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思训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 世界变得越来越扁平化. 地区文化和全球文化的”无缝对接”也变得越来越成为一种可能.,同时中国文化藉此也获得越来越大的话语权。除此之外,随着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文化寻根情节”开始在一部分国人心中滋长,于是国内迸发了以“复兴国学”为标志的传统文化复兴热潮。建筑既是诗意的栖居,也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空间。某种意义上,传统文化只有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重扎根基才能真正复活自身,也才能避免无生机的“博物馆命运”,所以中国的传统艺术如何进入现代中国人最切己的生存空间——建筑就成为一个紧迫和值得探究的课题了。与如果上述课题成立,那么作为集传统文化精神之大成的水墨画,就以其空灵意境和若有若无的空间感先天具有与建筑融合的潜质,也因此成为先锋建筑师努力辟拓的方向。
然而,平面文化符号与立体的文化生存空间具有先天的张力,如何将平面艺术,尤其是讲求气韵生动、道法自然的水墨画艺术样式与现代建筑结合,就成为一个典型的难题——我们常常见到的“现代性”难题。让我们首先从西方现代的角度考察这一问题:西方著名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曾提出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现代主义设计重要理论,深深地影响了全世界的包括中国在内的现代设计史和当下的设计事务。“简约之美”成为当下平面设计界追求的潮流之一。而水墨画空间构成的“留白”处理方法和现代的“少即是多”理论有相似的“功能性”,但同时也突破了前者的局限性。“留白”即“计白当黑”,它以 “无”来表达“有”这一传统中国哲学命题。华琳说:“画中之白, 即画中之画, 亦即画外之画!”无不阐释出水墨画留白空间特有的可应用于设计层面的意蕴。
世界著名华人建筑家贝聿铭的成功实践与开拓之功--比如,纽约市的会议中心、卢浮宫院内的玻璃金字塔、日本美秀美术馆、香港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或许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示。贝氏擅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技术溶于一炉,尤其是对水墨画技法的在建筑上的引入,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以苏州博物馆为例作,贝聿铭对北宋书画家米芾的山水画青眼有加。水墨点染,墨法与笔法齐飞,不落匠气,生气与元气共淋漓。山石错落间,但以墙为纸,江南烟雨为幕布,米芾山水画立体呈现在眼前。在石块选择上,他选用片状石块,将新石块进行作旧处理,这样在石块之间,高低、前后错落有致,在空间方面体现出绘画的特质。除此之外,在山形上,包括坡岸的处理,都可以嗅到水墨画特有的气息。在建筑内部空间,他还设计引入了水墨画中的飞瀑、溪流。总而言之,可以说他立体的修建了一幅实体山水画而不为过也。然而,贝聿铭很反对把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某些构成元素生硬地附加到现代建筑上,他强调和力图创新表现的是传统意念、传统形式和将水墨画的美与意境引入到建筑中,对建筑进行绘画性处理。除了米家山水,现代画家吴冠中的江南民居抽象水墨画对他的影响同样巨大。最终贝氏建筑达到了和米家山水类似的境界:初看山似山,再看山非山,三看山还是山。神似而非形似或有名无实,方能脱其窠臼而被奉为现代建筑之圭臬。
无独有偶,王澍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从传统园林设计中汲取养分,用尽了中国水墨一黑一白之写意性-大面积的白墙黑瓦,尽显中国画意蕴。国画里大面积的留白,言未尽而意无穷而中国园林的精神实质,也在是空无中释放出来的。而象山校区的设计就折射出这种中国特有的哲学思想。王澍说“面对山水,建筑是不重要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道法自然,物我两忘是建筑与山水纽带的精神核心。 此外象山校区亦随物赋形、与山势起伏呼应,在黑白中尽现中国国画严谨的笔法与淋漓的墨法的统一。不同的观者有不同的联想,用空白和残缺的部分来实现完整的表达。体现了以虚写实的美学追求和高超的艺术感染力。正所谓:“奇者,不在位置,而在气韵之间。”
象山校区在植根于中国传统园林成就的深厚基础上,也突出了整体上的关照与内省的现代审美。各边界的模糊化促进了整体的规整化,传达一个主题,构建了一个统一的价值话语体系。区别于传统的四时之景皆备的思想,象山的设计更凸显抽象的整体内涵的诉求,避免使用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四时之序更迭变化的简单描绘。象山校区的一草一木一石,形态更纯粹专注,凸显醇厚的现代人文关照和美学本身。
在材料选择上,中国南方古典建筑中常见的砖,瓦,泥,竹,木不仅常见易得,与传统能实现“无缝对接”,而且也非常适宜于用来构造美术学院的高级素雅,灵气十足的色调要求。王澍从华东各省的拆房现场收集来了700万块旧瓦片旧砖头。用上旧的瓦,旧的砖,建筑自生成一天起便有了上百年历史了。文物维护讲究“做旧如旧”。而王澍在建筑领域上“做旧如新”,化旧为新。不仅建筑保留了百年文化沉淀,保存了百年的实体文物,也为这些实体文物找到了现代性的存在与表达。远观为新,近视从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统一和包容。
除此之外,也具有环保性和经济性,可持续发展性,与周遭的自然环境也易于迅速融入。另外独具匠心的如使用露石混凝土建筑基座平台的地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面将体现如同乡村小路一般自然变化的特征,混凝土表面脱落,石子凸现。清晰的书写了时间的流变,犹如历史的流变一般。在历史与人文的关照下,现代社会的逻辑与技术所导致的人的异化被消解。为了进一步达到这一目的。王澍还试图用手工的建造方式,让工匠自身直接介入的方式,解构了传统建筑师的绝对话语权,建筑细部上也随之呈现出一定的随机偶然的效果,让工匠将自己的传统手艺与经验积累通过自己的双手流入到建筑整体的长河中,冰冷机械的纯技术机械建造意味让位于历史传统和对劳动者的关怀,就这一点而言真可谓独具“匠心”。
总而言之,在探索水墨画在现代语境如何发展时,贝聿铭先生和王澍先生迈出了十分宝贵的一部。水墨画会在自己的语言体系下,以现代的方式表现与发展,并且它也会以更广阔的形式与现代其它艺术门类相结合或许也会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筚路蓝缕,相信未来的建筑大师们还将继续成功和有益的尝试。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