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敏
习近平谈治理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人民日报》,2014年1月1日
只有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尽快把我们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都提高起来,尽快把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起来,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更加有效运转。——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4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演进与深厚
【摘要】“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方向的总设计和总确定,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升到更加科学而全面的高度。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小康 国家治理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从邓小平延续“四个现代化”而提出的“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今天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目标,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认识不断深入和拓展的生动体现,更是执政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与发展实质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成熟、深化的充分反映。
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发展跃进
从上世纪50年中期中国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到60、70年代的不断明确与重申,说明共产党对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构想具有认识和实践上的一贯性和坚定性。
其一,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认识,为后来现代化的系列设计奠定了思想基础。因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与思想自觉,中国共产党从开始革命之时,就将党的奋斗目标与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结合在一起。
1956年,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毛泽东认为中国已经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如何“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进到工业国”。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当时已经认识到工业化是任何国家通向现代化所必须经历的阶段,比较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当时工业发展水平比较低,只有集中精力进行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建设,才能确立现代化的发展基础。
其二,“四个现代化”是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初步而比较明确的设想。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①周恩来在会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现代化任务。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了我国今后的战略目标:“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②
其三,改革开放后中国式现代化的思维明确显示出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延续与加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党第一次明确把“四个现代化”作为全党工作重心。
1979年以前,邓小平基本上都是遵循三届和四届全国人大提出的到20世纪末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设想。随着认识的深化,特别是“出去看了一下,越看越感到我们落后”,鉴于此,邓小平感到用20多年的时间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不切实际的,需要把标准放低一点,所以,他在考虑现代化战略目标时加了限定词——“中国式的现代化”,而且特别强调,“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③。
“三步走”战略主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递进阶梯
邓小平现代化思维的最具科学合理性的表现就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确立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的路径与步骤。
其一,根据本国的现实状况和世界的变化实际,用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内力与外力相结合的原则设计中国的现代化实现方略。邓小平有着两个重要且具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思想运用典范:一个是1982年在十二大提出的“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著名论断,另一个则是指出在借鉴吸收世界现代化发展中的普遍性有益成果之时,强调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自己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邓小平清醒而坚定地认识到,中国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成果的同时一定要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避免陷入“依附型发展”(Dependent Development)路径的可能。他曾坚定地说过:“中国人不信邪,不自卑,有信心,有志气,富强、民主与文明的现代化社会一定会实现,因为,这是民族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时代的要求。”邓小平极力反对那种要和西方世界断裂开来、关起门来搞发展的想法与做法。他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现在世界上的先进技术、先进成果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利用呢?我们要把世界一切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作为我们的发展起点”。
其二,确立小康目标,以“三步走”的方略稳步实施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邓小平在会见当时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将现代化目标具体化为国民平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进入“小康”社会状态。此后,邓小平在不同场合,不断完善自己“中国式现代化”的“小康”战略目标。一是为“小康”目标划出了800美元的下限;二是设想分两个10年、实现“翻两番”,继而达到“小康”状态。邓小平曾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要“经过二十年的时间,使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达到小康水平,然后继续前进,逐步达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
在邓小平心目中,“小康”水平只是现代化的“最低的目标”。“我们的政治路线,是把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除非打起世界战争。即使打世界战争,打完了还搞建设。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④。
其三,全面而深入的改革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动力。邓小平对改革的重要性和根本性的认识既全面又深刻,他不仅注重改革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动力作用,也深刻地认识到生产关系的调整及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都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内容。
国家治理现代化确立之下,中国现代化目标内涵的完善与深化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方向的总设计和总确定,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升到更加科学而全面的高度。
其一,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时间与实践的双重合理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目标”是自觉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由外力逼迫转向自觉追求、由浅层表象进入内在实质的探索并实现中国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体现。这其中的时间历程,显示出中国进行现代化必须要有一个从简单到全面、由浅表到内里的时间与实践的不断积累。
其二,“三个自信”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确立与实现的内在根基。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为指导和依据。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必须坚持选定的发展道路,坚定自己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其三,体系与能力的构建和增强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任务。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真正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作为治理体系核心内容的制度,其作用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但是没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和制度体系也难以发挥作用”。⑥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系统和制度执行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本质上就是制度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与系统性,是与落实、执行制度的规范性、人本性和有效性相互统一的综合体现。
(作者为青海省委党校哲学社会教研部主任、教授)
【注释】
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0页。
②《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杜,1984年版,第439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2版,第164 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2版,第416—41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44页。
⑥王伟光:《努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求是》,2014年第6期。
责编/徐艳红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