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冬梅,罗 燕,李 艳,马果丰
(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超声科,四川 成都 610041;2.南充市中心医院超声科·川北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睾丸间质细胞瘤(Leydig cell tumor,LCT)又称Leydig细胞瘤,属于性索/性腺间质肿瘤中的一种,是较为罕见的睾丸非生殖细胞良性肿瘤,约占睾丸肿瘤的1%~3%,部分可发生在精索、肾上腺等睾丸外组织。其中约3%双侧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成年患者多见。少数有一定恶性变的可能。我院收治1例睾丸间质细胞瘤,术前进行超声造影检查,现就其超声造影表现特征及诊治经过与结局报告于下。
1.1 临床资料 患者男,19岁,因“右侧阴囊无痛性肿大半年”来我院就诊,查体:患者身高、体重发育正常,无男性乳腺发育,阴茎可,阴毛分布正常,左侧阴囊大小正常,右侧阴囊增大,右侧阴囊外上方可见一液性包块,大小约6.0cm×3.5cm,透光试验(+),包块不可回纳,不随体位及活动变化,无压痛,无发热腹痛、肉眼血尿、脓尿,无尿频尿急。实验室检查:甲胎球蛋白(AFP)、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β-HCG)、乳酸脱氢酶(LDH)等肿瘤标志物未见异常。性激素检测未见异常。血钾、血钙、血钠等血生化指标未见异常。
1.2 仪器与方法 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OGIQ E9型高档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 探头频率6~9MHz及9~15MHz。超声造影剂选用意大利Bracco公司生产的声诺维(六氟化硫微泡)。患者仰卧,阴茎朝向腹部,充分暴露阴囊便于扫查。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并记录肿瘤形态、大小、边界、回声、血流特点、有无液化及钙化。经患者知情同意后行超声造影检查,肘静脉快速推注2.4ml声诺维并同时开始计时,保存实时动态增强过程的视频录像约3分钟,观察其增强及消退时间、增强强度及增强模式,并应用时间-强度曲线分析软件对其增强过程进行定量分析。
2.1 超声检查 右侧睾丸大小约6.4cm×4.0cm×3.8cm,其内可见大小约4.9cm×3.0cm×3.3cm的弱回声团,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内部回声尚均匀,团块内部及周边血流信号极为丰富,Vmax:15cm/s,RI:0.49。右侧附睾显示不清。右侧睾丸周围见少量液性暗区,前后深约4.5cm(见图1)。左侧睾丸、附睾未见异常。双侧肾上腺区未见异常。超声造影(肘静脉推注六氟化硫微泡2.4ml):右侧睾丸内弱回声团约15秒开始增强,21秒达峰,呈向心性高增强,增强欠均匀(见图2)。周边可见不连续增强环,中心可见少许无增强区,增强后团块大小无明显变化,消退慢、不均匀,超声诊断:右侧睾丸实质性占位性病变 结合超声造影不排除恶性肿瘤可能。右侧睾丸鞘膜积液。右侧附睾显示不清。CT检查 提示右侧睾丸实性占位,考虑精原细胞瘤伴精索静脉受侵。未见明显腹膜后及肾蒂淋巴结转移。
2.2 手术与病理结果 患者行硬膜外麻醉下右侧阴囊探查术+右侧睾丸根治性切除术。术中见:右侧睾丸鞘膜积液,液清亮,右侧睾丸肿大,大小约6.5cm×6.5cm,其内见大小约5.0cm×5.0cm的黄色脂肪样肿块组织,质地柔软,边界清楚,术中冰冻切片考虑性索来源肿瘤,性质难定。经与患者及家属商议,予行右侧睾丸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石蜡切片及免疫组化病理诊断为:右侧睾丸间质细胞瘤(见图3)。术后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图1 睾丸间质细胞瘤超声图像Figure 1 Leydig cell tumors
图2 睾丸间质细胞瘤超声造影Figure 2 CEUS
图3 睾丸间质细胞瘤光镜图像Figure 3 Optical microscope
2.3 超声诊断结果评价 目前超声造影诊断睾丸间质细胞瘤的报道甚少,尚处于经验积累阶段。本例睾丸间质细胞瘤超声造影表现为肿瘤增强及消退不均匀,周围可见不连续增强环,中心可见不规则无增强区,与恶性肿瘤难以鉴别。实验室辅助检查未见阳性发现。确诊仍需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
3.1 病理 睾丸肿瘤按组织发生可分为五大类:即胚细胞瘤、性索间质瘤、混合性胚细胞性索间质瘤、睾丸非特异组织原发瘤和转移瘤。其中性索间质肿瘤主要包括间质细胞瘤、支柱细胞瘤、粒层细胞瘤等。睾丸间质细胞瘤(Leydig cell tumor or LCT)较为罕见,最早由Sacchi描述,约占睾丸肿瘤的1%~3%[1]。其中约3%病例双侧发病,恶变可能性约10%~20%,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患者。极少数患者可见同时或先后在对侧睾丸长有胚细胞瘤。也可以发生在睾丸外。间质细胞瘤常见于成年患者,小儿及隐睾患者亦可发病。由于间质细胞具有分泌睾酮等性激素功能,成年患者常出现男性乳腺发育、性欲低下、阳痿等临床表现,小儿患者常呈现第二性征发育、性早熟等症状[3~6]。肿瘤摘除后这些症状常消失。病理特征:肉眼观,瘤体较小,平均直径约3.0cm,实性结节,棕黄色,边界清楚。镜下观察以瘤细胞大嗜酸性、轮廓清楚为特征,胞浆伊红深染,偶尔透明,核圆或卵圆形,偶有核沟,一些瘤细胞呈浆细胞样构型。有时在胞浆内可见脂褐素和长梭形Reinke结晶。瘤细胞呈大块实体团块排列,亦可呈小梁状和假滤泡型,偶呈骨或脂肪组织化生。而恶性Leydig细胞瘤发生于成人,常无内分泌症状,肿块较大,平均直径约7.5cm,常呈坏死、浸润血管、核异型、核分裂象多和脂褐素缺乏等变化。
3.2 影像学诊断 文献报道超声造影在诊断睾丸恶性肿瘤的符合率为87.5%,良性肿瘤的诊断符合率为90.9%,符合率较常规超声有明显提高,说明超声造影在诊断睾丸良恶性肿瘤的应用上有明显的鉴别诊断价值[9,10]。由于睾丸间质细胞瘤本身发病率低,有关睾丸间质细胞瘤超声造影表现的病例报告极少,缺乏对此类疾病的超声诊断经验,因此容易被误诊为较为常见的睾丸精原细胞瘤、淋巴瘤等睾丸恶性肿瘤。睾丸精原细胞瘤,多见于成年人,临床多以无痛性睾丸肿大来就诊,β-HCG指标多数超过正常范围。超声显示睾丸增大,肿块形态多不规则,其中外生型肿块向外突出,和睾丸共用同一被膜,呈双球征,瘤体回声与肿块大小有关,较小时表现为细密均匀的低回声,与睾丸实质分界清晰,肿块较大时回声则较为杂乱,可见条索状高回声,与睾丸实质分界欠清肿瘤内部及边缘血流信号极丰富,但无红肿热痛等睾丸炎性反应表现。睾丸淋巴瘤多见于>50岁患者,常累及双侧睾丸,与睾丸间质细胞瘤比较,病灶呈明显更低回声,分布均匀,病灶内极少出现钙化[11],内部血流信号更丰富,且与病灶的大小无相关。
3.3 治疗 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睾丸间质细胞瘤的唯一有效治疗方法。约1/10病例可发生转移,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腹膜后及腹股沟淋巴结,其次是肺、肝和骨骼的转移。放射治疗对肿瘤转移的治疗作用非常有限,仅仅能缓解骨转移的疼痛症状,迄今为止也没有发现对睾丸间质细胞瘤有确切疗效的化疗药物。
对于睾丸间质细胞瘤这类良、恶性并存的非生殖细胞肿瘤,临床特征不典型,术前诊断较为困难。超声造影可方便、快捷、无辐射、敏感性及特异性明显高于常规超声检查手段,可为临床提供客观、准确的辅助检查依据,但对于良、恶性睾丸间质细胞瘤的不同超声造影增强特点有待于更多的病例积累。
[1]Kim I,Young RH,Scully RE,Leydig cell tumors of the tests.A clinicco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40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Am J Surg Pathol,1985,9(3):177-192.
[2]Mati W,Lam G Dahl C,et al.Leydig cell tumour-a rare testicular tumor[J].Int Urol Nephrol,2002,33(1):103-105.
[3]白人驹,张云亭,冯敢生,等.内分泌疾病影像学诊断[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42-343.
[4]顾方六.现代泌尿肿瘤外科学[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93-295.
[5]刘彤华.诊断病理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63-464.
[6]Loeser A,Vergho DC,Katzenberger T,et al.Testis-sparing surgery versus radical orchiectomy in patients with Leydig cell tumors[J].Urology,2009,74(2):370-372.
[7]Valenti S,Guido R,Fazzuoli L,et al.Decreased steroido genesis and cAMP production in vitro by leydig cells isolated from rats made hypothyroid during adulthood[J].Int J Androl,1997,20(5):279-286.
[8]Pollock WJ,McConnell CF,Hilton C,et al.Virilizing Leydig cell adenoma of adrenal gland[J].Am Surg Pathol,1986,10(3):816-822.
[9]陈 琴,周 青,周 果,等.睾丸附睾肿块超声造影表现及定量分析的初步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2,21(3):240-243.
[10]李忱瑞,郝玉芝.睾丸肿瘤的超声诊断[J].实用肿瘤杂志,2000,15(1):28-30.
[11]毛军梁,潘 昊,李忠孝,等.双侧原发性睾丸淋巴瘤1例报告[J].实用肿瘤杂志,2011,26(5):539-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