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文,张建华,席繁宏,田汜明
跳高运动属于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的运动项目。其运动员年龄、身体形态与竞技表现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运用文献资料法对第30届伦敦奥运会跳高项目前八名男女运动员的年龄、身体特征及竞技成绩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跳高运动训练与选材提供借鉴。
综合李爱东[1](2002)、关莉[2](2006)、赵志伟[3](2010)、赵鑫[4](2012)的研究显示,优秀运动员的年龄有增大化发展趋势(见表1)。平均竞技年龄集中在27—28岁左右,其中男运动员的平均竞技年龄出现在26.00±4.89岁,女运动员的平均竞技年龄出现在29.25±4.02岁;女运动员的平均年龄略大于男运动员。即女运动员的竞技年龄的离散程度小于男运动员(Cv男=18.8%,Cv女=13.7%)。根据前八名运动员的年龄特征,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24岁),男运动员所占比列为50%,女运动员所占的比列为12.5%;第二阶段(25—30岁),男运动员所占比列为37.5%,女运动员所占的比列为50%;第三阶段(30岁以上):男运动员所占比列为12.5%,女运动员所占的比列为37.5%。从运动员总体年龄看,有许多“大龄级”运动健将。如37岁的美国跳高老将涅托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获得男子跳高第四名。无论从年龄、技术、战术还是体能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2012伦敦奥运会又一举取得了决赛第六名的好成绩。这种怀揣奥运梦想,并为之奋斗终身的奥运精神,克服自身身体的劣势,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令人折服。与男子运动员相比,女子运动员也毫不逊色。35岁的“大龄级”跳高选手海尔鲍特也最终取得了1.97m的优异成绩,位居奥运会跳高决赛第五名。因此,年龄并非是影响竞赛成绩的重要因素,相反他们丰富的大赛经验、精湛、娴熟的技术和顽强拼搏的奥运精神,是其能够长期在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
表1 第30届伦敦奥运会跳高项目前八名运动员年龄、身高、体重、BMI特征一览表
伦敦奥运会跳高项目男子前八名运动员的平均身高为 191.88±3.31cm,身高的最大值为197cm,最小值为186cm,差值为11cm;女子前八名运动员的平均身高为183.00±4.96cm,身高的最大值为191cm,最小值为175cm,其差值为16cm。女运动员的身高跨度明显大于男运动员,即女运动员的平均身高的离散程度大于男运动员(Cv男=1.7%,Cv女=2.7%)。面对当今跳高运动员身材大型化的发展趋势,教练员在进行运动选材时更应该重视身高因素。男子前八名运动员的体重的最大值为86kg,最小值为65kg,差值为21kg,平均体重为76.00±8.68kg;女运动员体重的最大值为72kg,最小值为 56kg,差值为 16kg,平均体重为62.62 ±4.53kg,Cv男 >Cv女,体重离散程度男运动员大于女运动员,男女运动员BMI指数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21)。
由图1、图2可知,男运动员的预赛成绩、决赛成绩、个人最好成绩、赛季最好成绩在2.26m~2.4m之间。由于大多数运动员在预赛中采用保留体能的战术布局,期望能顺利通过资格赛达标成绩,贮备体能在决赛中与对手一决高低,故大多数运动员预赛成绩较决赛成绩为低。男子决赛第二名、第三名、第五名、第七名、第八名运动员的个人最好成绩均出现在重大赛季,这得益于教练员周密的训练计划以及运动员平时刻苦、认真的训练;女运动员的预赛成绩、决赛成绩、个人最好成绩、赛季最好成绩在1.93m~2.07m之间。女子决赛第五名、第六名、第八名运动员预赛成绩和决赛成绩都与个人最好成绩落差较大,这可能与运动员心理的抗压能力有关。女子决赛第二名巴雷特与第三名什科琳娜决赛成绩均高于其个人的最好成绩和赛季最好成绩,出现超常发挥的现象。位于决赛榜第七位的拉德兹维尔预赛成绩、决赛成绩、个人最好成绩、赛季最好成绩变化幅度范围不大,具备稳定的成绩发挥率。
图1 第30届伦敦奥运会男子跳高项目运动员竞技表现
图2 第30届伦敦奥运会女子跳高项目运动员竞技表现
竞赛是训练的“一扇窗户”。它可以折射出运动员平时的训练水平、参赛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大赛经验的积累程度、比赛成绩的发挥水平。随着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参赛队员无论从体能储备,还是技术熟练程度、抗压能力都十分接近,难分高下。传统的战略布局采取保守战术,第一跳仅为取得有效的比赛成绩,减少运动员以后两次比赛压力,第二跳、第三跳全力冲击个人的最好成绩;现行的战略布局在传统战略布局的基础上有所摒弃,由于运动员在每一个高度试跳次数的限制,运动员高度重视每次试跳的比赛机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最佳竞技水平,从而实现冲击奖牌的目的。成功率即运动员获得成功概率的百分比。男子运动员六次试跳的总成功率均大于女子运动员(见表2)。
表2 第30届伦敦奥运会跳高项目决赛前8名运动员试跳成功次数、成功率一览表
男子运动员前三次试跳成功的次数与女子运动员前三次试跳成功的次数相等,但成功率却存在一定的差异。男子前三次试跳成功的成功率为88.89%、88.89%、63.64,第一次和第二次试跳的成功率相等;女子前三次试跳成功的成功率为88.89%、66.67%、46.67%,呈逐渐减低的趋势。男子第四次至第六次试跳成功的次数为2、2、0次,值得注意的是男子最后一次试跳成功的次数和试跳成功的成功率均为零,再次验证比赛的性质(不同的比赛阶段)、比赛的难易程度与运动员参赛时的心理压力成正比,致使所有参加男子最后一跳的运动员“全军覆没”。男子最后三次试跳成功的成功率分别为11.11%、50.00%、0%;女子最后三次试跳成功的次数为4、3、1次,呈现逐渐减低的趋势,试跳成功的成功率为 28.57%、33.33%、12.50%。男、女运动员最后三次试跳的成功率呈现高低起伏的不规则的“锯齿状”(见图3)。
图3 第30届伦敦奥运会跳高项目决赛前八名运动员试跳成功次数、成功率一览表
由表3可知,从位于奖牌榜前三位运动员的年龄特征来看,男运动员年龄的最大为27岁,最小为22岁,出现最佳竞技水平的年龄为27.36±2.89岁;女运动员年龄最大为31岁,最小为23岁,出现最佳竞技水平的年龄为27.00±4.00岁。女运动员的平均年龄大于男运动员的平均年龄。女运动员的身高跨度大于男运动员,即:女运动员的身高的离散程度大于男运动(Cv男=12.2%,Cv女=14.8%),男、女运动员的年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169)。俄罗斯27岁的尤科霍夫和31岁的奇切洛娃两位“老将”级别运动员最终以2.38m和2.05m的骄人成绩摘得了男女跳高金牌的桂冠。
身高反映了人体形态结构与生长发育水平,是评价运动员纵向发育水平的主要形态指标[5]。从前三名跳高运动员的身高来看,男运动员身高的最大值为189cm,最小值为198cm,其差值为9cm,出现最佳竞技水平平均身高为191.33 ±2.08cm;女运动员身高的最大值为187cm,最小值为180cm,平均身高集中在183.3 ±3.51cm。其中男运动员的身高跨度大于女运动员,即男运动员的身高的离散程度小于女运动(Cv男=1.1%,Cv女 =1.9%),男、女运动员的身高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
男子前三名运动员体重的平均数、变异系数均大于前八名运动员,但标准差小于前八名运动员的值。说明前三名运动员体重的离散程度大于前八名运动员体重的离散程度。男、女前三名运动员体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157)。男子前三名运动员的BMI值的最大值、最小值均大于女运动员BMI值。男子前三名运动员BMI指数为19.83±2.85;女子前三名运动员 BMI指数为 17.94±1.01。变异系数 Cv BMI(男)> Cv BMI(女),男、女运动员BMI指数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338)。
表3 第30届伦敦奥运会跳高项目前三名运动员年龄、身高特征成绩一览表
发挥率=奥运会比赛成绩/奥运会年本人最高成绩×100%[9]。由表4可知:男女前三名运动员的成绩来看其决赛成绩都略高于预赛成绩。男子前三名运动员的预赛成绩发挥率为分别为95.81%、97.86%、95,35%;女子前三名运动员的预赛成绩发挥率为分别为 93.68%、96.02%、96.02%。男子前三名运动员的决赛成绩发挥率为分别为99.58%、99.57%、99.62%;女子前三名运动员的决赛成绩发挥率为 99.51%、101.1%、101.1%。其中男子第一、第二名和女子前三名,决赛成绩发挥率均大于预赛成绩的发挥率。男子第三名运动员巴什姆决赛成绩与预赛成绩中,资格成绩/个人最佳成绩、决赛成绩/赛季最佳成绩、决赛成绩/个人最佳成绩的比值均相等,都为96.62%,无论在预赛阶段还是在决赛阶段均拥有较稳定的发挥。根据李益群田径项目重大比赛发挥水平的评价标准,跳高项目发挥水平的判断标准为:超长发挥率(%)大于100.0,正常发挥(%)范围区间为100.0 ~98.6,失常发挥(%)为小于98.6。对第30届伦敦奥运会跳高项目决赛前三名运动员试跳发挥情况判断,资格赛男子、女子前三名发挥率均<98.6%,处于发挥失常状态,这与比赛的性质和运动员比赛时的心理压力有关。发挥率最小为女子决赛第一名得主,其资格成绩/个人最佳成绩等于93.24%,发挥率最大值为男子第二名,资格成绩/赛季最佳、资格成绩/个人最佳均等于97.86%。决赛阶段男子第一、第二名运动员的发挥率均100.0% ~98.6%之间,处于正常发挥水平,男子第三名运动员的发挥率均小于98.6%,处于发挥失常状态。这可能与运动员年龄和比赛经验的积累相关,最终导致难以发挥个人的最好成绩;女子第一名决赛成绩/赛季最佳<98.6%,处于发挥失常状态,而决赛成绩/个人最佳成绩处于100.0% ~98.6%之间,处于发挥正常水平,值得称赞的是女子第二、第三名的巴雷特、什科琳娜决赛成绩发挥率均>100.0%,处于超长的发挥状态。这与教练员平时的实战训练和运动员良好的抗压能力有关。
从前八名运动员的竞技成绩总体特征来看,除男子第四、第五名和女子第八名运动员预赛成绩与决赛成绩持平,其余各运动员决赛成绩均高于预赛成绩。这可能与跳高项目的规则相关,运动员需经过资格赛、预赛、决赛,最终决出季军、亚军、冠军。往往在资格赛、预赛阶段优秀运动员的实力都有所保留,为最终决赛阶段的储备体能,实现冲金夺银的目标。值得一提的是女子亚军和季军得主,她们竟然在决赛阶段刷新了个人的最好成绩,其良好的体能储备、心理的流畅状态和抗压能力,最终保障了这一骄人成绩的取得。而男子前三名运动员却无一人刷新个人的最好成绩。落差较大的是男子第三名巴什姆,其个人的最好成绩是2.37m,赛前被认为是与俄罗斯跳高名将尤科霍夫争夺金牌的头号选手,却因状态不佳决赛成绩最终定格在2.29m,面对这一较大的成绩落差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由于运动员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有些比赛成绩一般的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成绩会越比越好,出现心理的流畅状态,技术的稳定发挥最终出现反盘现象。相反有些成绩较优秀的运动员,在比赛的关键时刻,随着比赛压力(比赛压力与比赛的性质成反比)的不断增大,往往发挥失常,出现Chocking现象。
表4 第30届伦敦奥运会跳高项目决赛前三名运动员试跳发挥情况一览表
从第30届伦敦奥运会跳高项目前八名运动员的整体年龄特征来看,男运动员前八名的平均年龄为26.00±4.90岁;女运动员前八名的平均年龄为29.25±4.03岁,整体竞技年龄有增大化的发展趋势。面对“老将级”和“小降级”运动员同场竞技的局面,“大龄级”运动员顶住压力、越战越勇、勇创佳绩。同时也不乏“小降级”运动员初露锋芒的局面。这就要求教练员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不要过早的对运动员进行早期专项化训练,要注重对大龄运动员的培养力度,不断延长运动寿命,使运动员能较长时间的保持较高水平的竞技状态。
从第30届伦敦奥运会跳高项目前八名运动员的整体身高特征来看,男子前八名的运动员的平均身高为191.88±3.31cm;女子运动员前八名的平均身高为183.00±4.96cm。面对当今跳高运动员身高大型化的发展趋势,要求教练员在选材过程中要注意选取那些身材较高、下肢比例较长的运动员进行运动训练。
男子前八名运动员平均体重为76.00±8.6kg;女子前八名运动员的平均体重为62.62±4.53kg。男运动员 BMI指数为 20.64,体重适中、体型良好;而女运动员的BMI指数为18.69,整体体重偏轻。女运动员由于特殊的生理机能和营养需求,建议教练员在平时的训练与比赛中注重对其进行合理的营养补充。
从第30届伦敦奥运会跳高项目前八名运动员整体的竞技表现特征来看,男子第四和第五名运动员和女子第八名运动员预赛成绩与决赛成绩持平,其余各运动员的决赛成绩都高于预赛成绩。前三名运动员的预赛成绩的发挥率均大于决赛阶段成绩的发挥率。这就要求教练员根据比赛的性质和所处比赛阶段,合理地安排参赛的技战术战略布局。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周期训练计划,结合项目的制胜规律,不断完善运动员的专项技术,从而推动跳高运动的健康、蓬勃发展。
[1]李爱东,冯树勇.我国高水平跳远运动员身体形态、年龄及专项身体素质的特征与规律[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10):6 ~9.
[2]关莉,曹卫华.我国与世界优秀女子足球运动员年龄、身高、体重特征的比较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3):108~112.
[3]赵志伟,胡炜.中外优秀跳高运动员身体形态及年龄特征的比较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5):616 ~619.
[4]赵鑫,张建华,张健.第16届广州亚运会跳跃项目运动员竞技年龄结构与特征[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28(6):85 ~87.
[5]王雨,郭立亚.当今世界优秀男子羽毛球运动员年龄与身体形态特征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8(9):43 ~45.
[6]陈丽波.国内外优秀女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年龄与身体形态的比较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7,6(1):33 ~35.
[7]张建华,赵鑫,张健.第13届世界田径锦标赛投掷项目运动员的年龄、身体形态及竞技表现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2,48(3):33 ~38.
[8]李丽.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身体形态与专项成绩回归分析[J].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2012,28(1):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