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娟
【案例背景】
《国共的十年对峙》一课讲述了1927年到1936年的革命史实。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以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失败后,党开辟了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使全国革命形势出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但蒋介石对红色根据地连续发动五次反革命“围剿”,致使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放弃根据地开始长征。
本课内容基本涵盖了初中教材的相关史实,学生大多对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红军长征的故事有所了解,但记忆已经比较模糊。长征及遵义会议是本课的重点内容,需要学生
通过学习从而深刻体会长征的伟大精神和历史意义的学习。此外,高中教材更偏重于“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创立及其对革命的指导意义
的学习。这就使得这一课的教学体现出知识量大、理论性强、感情丰富的特点。既要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要培养学生深入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要提升教学的深度。以往的教学通常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讲解革命史实,这样毫无新意,仅仅是泛泛而谈,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案例叙述】
2010年的夏天我参加了一次去江西的旅游。途中经过了南昌、井冈山、庐山等革命老区。既欣赏了迤逦的江南山水风情,又感受到老区存留下来的浓厚革命气息。我拍下了很多美丽的照片。那年秋天,我接到要开公开课的通知时,突然灵机一动,为什么不把历史史实用照片穿插起来呢?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体味到祖国锦绣山河的壮丽,也可以感受到历史的鲜活。历史在书本上,学生感觉是遥远的、生分的。如果用现实的照片展示起来,学生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他们会觉得,历史是曾经真实存在的,虽然我们自身没有经历过,但我们的祖辈经历过,它就在我们身边。
所以我在所设置的教学情境中,以红色之旅为基本线索,贯穿了南昌—井冈山—瑞金—遵义—会宁等课文中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关键地点,来开展本课教学。课件中穿插了大量图片、地图以及关于红军长征的纪录片视频,增强了教学直观性、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
第一站:南昌。
在课件中,我展示了自己在八一南昌起义纪念碑拍摄的照片,并配上了一段诗文:“南昌起义第一枪,夺取政权靠武装。不负八一英血碧,军旗升起共和扬。”学生看到我的照片,立刻有了亲切感,自然而然对教学内容开始产生兴趣。我请一个学生扮演导游的角色,为景点做了简单介绍,让其他学生了解南昌起义的有关史实。这一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新奇、亲切,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有效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对南昌起义的讲解,可以结合以下两段材料:
材料一:毛泽东同志曾对一个外国人说:“一九二七年,老蒋够厉害啦!它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
材料二:1997年,江泽民同志为纪念南昌起义70周年亲笔题写了“军旗升起的地方”。
提问:
1 “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是指什么事件?中共得到什么教训?
2 南昌为什么被称为“军旗升起的地方”?
生1:1927年国民党蒋介石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给革命造成巨大损失。
生2:国民党的叛变革命证明,幻想依靠和国民党合作领导革命胜利的道路是行不通的,中国共产党应该独立领导革命,并建立革命武装。
生3:八一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第二站:井冈山。
在课件中出示井冈山山脚下的“天下第一山”的红旗雕塑照片。由一名学生扮演导游讲解介绍: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同志曾为井冈山题词“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
提问:为什么说井冈山“历史红”?在井冈山,为了得到农民的支持,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意义?
生1: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开辟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生2:中国共产党在农村进行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使根据地无地少地农民分得大量土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热情。
生3:中国共产党同时还进行根据地建设和军事上的反围剿,推动了根据地的扩大。
在井冈山这一站中,涉及到一个难点: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这一知识点理论性极强,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用旅游照片和景点串联整个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这个问题。我设计了几段材料,让扮演导游的同学朗读,并把全班分为两个大组,甲组同学
根据提供的材料向乙组同学提问,甲乙两组都要认真思考。一组思考该提问什么,另一组思考如何顺利解答出来。在此过程中,为保证课堂教学有序性和问题答案的科学性,由老师在一旁给予指导。比如,甲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什么?乙答: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中总结出的理论。甲问:“工农武装割据”有什么内容?乙答:包含了“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和武装斗争”三部分内容,其中的土地革命是发动农民参加斗争,扩大革命势力的重要措施。甲问:这一理论和革命斗争实践中,中共找到什么革命道路?你如何证明这一道路的正确性?乙答:“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到1930年,全国出现十几块红色根据地,形成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通过这个活动,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进了课堂学习中。
那些不够自信、平时不敢发言、生怕出错惹人笑的同学也开始大胆起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该环节的教学中,只需要教师稍微点拨,并做简要概括,就可以达到“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大大体现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地位。
第三站:瑞金。
由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正确指导,全国革命势力急剧扩大,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建立了红色政权。我出示了《红都瑞金》照片和瑞金苏维埃政府的照片。“导游”介绍词如下:土地革命后,农民“不还租,不还债,不完粮,不纳捐税,工人增加了工资,农民分得土地,好像解下一种枷锁,个个喜形于色”。(《赣西刘士奇报告》)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性质是代表工农群众利益的民主政府。endprint
第四站:遵义。
我用课件展示遵义会议召开地点的照片,指出这里召开的遵义会议是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事件,从而顺利转入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教学。
通过材料分析长征的原因。
材料:在评价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时,毛泽东曾尖锐地指出:“……李德和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一系列错误的战略战术,使我们吃尽了苦头,付出了惨重的血的代价。”
提问:遵义会议如何解决左倾思想在党内所占的统治地位。
我指出,长征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是在没有共产国际参与的情况下,第一次由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自身问题,标志着党的成熟。这样,遵义会议的内容和历史意义就迎刃而解。
第五站:会宁。
我展示《会宁会师楼》这一标志性建筑的照片。“导游”讲解: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而告结束。请“导游”为大家讲明长征胜利的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为宣扬长征精神,我播放大型纪录片《长征》的片段,让学生展开讨论,谈一谈革命先烈们的哪些精神让我们感动和振奋。《长征》里讲述的一个个真实的小故事,十分感人肺腑,学生看得目不转睛,时不时发出啧啧的叹息声。
学生在这次讨论中讲得很好,每个人都谈到了让自己比较触动的地方,畅所欲言,起到了情感教育的作用。最后,我总结长征精神就是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积极乐观,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团结互助,顾全大局的革命集体主义精神;重于求实,勇于创新的革命思想……
长征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那些感人的精神,我们今天还是否需要呢?我给出一段材料:《我的长征》是中央电视台、北京东方昆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由崔永元担任主持人的大型电视活动,有20名体验者于2006年5月1日,在当年红军出发的地点开始踏上长征路,他们用10个月左右的时间,沿70年前红军长征的主要路线,徒步走至终点。
然后,我让学生开展讨论:在这一节目播出后,网上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这纯粹是种“炒作”,你认为呢?
在学生激烈讨论、发表意见之后,我总结:一个民族不能没有传统,不能没有精神的支撑。 我们相信长征精神将为中华民族的前行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在课文小结的设计中,我设计了一个小活动:让学生小组合作,为本次活动中“游览”过的景点城市写一句标语,以作为该地进行旅游开发的宣传之用。标语设计要求对史实有浓缩性的概括,并简短有力。
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大家踊跃发言,展示自己的设计,比如:南昌是第一枪,井冈山是第一山,瑞金是第一都,会宁是第一楼等等。这体现了同学们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创造力。作为总结,我也展示了具有文艺色彩的标语:
南昌——南昌起义第一枪,创建人民革命军;
井冈山——武装割据放光辉,开辟革命新道路;
瑞金——红白政权相对峙,招致敌人再围剿;
遵义——拨乱反正扭乾坤,生死攸关转折点;
会宁——长征胜利大会师,开创革命新局面。
本课讲述了从1927年至1936年国共十年对峙的一段史实。文中涉及的重要地点实际上反映了党和军队为了取得革命胜利而走过的光辉历程。后面要学习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会涉及党中央所在地改变的史实。
为此,我还设计了最后一个小活动:请同学们再为本次旅程增添几个景点,你会增添哪些地点呢?并说出理由。
生:上海、延安、西柏坡、北京。
在一节课结束的时候,我进行了最后的总结叙述:党中央成立后,从上海到北京,这一红色“巨流”几乎走遍大半个中国,历史见证了无数共产党人为了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前仆后继的奋斗历程,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在党领导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我们将永远铭记革命先烈
为祖国和人民作出的巨大贡献,革命精神永放光辉!
【案例背后的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是以参观革命景点的红色之旅为线索展开的。在课堂小结中设计了为景点写标语的活动,并以景点的形式覆盖了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走过的光辉历程。这种形式新颖生动,较吸引学生,容易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
我选择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和视频,形象直观,既能让学生“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又能让他们学习历史知识,使枯燥的课本知识变得丰满鲜活。
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容易把历史和现实割裂开来,从而让学生对历史产生距离感、畏惧感。其实,历史也可以是鲜活的、生动的、现实的。只要我们教师自己打破传统历史教学的陈规旧念,在教学中多联系实际,把现实融入历史,我相信,我们的历史教学一定会吸引更多的学生。
(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