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把自己变成“电影老师”

2014-10-30 14:21黄正红
艺术评鉴 2014年18期
关键词:音乐教师

黄正红

摘要:如今许多高中年轻音乐教师在音乐课上不按教材内容上课,都是大量播放电影给学生观看,被学生暗地里称为“电影老师”。这一现象给学校与学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审美情趣与艺术素质的提高。我们要坚决摒弃这一现象,让这样的老师回归到正常的教学轨道上来。

关键词:高中音乐课 音乐教师 “电影老师”

一、“电影老师”的由来

近日与几个不同学校的高中生交谈他们的音乐课学习情况,其中一个学生抱怨说:“别提那电影老师,我们都快被他放的那些电影弄晕了。”笔者很诧异这电影老师由何而来呢?学生们的解释让人哑然失笑,原来他们的音乐老师除了有同行或者领导来听课时按照书本上课,平常音乐课几乎都是放电影给学生看,什么内容也不讲,因此学生们私底下把他们音乐老师称为“电影老师”。而另一学校的学生也深有同感,说他们的音乐老师不是播放电影就是播放流行歌曲给他们听,根本没有进行正常的教学。这次交谈给笔者很深的感触,实际上,这已不是个案,据接触到的与了解的很多高中学校的音乐课,严格的按照教学大纲与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进行教学的教师较少,由于没有升学方面的压力,一些音乐老师自行安排课程,随意播放些电影、流行歌曲、甚至让学生自习等就把音乐课对付过去。那么,为什么许多音乐老师会蜕变成“电影老师”?其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产生“电影老师”的原因

(一)青年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

产生“电影老师”的最大问题在这些青年教师身上。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们更多注重形式上出新,而音乐教学的目标是什么、每单元的教学目标又是什么?如何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情趣?很多教师没有去思考,也没下功夫。自己熟知的内容可能会认真去教学,而生僻的知识点就可能一带而过甚至不讲,有时就播放电影或流行歌曲来应付。可以说,教学没有规划以及教学的随意性是一些教师慢慢变成“电影老师”的原因。笔者认为,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1)从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标准来看,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而一名教师不钻研教材,分析研究学生存在的问题,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却用电影或播放音乐来敷衍学生。这样的教师完全没有责任感,丧失了起码的职业道德。从这个角度上来分析,这类教师的思想品质必须大力加强教育与提高。(2)音乐教师成为“电影老师”还有很大的可能就是教师的音乐基本功不扎实,导致很多课程无法进行。要上好中学音乐课,教师不一定在某一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但是必须是一个多面手,具体来说,基本功就包括声乐、钢琴、钢琴即兴伴奏、会一两门器乐、合唱指挥、音乐基本理论等。有了这些基本功再钻研教材,学习组织教学的艺术,加上良好的责任心才能把中学音乐课上好。笔者在中学任教期间带过很多届实习生,发现现在师范类的学生没有体现出师范生的全面性,最大的问题仍然是模仿其它表演类专业的学生,过于强调专业性而忽略了其它科目的学习,综合能力差是这些新教师上不好课的最大原因。到了工作岗位上即使发现自己的问题,但真正想把自己的弱项再次提升的老师不是很多。因此自己弱项的课程上不了,只有播放电影来应付,慢慢的就变成“电影老师”了。

(二)教材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笔者认为,贵阳市近几年使用的高中音乐教材无论是2002年开始使用的人教版还是2009年使用的湘版都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音乐素材或案例都过于专业化,较为生涩难懂,学生喜爱的音乐不多。比如,2002年人教版第一课就是歌剧《白毛女》的欣赏,诚然,《白毛女》这部歌剧是中国的第一部民族歌剧,在中国歌剧史上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高中学生是有必要去了解与欣赏的。但是,在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背景下,在受各种流行音乐形式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现代高中生,要让大部分同学在进入高中阶段的第一节音乐课上就能安静的去感受、欣赏甚至喜欢白毛女歌剧中的各场景音乐,确实有些勉为其难。接下去第三单元音乐与诗歌的结合,立意很好,但是选曲与演唱都过于专业化,词是诗经、春晓,配曲都是古韵与现代专业作曲技法的融合,演唱是深沉、典雅的美声唱法,这样的音乐对有一定文化修养与人生阅历的人来欣赏是可以激起他们的共鸣的,但对脸上还写满稚嫩,性情还缺少沉稳的高一学生来说,这样的音乐即使教师讲解得再精彩,学生大多是漠然、排斥的态度,也许教材中大多数这样的音乐对高中学生来说是不是太深奥了一些呢?再来看看2009年贵阳市开始选用的湘版教材。以审美为核心的课程理念体现和贯穿在整个湘版高中音乐教材的内容与形式中,但是,它的问题与人教版一样,选用的音乐素材或案例中生涩难懂的占多数。比如,高一第一单元第二课主题“培养音乐的耳朵”中编者选用了交响组曲《山林的呼唤》第一乐章与第五乐章的音乐,目的是了解几件在乐曲中重要位置出现的乐器以及让学生从整体音响所营造的意境中享受音乐的美。思路、想法都好,但教师在教学中操作起来很困难。首先乐曲的旋律不突出,不是学生喜欢的类型;其次,要让学生辨别双簧管、单簧管、圆号和长笛、大管等乐器的音色是很困难的,只有少数学生接触过这些乐器,大部分学生都不认识这些乐器,何谈辨别;再次,从整体音响所营造的意境中享受音乐的美也只是针对专业学过音乐或是音乐素质普遍比较高的学生来说才能安静地听完,而对大部分的学生来说,如果播放这样较长时间的交响组曲他们表现出来的多是躁动与反感,就算认真听完的学生只是自觉性高,不敢违反课堂纪律而已,其实基本没欣赏到什么。再来看高二选修的歌唱教材,二部、四部的合唱较多,除了《祝你平安》这首流行歌曲改编的四部合唱学生较为喜欢外,其余的歌曲还是由于旋律生涩,难度很大,不受学生欢迎,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学难以顺畅进行了。

从以上例子来看,笔者认为,教材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也是出现很多“电影老师”的原因 。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教学中难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认真准备的一堂课大多时候没学生听,教师只有靠播放电影来打发时间了。

(三)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放松了艺术教育课程的管理

长期以来,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音体美这样的科目在校领导、教师、学生心中是副科的观念根深蒂固,对这类科目学校只需按照教学课程设置把该开设的科目开齐就算了事,具体这些科目的老师上课效果怎样,有无正常教学都不太过问。主科教师们为了提高该科目的成绩经常占用音体美教师的课,这样的情况在各校肯定都是屡见不鲜。音乐老师们为了轻松,只要其他科目老师想用都高兴地答应,学生们的概念里音乐课就是放松课,不用考试上什么都无所谓。这些就给了那种缺乏责任心的音乐教师可乘之机,变成“电影老师”就成为了可能。

三、如何杜绝音乐老师蜕变成“电影老师”

“电影老师”的出现给学校带来极坏的影响,这与教育部开设高中音乐课,着力提高高中生的审美情趣与艺术素质的要求是大相径庭的。长此以往,既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影响了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同时在学生性格塑造上造成贪玩、随意的危害。因此,我们一定要严格摒弃这一现象。那么,怎样才能消除呢?

(一)学校应该加强对音体美教师的规范化管理

“电影老师”的出现一部分是学校疏于管理的结果。课改以来,许多学校各科都成立了备课小组,定期集体备课,教师们轮流上课,其他教师集体观摩并相互交流、磋商。并且,还经常加强校际间的交流。这是一个迅速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方式。但遗憾的是,学校往往对参加高考的科目很重视,音体美教师虽然也参加了这样的活动,但执行、检查的力度不够,懒散的教师还是可以钻空子。有检查时认真上,没检查时放电影仍然是这类教师上课的常态。因此笔者认为,学校首先要改变主、副科的观念,一视同仁,严格杜绝其他教师占用音乐课的事情发生。同时,不定期检查教案与不定时推门听课的手段相结合,使得教师们不敢再随意的上课。如有发现还在经常放电影或上自习课的教师一定采取严惩的手段。另外,大力加强对教师们的师德师风建设与职业道德教育,提升教师们的职业幸福感。做好老教师带新教师的工作,掌握新教师的心理特点并进行积极沟通。这样“电影老师”将会大量减少或不复存在。

(二)音乐教师要加强音乐基本功的练习

由于音乐基本功不够全面而逃避教学变成“电影老师”的教师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学校愈加规范的管理与学生的监督下,这样的上课不可能长久,只有正视课堂教学,多思考,多练习基本功,甚至继续拜访名师努力提高自己全方位的能力,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轻松驾驭课堂。基本功包括歌唱技能、弹奏技能和表演技能。这些专业技能直接决定着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只有具备了这些技能才能更好地把音乐的美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同时我们还要丰富与音乐相关的文化知识。教师的文化底蕴也非常重要,作为新时期合格的音乐教师,必需具备丰富的文化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结合其它学科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发散学生思维,增加教学信息。

(三)教材更加贴近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 鼓舞,主要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学生兴趣如何培养,与教材有很大的关系。教材上选用的音乐大多是学生不喜欢的,给教师的教学带来难度,笔者认为教材的编者能否更多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从学生喜欢的、浅显易懂的音乐入手,让教师成为学生音乐方面的知心朋友,用学生熟悉的音乐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欣赏习惯后,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把学生引导在多了解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的轨道上来。比如我们介绍中国民歌,能否就先从学生熟知的《天路》、《天堂》、《阿拉木汗》这类民通的歌曲入手,再逐渐过渡到《酒歌》、《辽阔的草原》这种最纯粹的民歌呢?再比如湘版教材用肖邦的《夜曲》来说明音乐的优美,那我们能否就换成克莱德曼的《秋日的私语》这类更让学生容易听懂与接受的呢。

总之,内因是关键,外因是条件。年轻的音乐教师们切莫把自己变成“电影老师”,上好中学音乐课首先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转变,那些“电影类教师”应该明确到自己身上的重担,只要用心的付出,多方的学习,加上不断的实践与交流,上好中学音乐课才会成为可能。同时,学校要注重对音乐课教学的规范管理与监督机制,多给教师提供出去学习交流的机会,拓展教师的视野,给教师提供完善的教学设备,为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如果教材编写者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编写一些音乐素材或案例更加通俗易懂的内容,让教师容易上手,学生真正喜欢,那么“电影教师”将不复存在,上好音乐课将会迎刃而解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

[2]《高一音乐欣赏》教师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湖南文艺出版社教材部.《音乐鉴赏》教师用书[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音乐教师
基层音乐教师职业定位与专业发展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职后培训之我见
课改15年山区音乐教育现状调查
关于浅谈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研究
浅论高职高专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提升
新时期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小学音乐教师
中小学音乐教师必备专业技能的构成要素初探
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问题
中学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与策略探究
论音乐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