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雁冰
(江苏开放大学 外语系,江苏 南京 210095)
严复是我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启蒙思想家和翻译家。他用精简的语言总结出了“信、达、雅”的翻译策略,至今仍指导着译者的翻译过程,他的第一部译著《天演论》更是影响教育了几代人。严复翻译中所传达的思想对于晚清社会先进思想的形成、同期及后期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关于严复翻译已有多角度的研究已有多角度、但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进行讨论的论文却少之又少。
生态翻译学是于2001年由胡庚申教授提出,全面盛行于2009年,是研究翻译活动的一个新视角。生态翻译借鉴的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原则,从“选择”和“适应”的视角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和方法等方面做出了新的阐释,论证并构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这一新的翻译学理论[1]。生态翻译的研究视角拓宽了研究人员的视野,从单纯的字面判断上升到全面具体理解译者的翻译思路和所遵循的翻译思想,即,将译者置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通过研究译者的翻译作品与整个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将作者融入了其所适应的环境之中。正如思创·哈格斯在其《生态翻译学R&D报告:十年研究十大进展》中也指出,“生态翻译学是一项利用宏观生态理性、从生态学视角对翻译进行纵观的整合性研究。”[2]
生态翻译学关注翻译过程所处生态环境中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和相互作用,这些可影响翻译结果的要素包括文化背景、语言、社会交际、社会大环境、源语作者、读者、译者之间的互动与关联。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主要包括:生态范式、关联序链、生态理性、译有所为、翻译生态环境、译者中心、适应与选择、三维转换、事后追惩等九个方面。本文选取关联序链、适应和选择、三维转换、译有所为等四个视角对严复翻译进行阐述和分析,对其翻译进行综合观察和整体性研究。
严复的翻译活动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是有一定关联性和互动性的。
胡庚申(2003)通过图1描述了生态翻译学中的“关联序链”[3]:
图1 关联序链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图1诠释了关联序链的要点,即翻译是语言的转换,而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人类活动的积淀,而人类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4]。
严复所处的时期,洋务运动失败,社会发展滞后,国家面临重重危机。曾留学英国的严复认为只有学习西学,才能振兴国家,其代表作《天演论》的问世犹如一声惊雷,唤醒了国人,这部对西方著作进行介绍的伟大作品,推动了国人对先进科学技术的探索和渴望,从而推动了当时社会的进步。此外,严复的《原强》、《救亡决论》等作品也从不同角度促进了当时的中国人民积极走上开拓进取的道路。严复翻译传递了西方的先进文化思潮,促进了民国初期社会科技的进步,起到了文化传播的作用,同时也更适用于当时社会所处的生态环境。严复《天演论》在民族发展存亡的关键时刻出现,赫胥黎以“进化论”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经过严复的翻译,“变成”了形而上的革命哲学信仰,并赋予它救亡图存的政治道德意味,使得它真正在中国社会发挥了巨大影响[5]。
从语言发展层面来看严复翻译。严复充分发挥了翻译作为语言之间转换工具的这一作用,提出了“信、达、雅”这一翻译标准,并通过翻译向民众推介了大量的新兴词汇,即,通过翻译更新语言及推动社会的科技发展。
从文化层面看严复翻译。严复所处的历史时期是在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签署之后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存亡时期,一系列的战争失败使得国内的有识之士意识到通过翻译活动可以让当时的中国人民得到更多、更为先进的教育,从而拯救中华民族。严复翻译恰恰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其一系列作品的相继问世革新了语言,也革新了当时社会的科学技术,为当时精神食粮极度匮乏的中国带来了全新的精神养料。带动了后来的新文化运动,改变了旧有的文化状态,开启了文化建设的新纪元。
从自然生态的层面看严复翻译。严复所处的清末民初是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既是社会发展的过渡时期,也是文化思潮发展的关键时期。“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潮首先出现,既推动了翻译活动,也促进了“改良群治”说法的产生,最后,新文化运动开始。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说,翻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拥有伟大译著《天演论》的严复更是这一时期的关键人物,其翻译活动和翻译思想对社会形态的改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革新了人们的语言,改变了当时社会人们落后的文化心态。
总之,对严复翻译在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及社会生态环境层面的认知是遵循生态翻译学中的关联序链的。
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对于译者来说,既要适应,又要选择。适应中有选择,即适应性选择;选择中有适应,即选择性适应。这种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具体特征:一是“适应”,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二是“选择”,译者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4]。
严复翻译的适应性和选择性主要表现在其翻译为达到其传播西方科技文化、教育国人的目的,在翻译过程中为了吸引目标读者,按照其需求及阅读习惯,通过采取多种翻译策略,如增词、减词、加注等策略,对作品进行适当调整。正如袁素平所述,严复翻译中做出了最佳的适应和选择,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作性,多维度地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环境、规范环境和心理环境,实现了与作者、读者等其他主体的和谐共存,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6]。
《天演论》的问世使人们认识了赫胥黎的Evolution and English Ethics and Other Essays,同时也将其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思想介绍来了中国,使当时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当时的中国社会正是站在优胜劣汰的十字路口,要么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得以发展,要么退出历史舞台,亡国灭种。将这一思想带入中国的严复更是深受这一思想的影响,其翻译过程也是对其所处的生态环境的一种适应和选择。
适应和选择作为生态翻译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焦点,其与自然界中的适应和选择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二者的适应都是以“生存”为目标,选择中都是“优胜劣汰”,选择的过程就是“进化”的优化过程。比如,在严复翻译的语言选择上,虽然严复本人受过西方的高等教育,但在目的语言的选择上,严复采用的是文言文。这是因为文言文是当时通行的书面语言,是当时文学传播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媒介与桥梁。而严复翻译期待的目标读者或是期待教育指导的目标受众是当时还未开化的封建士大夫,他们不愿接受新生事物,对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持有一种鄙视及排斥的态度,古典文言文是他们可接受的阅读方式,所以,假如《天演论》等译著选取这些期待目标受众所不欢迎的语言形式,迎合不了他们的心态需求,那么,这些目标读者不会产生阅读兴趣,更不用说接受先进思潮的指导,改变自己封建闭塞的思想了。严复正是能够在翻译过程中对译文语言的选择上能够遵从适应和选择的规律性,才能使其译文具有可读性,达到其翻译的目的和效果。
再比如,正如前文提出的,严复翻译中采取了诸如增词、减词、加注等多种翻译策略,目的是为了使目标语读者更好地适应译著,达到传播西学的效果。这也是适应和选择的一种体现。虽然严复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但在其翻译过程中确并没有100%的忠实于原文。当然,后来翻译学的发展也表明了100%的忠实于原文并不是翻译的唯一标准。翻译中需要做出最佳的适应和选择,严复翻译做到了这一点。
“三维”转换指的是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7]。笔者认为,“三维”转换是适应和选择理论与视角的进一步发展,更为关注翻译操作中对语言、文化和交际因素的处理。可以说,如果译员如果能够完成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转换,则能够收获成功的翻译作品。
严复翻译在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上的表现主要是严复在其翻译过程中对语言表达形式的选择。上文在阐述“适应和选择”视角时提到,严复在以《天演论》为代表的译作中进行语言选择时,为了达到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科学思想的目的,同时也为了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要求,选择了以古典文言文作为译文语言。严复接受过西方的教育和当时较为先进的思想,可以说,他是当时新文化的倡导者,但是,在译文语言的选择上,严复却放弃白话文使用文言文。这主要是因为出于对翻译目的和目标受众的特点来考虑,所以选择相对落后的语言表达方式。正是由于严复翻译完成了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才使得其翻译得到升华,达到其预期的效果,从而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得以传播并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严复翻译在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上的表现主要是严复在翻译过程中能够给予中文和英文关于其各自文化内涵的传递和描述。严复给予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以足够的关注,并能够在翻译过程中对两者之间的差异做出弥补。严复翻译没有仅仅从目的语文化的观点出发,这是因为严复学贯中西,将西学中的实验方法以及其他一些先进科学思想传入中国。严复翻译给予目标语所处的文化系统以足够的关注,从而使译文符合目的语读者的审美习惯,达到翻译的目的和效果。
严复翻译在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上的表现主要是严复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到了双语转换的交际意图和目的。关于这一点在前文已有阐释,这里不再赘述。
“译有所为”从内涵上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译者从事翻译有其特定的动因(侧重主观动机);二是翻译出来的东西可以产生实际作用(侧重客观效果)[4]。严复翻译真正做到了译有所为。
严复翻译有着自己明确的目的,其翻译的总体目标是“鼓民力”、“开民智”、传播西学、救国于危亡之时,翻译目的明确,严复翻译已成为清末民初中国社会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严复翻译生涯中的11部译著均是本着这样的目的,大部分译著都达到了其翻译初衷。其中,《天演论》、《原富》、《名学浅说》、《社会通诠》、《法意》、《群学肄言》、《群己权届论》、《穆勒名学》等8部译著被公认为名译名著。其中《天演论》成为中国进化思潮的源泉,也奠定了中国进化论形成的基础。严复的这些译著代表了维新派对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同时帮助清末民初人民摆脱了愚昧,开启科学的民智,从而促进了西学在当时社会的普及与中国社会文化生态的改良。
严复所处的时期正是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宣告失败的时刻,严复实现了科学思想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转变。严复认为只有学习西学,才能振兴国家,所以他通过他的翻译著作将西方先进科学思想引入中国,赋予了国人以新的世界观,译介了西方先进的思潮,严复也因此成为中国最早传播实证主义的思想家。严复翻译是清末民初时期社会转型期的一场及时雨,也影响了后来出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清末民初时期社会从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转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严复翻译不仅展现了其学贯中西和翻译才华,同时也实现了其“鼓民力”、“开民智”、传播西学、救国图存等宏观抱负,并满足了目标语读者的阅读需求和社会大背景等各方面的需求,即,严复翻译实现了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实现了生态翻译学中的“译有所为”。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准则和其经典译著影响了一代人一个历史时期。翻译生态学作为翻译理论中的一个新兴视角能够给予严复翻译以深刻分析解读,从而告诉我们严复翻译思想和翻译作品是受其翻译生态环境各要素制约的,严复翻译是符合其所处翻译生态环境要求的。
通过运用生态翻译学中关联序链、适应和选择、三维转换、译有所为等四个焦点视角对严复翻译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严复翻译遵从其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的法则,受生态环境中各要素的制约,既促进了当时社会的科学发展,也与当时其所处的生态环境相融合。
[1]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
[2]思创·哈格斯.生态翻译学R&D报告:十年研究十大进展[J].上海翻译,2011(4):1-6.
[3]Hu Gengshen.Perspectives:Studies in Translatology[J].2003(4):283-291.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5-9.
[5]于龙成.《天演论》翻译的取舍及其历史思考[J].湘潮,2012(3):6-7.
[6]袁素平.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严复翻译[J].时代文学,2011(10):108-109.
[7]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