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方,张中印
啦啦操运动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是在音乐的伴奏下,通过展示各种舞蹈技巧和元素并结合道具进行竞赛的团队项目运动。它体现了年轻人的青春、活力、健康、向上,以追求团队荣誉为最高境界的,集竞技性、艺术性、观赏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运动。啦啦操1997年传入我国,1998年作为健身项目推广,此后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受到广大青少年的青睐,竞技水平也水涨船高,国内啦啦队也在世锦赛中创造历史最好成绩,但不管是在决赛成绩还是在成套技术编排方面,中国的参赛队伍与美国的参赛队伍相比还相去甚远,尤其体现在成套动作的创编方面。笔者通过录像对2013年啦啦操世锦赛中,中国及美国参赛队各自前三名队伍的成套动作进行对比分析,对国内外相关舞蹈啦啦队国际级裁判员、高水平运动队裁判员进行访谈。用数据探究双方的差距和差异,从而为国内啦啦操教练、创编者提供参考。
舞蹈动作结构包括过渡、连接、配合等。过渡动作是指从一个风格、状态、造型、位置转换到另一个形式的动作,用来连接成套中两个不同主题或段落,需要改变动作空间;连接动作是指联系两个同一空间的不同内容的动作,与过渡动作区分,连接动作是指无空间变化的,区别于舞蹈和难度动作;配合动作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发生的身体接触。在配合动作过程中要求双方的默契、双方的眼神交流、感情与肢体的表达高度统一,并能够与对方共同达到配合动作的完美性。
表1为美国前三名队伍及中国前三名队伍成套动作中过渡动作、配合动作、连接动作的数据。
由表1可知,舞蹈啦啦操评分规则中对艺术的评判没有明确的要求内容,但艺术裁判在对成套动作进行评分时一个重要的评判内容就是成套动作中的舞蹈内容,其主体就是过渡动作、连接动作及配合动作。好的过渡动作与连接是提高成套动作艺术性的关键点之一,由表1可知,在这方面中国的第二名、第三名在创编中相差甚远;配合动作是成套创编中的难点,因为它对运动员的默契度、体能等方面要求较高,此方面美国前三名在成套中均有一至两次,中国只有华东师范大学队在成套中出现一次配合动作。从整体上分析,美国队伍出现的配合动作是与成套动作、主题、风格相符合的,而中国队伍在成套中出现的配合动作有强求之嫌,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团队合作精神,以及队员之间的默契与协作,以至影响了整个成套动作的艺术效果。此外,花球成套编排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与多样性,会吸纳各个舞种的动作元素作为素材,而且对运动员的柔韧、力量和速度要求较高。在成套舞蹈动作中过渡动作数量越多,成套动作就越紧凑,对运动员的体能消耗就越大,这样就很容易导致整个成套动作完成质量降低。从访谈的结果来看,中国大多数队伍并不是没有能力通过舞蹈动作的编排来提高成套动作的艺术性,而是由于运动员的能力有所欠缺,在权衡利弊之后只能以牺牲艺术编排来弥补动作的完成质量。
表1 中美花球成套动作舞蹈结构对比
在舞动啦啦操中,难度分为三大类:平衡与柔韧、跳步、转体(见表2)。在难度出现过程中,从启示开始到动作结束。难度的完成质量,将影响成套动作的艺术观赏性。这部分内容在编排成套动作中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表2 中美花球难度动作的选择与完成情况
由表2可知,对于成套动作中全部的柔韧与平跳步类、转体类三种难度动作,美国队伍与中国队伍之间的差距显而易见,尤其是体现在前两种难度上。
美国各队在成套当中选择的跳步与转体类难度均占有一定优势,相对柔韧会更有把握在成套中完美呈现;中国各队在难度选择上也均偏向于跳步难度,但与美国各队相比没有那么突出。中国队柔韧与平衡难度在成套过程中非常少,因为柔韧与平衡类难度动作属静止类难度,编排不恰当会影响成套的流畅性,而且此类动作的风险性较大,易失误,尤其在成套动作结尾部分成功率很低,这也是中国三队后两名只编排两个、一个该类难度的主要缘由;此外华东师范大学队成套中此类动作多达九个,但是因为布局不合理,而且受个别运动员能力的限制出现较多失误,在成套动作的艺术性、完成质量上都有所欠缺。美国三支队伍平衡与柔韧难度的比例以及在成套中的布局都很合理,完成质量也很高,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因运动员的个人能力足以保证达到预期目标。
美国队伍大多突出跳步类难度动作的原因是跳步动作是舞蹈啦啦操难度动作中视觉冲击力最强的,可大大提升成套动作的艺术效果。美国队跳步难度的能力最强,也是唯一使用跳步转体难度的队伍。在三类难度里跳步难度对于女运动员来说是最难训练的,跳步难度对肌肉爆发力要求非常高,女运动员在柔韧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在爆发力方面相对较弱,但美国三支队伍可看出跳步难度爆发力与柔韧性的完美结合(见图1、图2)。
图1 中美前三名队伍难度动作数量
图2 中美两国不同种类难度动作的比例
转体类难度是舞蹈啦啦操的一个亮点,在美国队前三名中均出现五次以上转体,在阿拉C杠转体中增加了立转720°,并且完成了两次。在转体过程中若保持转体半径不变则较易完成,但在转体过程中改变转体半径则大大提高了动作难度,而且半径变化的次数越多,难度就越大。美国三支队伍成套动作中均有改变半径的转体动作,而且在同一次转体中其半径变化可达到三次以上,足以展示其在转体动作上扎实的基本功。
中国队伍中只有华东师范大学队的难度选择比较均衡,其他两支队伍不管是在难度动作的数量还是均衡性,均与美国存在巨大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出现较大的完成失误,但这却与啦啦队追求卓越、挑战自我的项目精神背道而驰,因此成套动作的艺术价值就大打折扣。在三类难度中,相对差距最小的是跳步难度,差距最大的是转体类难度,我国队伍在阿拉C杠转体动作中全部都有小跳的动作,从严格转体的技术角度上来说,不能称之为转体,而且动力腿的位置和在转体过程中的轨迹都是不准确的。说明我国队伍在转体方面的训练非常欠缺,而转体类难度是舞蹈啦啦操中观赏程度最高的难度动作,因此,转体类动作完成的好与坏,对整个成套动作总体评价影响是非常大的。
队形变化共分为:流动性队形变化、固定队形变化。所谓固定队形变化是指一个队形保持不变仅经过位移的变化;流动性队形变化是指从一个队形经过位移变换成另外一个队形(见表3)。
表3 中美各队花球队形的变化比较
从表3中可以看出各队两种队形变化的次数及总次数。对比分析发现,中美各队在队形变化上的差距也较大,尤其体现在中国队第二和第三名队伍上。美国队流动队形次数虽比华东师范大学队少,但其变化效果却稍占上风,主要是因为其队形变化的速度、难度、复杂性更胜一筹。裁判员在评判过程中会考虑队形变化次数,但更会重视变化的复杂性、创新性。如果一味追求变化的次数而忽视了整体性、观赏性,结果只能是得不偿失。
空间变化包括三维空间。地面是一度空间,以人体身高为水平的空间位置为二度空间;人体双脚腾空离开地面为三度空间。运用各种对比和时间及力量的变化,创编出不同形态的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前后远近的纵深层次,营造出真实可感的空间效果,这就是动作空间层次变化的意义。
表4 中美各队花球空间层次的变化比较
由表4可见,美国前三名队伍的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利用次数明显高于中国各队。由此可以看出在场上的空间利用效果,美国各队占有明显优势。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方面,其一,啦啦操运动在中国的发展时间较短,队伍教练员和运动员包括裁判员整体意识层面尚不能理解第二、三维空间层次的利用对成套动作展演的重要作用;其二、第二、三维空间的运用需要运动员付出更多的体能,这也是限制中国队第二、三维空间编排的重要原因。
数量仅能从“量”的角度反映三个层次的利用,但三个层次之间的快速转换则更能反映成套动作的艺术性。从成套视频分析来看,美国队在三个层次之间的动作转换非常快。一般在一个空间做完一至两个八拍动作后快速转换到另一个层次,甚至一个八拍的动作会布局在三个不同空间去完成,艺术冲击力可想而知。中国队在空间利用上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且快速转换动作非常少,难以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
(1)中国三队舞蹈类动作与美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既体现在数量上,又体现在成套动作中的布局上,同时还体现在与成套动作风格的吻合上。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啦啦队运动员个人能力有所欠缺,只能牺牲艺术编排来提高成套动作的完成质量。中国啦啦队有能力提高成套编排艺术性,但必须明显提高运动员能力才能将艺术性完美呈现。
(2)中国第二和第三名队伍在三种难度动作的数量、成套比例的均衡性上与美国各队均存在较大差距。中国第一名的队伍虽然在数量上与美国持平,但在柔韧与平衡类动作的布局、转体类动作的难度和完成质量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大力加强难度动作的训练水平是中国啦啦队缩小与美国队差距的关键。
(3)中国啦啦队队形变化的数量、速度、难度及创新性均与美国存在很大差距,尤其体现在第二和第三名队伍上。中国第一名队伍虽在数量上不落下风,但其队形变化的复杂性、创新性、整体性和观赏性上稍逊一筹。因此,教练员在编排成套时切勿一味追求数量,而是要寻求数量、艺术的完美融合。
(4)美国三支队伍第二和第三层次的利用次数明显高于中国队伍,主要是因为编排意识及运动员体能的局限。中国的第一名虽在层次利用的数量上不输美国,但其各层次间转换速度慢、难度低,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且快速转换动作非常少,难以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同样的问题,不能只追求数量而忽略了艺术性,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1]周燕.2010—2013年全国啦啦操竞赛规程[S].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2010.
[2]王慧.浅谈舞蹈和舞蹈啦啦队基本技术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技,2010(5):10.
[3]龚卉.世界啦啦队锦标赛中美技巧啦啦队成套动作编排对比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4]李红运,孙金玲.高校舞蹈啦啦操套路编排的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技,2011,3(1):142 ~145.
[5]黄俊亚.竞技性艺术体操成套动作编排理论及应用模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4(1):102 ~105.
[6]李丽区峻.规则导向下我国普通高校舞蹈啦啦队发展现状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4):58~60.
[7]黄梅.表演性啦啦队成套动作创编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9(33)33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