年2期
关键词:专任教师城镇化职业

秦爱萍 李希华

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职业教育,在解决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方面,发挥着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农民职业迁移、加快新农村建设等社会效用。其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而发展,是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在经济建设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不同,农村职业教育因办学方向应势调整而呈阶段式发展,经历了“为农”“为农转向离农”“离农”和“为农”四个阶段或过程。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前两个阶段的“为农”,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农业”生产率,是面向农业的职业教育。为解决粮食短缺和促进林牧渔副的大农业发展,实施的是包括农业种植、水产、果树栽培、畜牧、蔬菜、花卉、药材等为内容的职业技术教育。中间两个阶段的“离农”,主要是解决“农民”职业迁移问题,是面向农民的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农民工人”和“创业型新农民”的“离农”“守土”人才,开展农民工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现在所处的第四阶段的“为农”始于2010年,处于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主要解决的问题应是农村与城市的均衡发展。然而,农村职业教育却面临着“萎缩”的困境,迫使其向面向农村的转型。因此,分析农村职业教育“萎缩”原因、探讨其转型途径势在必行。

二、城镇化折射出的农村职业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城镇化是人口持续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也是人口职业迁移的过程。当前,我国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社会职业迁移、农村人口数量变化、教育周期远远小于从业周期与自身办学模式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着“萎缩”的困境。

(一)社会职业迁移的影响

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1982~2010年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职业结构变迁相当明显。如表1所示,农林牧渔人员所占比重由71.98%下降到48.31%,下降了23.67%,下降幅度达32.88%,是分类人员中唯一一个所占比重下降的职业。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农林牧渔人口1982年为3.75亿人,1990年为4.58亿人,2000年为4.31亿人,2010年为3.46亿人,呈现由低到高然后逐渐下降的趋势。这种变化也反映出农村职业教育“由盛变衰”的发展轨迹,社会职业迁移是农村职业教育面临“萎缩”的首要原因。

表1 1982~2010年我国职业结构迁移趋势(%)

(二)农村接受教育适龄人口数量减少

根据教育部的公开数据,全国农村在校小学生的数量从2000年的8.5千万减少到2009年的5.6千万。减少原因主要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农村义务教育适龄人口减少。在城镇化方面,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人数上升、农转非人口增加,使在农村上学的学龄人口数量减少;家长追求高质量教育送子女进城就学,出现学龄人口流动。通常,不在农村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很少选择农村职业教育方面的学校继续学习,使得接受农村职业教育的适龄人口数量减少。

(三)高等教育改革吸引了大量受教育人口

我国自1999年开始的普通高校扩招,幅度大、速度快、持续时间长,到2002年实现了由精英型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转型。2002~2012年,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由320.5万人上升到688.8万人,尤其是“三本”的快速发展,录取分数低,将过去没有机会到大学深造从而选择农村职业教育的部分学生,转向了读高中上大学的求学之路,也使得农村职业教育生源更加匮乏。

(四)教育周期远远小于从业周期

一般情况下,个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时间为3年,毕业后从业时间可长达35~40年(20岁毕业,55或60岁退休),职业教育周期远远小于从业周期,使社会职业岗位的增加速度小于职业教育毕业人口的增长速度。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990~2000年的10年间,生产运输人员从9727万人增加到10612万人,仅增加885万人。教育部公开数据显示,1998~2003年的6年间,仅职业中学(含初中、高中)毕业生人数就达982万人。因此,职业教育的后续毕业生,就业机会逐渐减少甚至毕业等于失业,使农村职业教育失去吸引力。

(五)农村职业教育自身办学模式的落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经历了“社来社去”“半农半读”“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县级职教中心办学模式的变革。每一次变革,都是因为先前的办学模式不适应新阶段的经济建设发展需要。

西方国家进入发达工业经济时代后,工业生产与服务业取代农业生产,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1890年,英国三大产业比重为16∶43∶41;而同期美国为38∶24∶38,服务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逐步超过工业成为第一大产业。在这一时期,由于生产过程中,可以投入大量的未经培训和初步培训的劳动力(这也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资源全球配置,低端加工业迅速进入我国,自1992年的“农民工”持续大规模进城,催生我国工业、服务业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使劳动力在技能上极度分化,伴随了劳动的高度专门化和固化;职业教育是教人如何完成技能工作,只需要掌握简单的技能知识,对技能知识的来源不需要作过多理解,对技能之外的知识和能力不作其他要求,办学模式趋向简单化,重在“单一技能的重复训练与熟悉”。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公开数据,2011年,全国就业人数76420万人,其中农业26594万人,工业22544万人,服务业27282万人,三大产业比重为34.8∶29.5∶35.7,与1890年美国的比重极为相似,工业从业人数低于农业,服务业人数超过农业成为第一大产业。但是,我国绝大多数农村职业学校的教育,重点不在如何完成技能工作,难以就“单一技能重复训练”,办学模式已经落伍,不能适应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需求,“萎缩”在所难免。

(六)择业观念不能与时俱进

家庭择业观念不能与时俱进,也是农村职业教育“萎缩”的一个原因。一方面,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社会上出现许多收入不菲的职业(这里的职业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如大学生“手机贴膜哥”月入1.5万元、大学毕业生当快递员月入1.2万;另一方面,大学生“考公务员”和“进编”的热情不减,有些大学生甚至高呼“死也要死在编制内”。这种强烈的反差,有国家体制原因,更重要的是家庭择业观念不能与时俱进,影响着农村适龄人口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选择。

三、城镇化折射出的农村职业教育面临转型的途径分析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标志着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应“完善”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保障农民自身发展权益;另一方面,需“提升、布局及拓展”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增强服务“三农”能力,以实现在城镇化进程中转型。

(一)“完善”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正向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发展型社会过渡,保障农民自身发展权益,重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府及社会为农村居民提供的基本教育,使农村居民平等地获得教育,是农村居民的基本发展权,与农村职业教育直接相关。

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是实现教育公平的第一步。如表2所示,2012年全国在园幼儿3685.8万人,镇区和乡村占66.06%,农村儿童已成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对象,是未来学前教育发展的重点。全国学前教育专任教师147.9万人,幼儿园师生比平均为1∶24.92,其中镇区为1∶27.23,乡村则达到1∶45.29;按幼儿园班级规模平均数的中班(4~5周岁)26~30人配备2名教师计算,师生比应为1∶13~1∶16。用这一标准来衡量,镇区专任教师的缺口达现有专任教师的1/2,乡村更是达2/3。在学前教育147.9万专任教师中,未定职级的有103.02万人,所占比例近70%,乡村专任教师的这一比例更是接近80%。

表2 2012年学前教育专任教师及在园儿童人数基本情况统计

在学历方面,高中阶段毕业的专任教师近60%在镇区与乡村,高中阶段以下毕业的专任教师在镇区与乡村的达76%。综合高中阶段及以下毕业生的专任教师,在乡村的为53.6%,城区的仅为27.1%。专任教师人员匮乏、资质不足和学历偏低,是影响农村儿童获得公平学前教育与基本发展权的三大因素。

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基本内涵之一是对在农村地区居住人员予以的所从事职业的专业教育,农村学前教育专任教师就是这样一种职业。认真落实2011年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精神,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不仅是保证农村儿童获得公平的学前教育,也是职业教育面向农村需要完善的部分。

(二)增强服务“三农”能力的农村职业教育

《纲要》提出“强化职业教育资源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推进城乡、区域合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职业教育转型指明了方向。农村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各级各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转型是围绕各级各类教育和经济建设需要进行的阶段性调整。

1.提升职业教育体系水平。教育部公开数据显示,2000年职业初中有1194所,2012年仅有49所,毕业生也由26.36万人降至9343人,且2012年招生数仅有5305人,教育规模持续缩小。这主要是由我国基础教育高速发展与受教育者倾向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所致。到2009年底,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99.7%,2010年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82.5%。因此,职业初中应适时结束其历史使命,以提高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水平。

2.重新布局职业教育资源。进入新世纪,普通中专、成人中专和职业高中的发展,随着人口向城镇集中,呈现出学校数量持续减少、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的总体发展势头。教育部公开数据显示,三类中等职业学校,2002年有12675所,2012年只有9762所,比2002年减少了23%;三类学校毕业生,2002年为316万人,2012年增加到554万人,与2002年相比,增长了75%。这个发展过程,是教育资源不断统筹协调、综合利用的结果。

当前,我国的城镇化正由规模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转型,从今年算起的未来8年,人口城镇化率有望从35%提高到2020年的52%左右。如此大规模的人口社会职业迁移,要求职业教育,包括农村职业教育,围绕当地城镇化规划与进程,依托新培育的中心城市,面向县域经济,进行教育资源进一步的统筹协调和重新布局。

3.拓展农村职业教育渠道。拓展农村职业教育渠道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第一,逐步实现城乡融合。推进城乡中职教育联合办学、分段培养,实现城乡中职资源配置一体化。推进中心城区发挥教育辐射功能、近郊区(市)县发挥教育吸纳功能、远郊区(市)县发挥教育后发优势的三圈层的区(市)县联动城乡教育统筹。

第二,充分考虑区域职业结构。由于历史原因、地理区域自然条件差异和改革进程不同步等因素,三十多年来的商业服务、农林牧渔和生产运输人员的职业迁移变化率,呈现出由南至北、从东向西的递减梯度结构(如右图所示):南、东区域的职业迁移变化率大于北、西区域;商业服务人员变化率均有提高;农林牧渔和生产运输人员变化率呈复杂态势,北、西区域的江苏、甘肃等出现了反工业化、城镇化的逆向迁移,最为突出的是北部的辽宁省,农林牧渔人员逆向增长了1.32%,生产运输人员逆向减少了14%以上。农村职业教育依托新培育的中心城市、面向县域经济的教育资源的统筹与布局,应充分考虑区域职业结构及其迁移趋势。

职业迁移梯度结构图

第三,注重突出时代特征。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信息技术革命,催生了知识经济崛起和智能技术广泛采用,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生产方式和人的生活、生存环境。解决就业问题,半熟练劳动者的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是所有国家发展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全民化、终身化、全纳性的特点越来越明显,学徒制重新焕发活力,工作场所学习(企业内学习)越来越普遍,办学模式更加灵活和多元化,在学校教育基础上,应拓展远程教育、空中课堂、虚拟课堂等多种教育与培训方式,不断涌现新形式的办学模式,以满足不同人员接受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终生学习的需求。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已经经历了面向农业、面向农民的发展阶段,正面临着面向农村的转型。现阶段的城镇化,预示着农村职业教育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应齐头并进:装备、技术和管理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建立,需要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从事农业生产;职业迁移不再是农民而是全社会的问题,需要将农民职业迁移培训纳入全社会的职业继续教育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二元差距,需要政府主导、教育机构、社会各方参与互动。这都要求面向农业、农民和农村的职业教育融入更高层次的教育体系之中。

猜你喜欢
专任教师城镇化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北京高校专任教师结构(1991年—2017年)
职业写作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我爱的职业
基于“教学过程”的高职专任教师绩效考核组织实施研究
北京普通高校的教师队伍及其结构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