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机器时代启示录

2014-10-30 11:37郑婷方
东方企业家 2014年10期
关键词:机器时代工作

郑婷方

新机器时代中,愈来愈不需要单调沉闷的重复业务,要走出办公室、离开纯粹的资讯、文书处理,去从事创造性、互动性的工作,更要学会“电脑和机器办不到的事”,并且跟机器合作。

当机器快速取代人力、人脑,到底该如何应对?由天下文化出版的《第二次机器时代》一书中,提出精辟观点与值得人类深思的方向。

《远见》杂志撰文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搭着无人自动驾驶车驰骋在高速公路上,车子随时侦测附近所有物体,旅程平稳的让人觉得有点无趣;在车上用平板点开《福布斯》网站,想看看英特尔的最新财报新闻,那是机器运算,自动写出来的。这些过往只会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情节,已快要一一成真!

当机器快速取代人力、人脑,麻省理工学院两位教授艾瑞克·布林优夫森(Erik Brynjolfsson)与安德鲁·麦克费(Andrew McAfee),综观科技变化、时事,加上个人体验、及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写成《第二次机器时代》一书。300多页文章中,两位作者感性提出许多深刻思索,也提出精辟观点,让个人、企业、政府都能有所反省。这本书一出版就登上《纽约时报》、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更被管理大师汤姆·彼得斯 (Tom Peters)评为今年必读的财经书。

机器大军与更少的工作

在新时代中,到底大家面对什么巨大冲击?作者首先点出残酷事实:这是一个赢者通吃的时代,一般与中低劳工的处境堪虑。

以美国为例,1979年以来,劳工收入的中位数并没增加,1999年后更实质下滑。最近情况更严重,2012年以后,美国所得总额更有一半以上来自收入最高10%,这是经济大萧条以来,前所未见。更值得注意的是,非技术性劳工的薪水持续下滑,是全球共通的现象。

一个小故事,就能说明现况。有一天,这两位MIT教授,亲眼看到一个生意人对着手机,开心地大声嚷嚷:“现在不用报税员帮忙报税了,直接改用TurboTax软件,只要花49美元,报税更快了,又正确!”他们因此发现,从新产品、新服务中赚到钱的,是少数人。只需要少数工程师,就能创造像是TurboTax这类软件。这家公司CEO年薪400万美元,创办人亿万富翁;但众多的报税员却可能因此失业,或薪资停滞。

他们再举最简单易懂的例子:人们在1838年,对着繁忙的巴黎街道,拍下第一张照片,到现在已经拍了超过3.5万亿张相片。目前每2分钟增加的相片,就比整个19世纪拍摄的相片还多,每年更有700亿张相片上传Facebook 。

当大家更加频繁的用影像记录生活,但靠生产相纸,各种照相用化学材料的数十万劳工,却必须另谋生计了。例如曾雇用近15万人的柯达公司,宣布破产;员工仅15人、刚成立不到一年半的滤镜照相软件Instagram,却以高达10亿美元卖给Facebook。这些事实可看出在新机器时代,可以用“更少的工作,创造更大的财富。”

人类优势在哪

一个创造话题的地图软件公司Waze,也是新机器时代获利的代表。他们开发的软件把每台有下载Waze程式的智慧型手机,都变成感测器,不断传送手机位置及行车速度等资讯到服务器。随着用户愈来愈多,愈能完整掌握每个地区车流实况,Waze就像变身超级机器人助理般,能即时提供最新的交通路况、建议最佳行车路线。靠着这创新,Waze被Google以10亿美元纳入麾下。

此刻,愈来愈多聪明灵活的机器,正取代廉价劳工,同时各种服务型机器人也快速制造出来了。令人振奋的例子是以色列OrCam公司开发出的机器系统,能帮助视障者看见世界。使用者在眼镜上安装小型摄影机及扬声器,如果用手指着告示板、食品包装标签或新闻内容,电脑马上可以分析摄影机传送的影像,读出内容。

当机器变得愈来愈强,甚至具有一定程度思考能力,到底谁能得利,成为最终的赢家,谁又将被淘汰?两位作者观察,不管是企业主管,学生、教师、组织领导人、官员,大家都问相同问题,“未来哪些技巧和能力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孩子还在学校念书,到底如何为未来做准备?”

根据统计,例行性工作,如收银员、出纳、邮件收发员、机器操作员、泥水匠等工作日益减少,而且下滑速度愈来愈快。从1980年代,这类工作减少了5.6%,2000年以后的十余年,减少幅度更达11%;相反的,如金融分析师、美发、厨师等工作不减反增。

作者因此下结论,新机器时代中,愈来愈不需要单调沉闷的重复业务,要走出办公室、离开纯粹的资讯、文书处理,去从事创造性、互动性的工作,更要学会“电脑和机器办不到的事”,并且跟机器合作。想像一下,利用程式语言,人们或许可以训练机器写出一行行符合韵文语法的句子,但却没看过真正懂得创作诗词的电脑,这也好比在一个房间里,许多猴子在键盘上敲打,也不可能产生莎士比亚的剧作。

电脑学不会的事,有些共同点,就是和产生新构想、新概念相关。面对机器威胁时,人类的比较优势在于“构思”能力、跳脱框架的思惟。例如,科学家提出新假设,新闻记者嗅出值得报道的题材,厨师在菜单中加入新菜色,这种状况下,电脑只能发挥支援而非主导角色。

教育先改头换面

作者批评,不幸的是,大部分的教育环境不强调构思发想、及复杂的沟通技巧等机器不会的能力。反而将教学重心放在“死背”和“读写算”。社会学家用评估大学生批判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分析推理能力的美国大学学力测验(CLA),追踪2300名大学生表现,结果令人警惕。

CLA的题目都是申论题,还有“实作任务”单元,会给学生一连串背景资料,要求考生发展观点及建议。没想到,高达45%学生,受了2年大学教育后,CLA成绩并没有改变,甚至有36%学生念完4年大学,成绩也没起色。显见目前的教育并不能提升学子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恐怕难以因应机器取代人类的危机。

如何改造教育,应对机器时代威胁?第一,要改变教学方法。观察几位具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如Google共同创办人佩吉(Larry Page)与布林(Sergey Brin)、亚马逊创办人贝佐斯(Jeff Bezos)、维基百科创办人威尔斯(Jimmy Wales ),都接受强调自主学习的蒙特梭利教育,享受动手实作及结构松散的校园生活,从中学习倾听自己的好奇心。佩吉就曾回忆,自主学习的训练,产生巨大能量,“教我们不要只知道循规蹈矩,要懂得自我激励,保持怀疑态度,跟别人用不同方法做事。”

第二,要运用科技,改变学习方式。例如,善用线上教育资源,用最低的成本复制最好的教师、最好的教材,就能发挥惊人效益。像是参与开发Google无人驾驶车的顶尖学者史伦,不只在斯坦福大学课堂教授人工智慧课程;这门热门课也在网上免费开放选修。结果有超过16万名学生登记,其中数万名完成所有指定作业,更有超过400人表现超过斯坦福最优秀的学生。

第三,要重新启动创业引擎。作者主张,当自动化渐渐把旧工作、旧技能淘汰时,就必须发明新的工作、创造新产业。他们发现,创新不会在既有公司发生,后起之秀反而比较可能创新。更有人针对美国新创公司和成立一年以上的既有公司进行研究,既有公司是工作杀手,平均每年流失大约100万份工作,反之新创公司,每年平均创造300万份工作。

第二次机器时代中,作者试图点醒迷思,价值最高的永远是“人力资本”,因为当例行性工作纷纷自动化,对创造力要求日趋殷切,培养好人才就愈来愈重要。如同知名哲学家胡巴德(Elbert Hubbard)名言,“一部机器可以完成50个普通人的工作,但没有任何机器做得到一个人类奇才所做的事。”

对企业而言,网罗最优秀人才,也变成秘密武器,就算是一点点微小差异,都能为公司带来巨大报酬。对个人而言,这样的无边界市场,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就以网络达人珍娜为例,几年前自制影片《怎样让别人以为你是正妹》,一周内就有530万观看次数。如今珍娜的自制影片,红遍全世界,吸引超过十亿人观看,因此赚进数百万美元。

即便你办公室简陋,员工少的可怜,只要有创新、有创意,就不用怕工作被机器抢走,更能透过科技、网路自然而然成为跨国企业。与其害怕机器人抢走你的饭碗,不如思考如何创造新机会!

(作者为《远见》撰稿人)endprint

猜你喜欢
机器时代工作
机器狗
机器狗
未来机器城
不工作,爽飞了?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无敌机器蛛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