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明+邸荣芬
2014年的数字出版年会,最大的创新点莫过于让传统出版人和互联网巨头坐在一起,共同就各自关心的问题展开对话。7月15日的对话由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副主任刘成勇主持,嘉宾是百度新闻主编陈磊、腾讯文学高级副总裁张蓉、高等教育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总监张泽、人民邮电出版社音像电子与网络出版部主任安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数字出版事业部总监彭彦。
一直以来,在很多传统出版人的心目中,数字出版就是把传统出版的内容数字化,放在网上去卖或者直接卖给技术公司。传统企业想做互联网的事情,原以为是窗户纸一捅就破,殊不知这里是一层透明的天花板,很难摸得着。
互联网公司是以经营用户和平台为主,对传统出版的改造颇为顺手,数字出版对于他们尽在掌控。传统出版单位在互联网环境下,存在着极大的困惑:原有的价值如何体现?传统出版的内容放到互联网的平台上是不是被贬值?传统出版如何借助互联网商业模式?互联网公司做数字阅读是抱着怎样的目的?仅仅是引流的手段还是致力于数字阅读产业发展?对话现场的交锋激烈,言语中透着急切和恳切。
传统出版的内容放在互联网的平台上是不是被贬值?
对于传统出版人在互联网时代自身价值如何体现,传统出版的内容放在互联网的平台上是不是被贬值的困惑,张蓉认为,像腾讯这样的公司,的确拥有一些用户资源,同时拥有数据基础,但是传统出版社拥有很多有价值的知识版权,能够满足用户学习、阅读等方面的需求。对互联网公司来讲,与传统出版最大的不同是,用户决策决定传播的方向。
张蓉进一步解释,互联网公司每天都在看用户的反馈,看用户提出的建议,分析用户行为,分析用户阅读属性,分析用户的年龄层,分析用户对每种书阅读的偏好,这是传统出版与互联网公司的最大不同。
张蓉认为,出版社一定要保护自己的著作权,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价值。有价值的内容,用户需求的内容,最终用户的选择会更大。他举例说,教育的内容,教材、教辅,传统的出版行业份额很大,为什么在触网之后反而份额变得比较小?对于腾讯来讲,那么多的用户在教育方面肯定有很大的需求,教育类的书籍排版方式比较复杂,因此,数字化推进起来比较慢。
随着技术的发展,教育类的优质内容逐渐数字化之后,一定能找到在互联网用户当中应有的价值。
互联网时代,如何提升版权价值?传统出版是不是被边缘化了?
很多传统出版社的内容,在互联网上被低价使用。对此,张泽认为,在数字时代提升内容产品价值,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曾经做过很多的尝试,一年有3000多个品种做电子书,一年收益才100万。现在互联网习惯低价甚至是免费的模式,如果说把传统产品变成电子化是缩小了市场份额,那么传统出版社在互联网上的价值如何体现?
对此,陈磊认为,互联网的发展对所有传统行业带来了影响,更多的传统行业会觉得是危机的到来,其实身处在互联网行业里,我们认为这带来的是更大的机遇。出版行业中,图书发5万册、10万册算是很畅销的,但如果把这个书的内容放在互联网上,其面临潜在的用户将是百万级,千万级,上亿的级别。互联网的趋势是全世界的趋势。
张蓉补充道,在互联网企业内容价值被贬值,这一点我不是很认同。在腾讯平台上一本小说要全读完可能花200到300块钱,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很多用户在看,你满足用户需求,用户就愿意付费。
互联网公司是想做数字阅读还是引流的一种手段?
互联网时代核心就是“用户”。不管百度、阿里还是腾讯前年都在做数字阅读市场,很多人认为,这个市场一定能做得很大。安达则提出,互联网巨头真的是想做数字阅读,还是把数字阅读作为抓手和手段,来提高用户的流量和黏性,当流量和黏性达到一定程度再做其他的事情,值得大家密切关注。
对此,陈磊认为,对平台型的互联网公司,用户是基础。公司一切行为都是为用户着想,这是肯定的。百度的使命就是让用户平等,便捷地获取信息。发现用户需求,就尽最大力量满足用户的需求,这就是百度坚守的用户至上的原则。这确实是为了增加用户的黏性,对平台的依赖度,这样我们才会有更多拓展的空间。当然你说我们拿到更多,获得更多用户会不会有其他附加值的产品出现,我觉得这是共性的问题,任何一个行业都会这么做。比如说去餐馆吃饭,你餐做得好吃,用户来了,你也会卖酒。我们图书做得很好,书卖的很多,就可能会附着加页的广告,这都是很正常的附加手段。它是一个手段,目的是提高用户的黏性,最终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求。
互联网为数字出版开辟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传统出版与互联网公司未来将是怎样的关系?
互联网时代,拥有内容的传统出版单位越来越被动。对此,张泽认为,传统出版单位的内容,被互联网公司拿过去,汇集了流量,黏住了用户,而传统出版却成为了附属品。面对这样的问题,张蓉介绍,腾讯为了做数字出版,单独成立了一家公司,这些员工放到新的公司里。为什么呢?我们看到了数字出版业有很大的空间,用户有很大的需求在这里。我们觉得数字出版这个行业应该刚开始,希望在这个领域有更多的发展,无论是培育市场,还是教育用户,我们都有决心,或者有信心把这块业务做大。我们希望出版社看到腾讯这样的决心,更加主动地触网。传统的传播方式已经不足以满足用户,对于移动阅读的需求,机会应该更大。
对于传统出版与互联网公司的关系,陈磊认为,传统出版与互联网公司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关系。我们努力经营用户和平台,我们与内容生产企业,是共生的关系,是共同的生态,是生态链上不同的环节。互联网公司是在用户环节上,出版单位是在内容生产环节上,当然还有消费的环节,里面还有服务的环节。我们在不同链条,不同的环节上。我觉得互联网带来更大的变化是,加速了社会结构的改变,更多元,也会加速社会化的分工。
传统出版单位能否分享到数字阅读生态里的用户和数据?
很长时间以来,互联网公司与出版社的合作仅仅是就阅读付费部分分成,而由阅读带来的其他收益,出版社基本拿不到。张泽介绍,高教社和中移动合作,拿到的是电子书售卖的分成,但是,移动是流量挣钱,书带来的流量不给出版社分成。假设高教社的图书放在百度上,图书卖多少钱没关系,图书带来其他的增值服务是不是能分成,能分成才是公平的游戏。
对此,陈磊介绍,百度百家就是这样的合作模式。现在比较流行自媒体,每个人可以在这里注册,可以在这里写作。对于好的内容,我们有相应的机制推送到用户面前,用户在阅读内容的同时,总有一部分用户点击广告。对于这部分广告收入目前为了推广,是百分之百回馈给作者。移动互联时代,手机是人的一部分,手机上可以更精准找到适合内容的用户。我们正在尝试做开放的生态,与出版单位会有更多合作的机会。
安达对此有不同的观点:我看过百度和腾讯,百度收购了熊猫读书,腾讯组建自己的数字出版公司,在前面内容生产、中间研发到推送,各种附加产品是比较完整的生态系,这里没有出版商的位置。虽然百度、腾讯会有出版的栏目,但只是插进去的小环节,是单项流入的内容,这个是比较封闭的。我关心的是,除了内容本身融合外,用户数据的分享和共享出版商能否享受得到?在互联网模式中,数字内容本身的售价变得不重要,数字内容变成了平台,在上面可以跑授权,倒广告,跑流量,这样对我们传统出版来讲,难以接受。
互联网公司对传统出版的改造很顺手,为什么传统出版在与互联网的融合中,却难以找到突破口?
说到融合中如何找到突破点的话题,从传统出版单位转战到互联网企业的陈磊最有发言权。他最大的感受是,互联网的核心是效率,提高效率,是从互联网里感知到的最大收益。同时,他认为出版单位是有价值的,核心是有专业价值。比如说文字表达效率,优美程度,知识结构的再梳理,或者是对于作者作品的再升华,更极端的个例是化腐朽为神奇,这就是传统出版的价值所在。
我们能够看到,很多互联网上的东西质量不高,反映出来就是阅读流量不高。对此,陈磊介绍,我们在做百家,大家说做C2C,可以越过中介。其实,在做C2C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越高品质的内容带来收益越大,做到最后会回到类似出版。传统出版已经具备相当专业的流程,来做这样的事情,顺理成章。现在唯一的问题是传统出版怎么理解互联网,这是核心的问题。相互之间的了解才是融合的开始和基础。
对于融合和了解,陈蓉认为,互联网公司具备的能力是对数据的挖掘和对用户的理解。阅读的需求非常多样化,每个人阅读的需求都不同,在这样的场景下,我可能5秒钟就决定你是否留在这儿,或者去看别的。怎么在第一时间让用户觉得这个内容能够吸引他,我们每天都在做这方面的运算,这个数据是共享给传统出版的,可以让其快速地了解现在的行为是否合理,如何更有效。
从此次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出版业与互联网企业相互之间更多的是索取所求,或者是不了解。由此也说明双方的沟通还是太少。
(作者单位:刘旭明,广西大学体育学院;邸荣芬,出版参考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