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届中央领 导集体经济理论创新

2014-10-31 19:52:31赵昌文
人民论坛 2014年28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赵昌文

习近平谈经济

如果我们继续以往的发展方式,我们会有更高的增长率。但是,在宏观经济政策选择上,我们坚定不移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宁可主动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也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长远发展问题。——2013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土库曼斯坦、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五国媒体联合采访时指出

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

中国不再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而是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2013年10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演讲时指出

作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定位,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2013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向全会作说明时强调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基本政策已明确,关键是细则,成败也在细则。要吸取过去国企改革经验和教训,不能在一片改革声浪中把国有资产变成谋取暴利的机会。改革关键是公开透明。——2014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2014年7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时指出

……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经济理论方面进行了诸多重要创新,涉及经济发展理念、基本经济制度、政府与市场关系、经济发展动力机制、宏观调控方式、对外经济战略等多个方面,构成了新时期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理论和思想基础。

【关键词】经济理论 思想创新 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0.2

【文献标识码】A

经济发展理念:对“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

党的经济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为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完善。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系统概括,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十八大”以来,党在继承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首先,对“以人为本”的发展有了更深入和更具体化的认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其次,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了更深入和更具体化的认识。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最后,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即通过改革考核评价体系来推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不能简单地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

基本经济制度: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党关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认识取得了重大创新。

首先,党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及相互之间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在延续“十六大”首次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这一认识的深化,直接推动了党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企改革、放宽民营资本准入方面的诸多理论创新。

其次,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虽然“混合所有制”早在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已经提出,但十八届三中全会从更高的层次对“混合所有制经济”进行了表述,认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要“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再次,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方面进行了重大理论创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为国资管理改革指明了方向。一是以建立“国家所有权政策”的目标,进一步理顺资产所有者职能和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二是按照“管资本”的理念进一步探索国有资本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让国有资本有真正的权利人主体。三是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分别对战略性和收益性国有资本进行投资运营。四是进一步提高竞争性领域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率和财务目标,进一步加强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管理。五是在新的国有资本管理体制下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政府与市场关系:将市场作用由“基础性”上升至“决定性”

党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实际上就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十八大”以来,党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

首先,将政府与市场关系上升到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其次,将市场作用的认识由“基础性”上升至“决定性”,同时强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既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原则。

最后,在如何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方面进行了理论创新。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并提出通过推进公共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和要素市场改革,推动国企、国资改革,推动财税、金融改革,推动建立“负面清单”市场准入制度等方式,建设“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

经济发展动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党关于经济发展动力的理论创新,集中体现在关于如何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新认识上。

首先是对改革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作用的充分认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他还强调指出, “应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

其次是对创新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作用的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我国能否在未来发展中后来居上、弯道超车,主要就看我们能否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

第三是对经济结构调整认识的深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转方式、调结构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化解产能过剩对于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他提出,“要以伤筋动骨的决心和代价坚定化解产能过剩”,“对产能过剩,决不能不作为、把问题往后拖”。

最后是对区域一体化发展认识的深化,突出体现为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构想。区域协调发展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对面向21世纪中叶的首都和首都圈,做一个顶层设计,做一些外科手术,转移北京的一些非首都功能,变京津冀地区的‘一城记,‘双城记为‘多城记,实现三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同发展”。

宏观调控:宏观政策要稳住,微观政策要放活,社会政策要托底

宏观调控是政府引导、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宏观调控政策往往是“相机抉择”的,所以,要做到既不直接干预市场活动又要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宏观调控方式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理论和思想创新,集中体现为2013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提出的“宏观政策要稳住,微观政策要放活,社会政策要托底”。

宏观政策要稳住,就是要在对当前发展阶段或潜在经济增长率、经济社会主要矛盾及主要任务正确判断的基础上,对于短期经济波动,保持战略定力,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坚持对经济的区间调控,以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为基本原则灵活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制造新的风险或新的障碍。

微观政策要放活,就是通过简政放权、减少事前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增强市场主体的内在活力和内生动力,来释放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业活力。

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构建社会保障安全网,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包括城乡经济一体化在内的普惠发展,以增强社会对经济增速放缓的容忍度。

党关于宏观调控方式的理论和思想创新是以对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相联系的,即当前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对外经济战略:进一步开拓对外开放合作的区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对外经济战略思想方面也进行了创新。

首先是进一步开拓对外开放合作的区域。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已经形成的主要对外合作区域如北美、欧洲、东亚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中东欧、非洲等转型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如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了“走出去”战略。

其次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如加强自贸区建设就是我国新时期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探索。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世界贸易体制规则,坚持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扩大同各国各地区利益汇合点,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可以预期,自贸区建设将会成为中国对外开放中一个新的里程碑。

最后是积极参与国际经济金融治理。除了继续与传统的国际金融机构、贸易机构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加强合作并推动上述机构的改革外,中国也积极倡导并全面推进新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稳定推进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改革,完善全球治理机制,为世界经济健康稳定增长提供保障”。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年6月1日版。

②《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5月28日版。

责编/马静 美编/李祥峰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剧院舞台工艺设计概述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36:51
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浅析安全风险预控在企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浅谈当代创新型社会的实践与发展
我国商业地产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2:43:27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2:24:45
“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7: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