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微型德育课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倾向及其改进对策

2014-10-27 13:30刘红兰
文理导航 2014年29期
关键词:德育课形式主义心灵

刘红兰

近年来,初中微型德育课凭借切入点小、针对性强、突出学生性等特点已经成为对青年少学生开展德育活动的重要载体。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切实提高初中微型德育课实效的三点改进对策。

一、微型德育课形式主义倾向的表现

任何一个新鲜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遭遇坎坷和困难。这一不良倾向主要反映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老师和家庭教育影响等四个方面。

第一,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领导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把微型德育课当作一种政绩工程,希望在自己管辖的区域内微型德育课马上就能做到全面开花,立竿见影,因此,往往重量而不重质,甚至硬性规定一些固定的套路,从而影响了微型德育课的实效。

第二,初中微型德育课由于其创新的形式和短小精悍的特点,已经成为许多学校展示德育成果,树立德育形象的重要平台。更糟糕的是,应景式的微型德育课会使学生产生不好的印象,以为德育就是一种形式主义的东西,是专门做给别人看的,从而贻害无穷。

第三,微型德育课的有效实施,有赖于有爱心、掌握先进教育理念与方法的班主任和德育教师队伍。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一些老师缺乏责任意识或不善于开动脑筋,把实施微型德育课当做“完成任务”,没有热情,也不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这就导致了他们在实施微型德育课时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内容到形式,往往都是由自己来包办。教师简单地将学生视为德育的对象,没有看到学生也是德育的主体,更看不到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微型德育课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于提高德育实效所能升到的巨大作用。

第四,中学生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其品德的形成,人格的完善在社会大环境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教育和家长的影响是最为深远的。中国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许多人片面地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而忽视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教孩子学会做人。家长往往把成绩的好坏来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有的人甚至错误地认为,学生只要成绩好什么都好,就算思想品德出了问题也无所谓;而只要成绩差,就算其他方面做的再好,也不能算好学生。这些认识上的偏差使得学生自私自利,情感冷漠,无疑会抵消学校微型德育课的效果,更谈不上形成家、校德育合力了。

二、增强微型德育课实效的三点改进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增强微型德育课实效,避免形式主义不良倾向的三点改进对策。

(一)应建立完善、科学的微型德育课评价机制

微型德育课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形式主义倾向,与不健全、不科学的德育评价机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德育评价机制,有利于克服形式主义不良倾向,提高微型德育课的实效。首先,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鼓励学校持之以恒地进行微型德育课建设,不搞一阵风,不搞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尽量避免表面化、形式化的做法,如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精心制做外宣展板、画册。其次,学校应成立德育教研组,制定微型德育课工作计划,改进微型德育课的评价考核方法,并定期对微型德育课进行教学研讨,开展录像评议。考核要与实际的道德行为相结合,注重考察学生的行为习惯,注重测评学生品德内化的结果。不仅要衡量学生的在校表现,还要追踪学生离校后的表现。第三,对那些坚持不懈进行德育改革探索的老师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以激发他们上好微型德育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以生为本,与时俱进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要求,我国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不是教师的善教。当代中学生眼界开阔,思维敏捷。面对着这样一群“00后”新千年出生的中学生,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应开动脑筋,拓展思路。微型德育课的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等均应以学生为本体、为根本的出发点。在实施微型德育课时,一定要把学生看作德育的主体,把德育过程看做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教师要特别注重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互动性,正如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李镇西所指出的那样:“德育主题的建设过程是师生心灵的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

这方面,各校也有一些好的做法。例如,武汉某中学就组织实施了全校范围的同一主题微型德育课——教师布置自己办公桌周边的墙壁,选出学生代表进行评比打分。在活动中,老师们热情参与,动脑动手,将墙壁布置得充满个性,体现美感、传递温情。学生们看了以后,纷纷赞叹不已,表示要向老师学习。在这个互动过程中,教师以实际行动给学生上了生动的一课,其德育效果比说教更有效。

此外,微型德育课的内容也不要局限于勤劳、感恩、团结等传统主题,要与时俱进。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4月1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该意见要求针对当前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增强中小学德育的时代性、规律性、实效性,还提出了具体的五点要求和四个改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改进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和管理育人。班主任和德育专任教师应响应中央号召,仔细领会这些文件的精神,围绕24字核心价值观开动脑筋想办法,设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列微型德育课,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植入青少年的灵魂,使之以后成为具有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高素质公民。

(三)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形成家校德育合力

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学校里的“问题学生”往往与父母伦理、道德水平低下、或失去管教密切相关。因此,微型德育课要上好,功夫还要下在课外。班主任和德育专任教师要勤家访多联系,既可以提高家庭对子女的保护责任,又可以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开展多样化的德育,真正解决学生心灵深处的问题。同时,还需要建立定期家长接待日和家长培训讲座制度,指导和协助家长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共商教育之策,以形成家校德育合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德育课形式主义心灵
“表演完美”也是形式主义——为政不能耍把戏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形式主义“闻着臭,吃着香”
“开会”不是形式主义,“会海”才是
挂在“墙上”的形式主义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唤醒心灵
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