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学生思想品德课兴趣的培养

2014-10-27 00:52孔秀丽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10期
关键词:品德课同学教师

孔秀丽

(沈阳市新民罗家房学校,辽宁 沈阳 110000)

初中思想品德课,具有内容抽象、知识性强、趣味性小、教学难度大的特点,加之社会上普遍存在着思想品德课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教师讲得枯燥乏味等现象,使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流于“老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形式,于是在课堂上就出现了学生无精打采、被动接受的局面。如何才能激发并培养学生对思品课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保持学生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尤为重要。现将自己在工作中的点滴总结出来,与广大正在从事思品教学的同仁共勉。

一、建构“快乐”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创设“快乐”的教学情境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以人民版《思想品德》第八册(上)第七课《友好交往礼为先》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能调动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的“快乐”教学情境:课前,请同学们把课桌椅搬至边上,中间空出一块地方设置成一个比赛场地。上课后,教师宣布今天要搞一次公关礼仪大赛,最终将根据各参赛同学的表现评出最佳,并授予“公关小姐”或“公关先生”之称号。然后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写有情境考题的纸片放在一个密封箱里,并说明比赛规则:①每位同学均可参赛,先随意抽取情境考题,然后根据考题的要求进行即兴表演;②欢迎其他同学上台客串配角,并允许适当“刁难”参赛选手,以考验选手的礼仪水平;③由同学推选出的5 名相对客观公正的同学担任评委,并由评委给参赛双方打分,以决定比赛结果。好多同学在听完比赛规则后早已跃跃欲试,5 位被推选为评委的同学也已正经八百地坐到了主席台上等待参赛者的表演。就这样整堂课在一种非常轻松、欢快的气氛中度过。最后,谁获得最佳已是次要,关键是同学们在“快乐”中学到许多有关礼仪的知识,也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比教师一个人力竭声嘶说教式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二)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快乐”神经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它能做到图文并茂,影音俱全,给予学生极大的感观刺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笔者在讲“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一内容时,播放、聆听歌曲《春天的故事》,然后再结合歌词内容,充满激情地向学生讲述深圳那空前的改革举措,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感性上体会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性。这样轻松自然地把理论转化为认知,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境界,从而提高课堂质量。同样《诚信做人到永远》这一课的教学,可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赵本山的著名小品《卖拐》。“快乐”的小品马上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投入到本课焦点话题“诚信”的讨论上来。学生的认识能力是否会有长足的进步,常常取决于我们能否提供一个良好的外界条件。

(三)给予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创新意识潜藏于每个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所以在教学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老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觉得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有独创性。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这种“快乐”的激励性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创造天赋,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

二、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把握知识结合点,激发学生兴趣

知识结合点是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是教学手段合理化的切入点。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学生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能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授“师生关系”时,有的同学说“某某老师偏心”“某某老师太严肃了”“某某老师和我们关系不错”……同学的讨论已经明显偏离了“师生交往新观念”这一主题,但也反映出他们渴望缩短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思考之后,我找到了切入点,提出“主动沟通是一切交往的前提”这一观点,马上,大家的思路和讨论转移到了“师生沟通的方法”这一内容上来,把现象和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切入点上,引发了兴趣,从而引起了积极思维和主动讨论。

(二)设疑、解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如在讲“在社会主义时期,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在我国已被消灭,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将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问学生这句话是否矛盾,应怎样理解?问题一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议论纷纷,课堂气氛活跃。接着又提出问题:“如果一支敌军被我们歼灭了,能否说,就没有一个散兵对我们打冷枪?然后又向学生提问: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剥削阶级及腐朽思想的遗毒是否还存在呢?在国际上危害社会主义制度的反动势力是否存在?”并举例说明,这一问一答,使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引起兴趣,明白了道理,提高了思想觉悟,这比平铺直叙地讲理论更有峰回路转之效。

(三)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兴趣

初中思想政治教材中一些理论比较抽象,但这不能和枯燥无味划等号。如果我们在注意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能讲究一点趣味性,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就可以使理论增添感情色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提高自己思想认识水平。尤其在讲授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以少胜多的效果。比喻恰当,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理解,加深印象,加强记忆。如在讲“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道理,可以用“量体裁衣”打比喻,即把生产力比做人的身体,把生产关系比做衣服。并说明人身体随着年龄的增大,身高不断地增高,所穿的衣服也要随身高的变化而不断更换尺寸,这样做出来的衣服穿在身上才合体。正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辩证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都是这一客观规律起作用的结果。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同样是这一规律所决定的,用“量体裁衣”来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把这一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了,取譬贴切,印象深刻。这比泛泛地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效果要好得多。

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们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教学中认真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运用各种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采用各种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以各种活动为桥梁,以情感纽带为契机,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转化,这样,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猜你喜欢
品德课同学教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思品课学习兴趣的激发策略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新媒体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圆我教师梦
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流失原因及分析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