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模式及其引发的比较范式思考

2014-10-24 02:24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霍晓萍
经济研究参考 2014年33期
关键词:自由主义范式环境

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霍晓萍

一、美国模式的发展过程

美国模式经历了资本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延伸出不同的管理模式和文化。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角度看,美国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依次为曼彻斯特模式、罗斯福秩序模式和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见图1),这三个模式的产生和发展都与美国当期的经济政策有着特殊的联系。

如图1所示,从19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以古典经济自由主义指导的曼彻斯特模式一直是美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是凯恩斯主义指导的罗斯福秩序时代;20世纪70年代末至2007年为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伴随着美国模式的发展,美国逐步实现了从汽车产业到信息产业的过渡,具体表现就是自1913年始“福特制”带动了汽车工业的发展和自20世纪80年代硅谷企业群形成而引发的“硅谷制”带动了信息产业的发展。“福特制”和“硅谷制”是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亦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大萧条:曼彻斯特模式的终结。曼彻斯特模式的主要特征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其以古典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奠基人亚当·斯密的“自然秩序”思想为指导,强调市场的自由,反对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涉。①方兴起、保罗·克鲁格曼:《反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分析——一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解析》,载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4期。在美国整个19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曼彻斯特模式贯穿始终,在自由市场思想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高速的发展,美国在1920~1929年间GDP的增长幅度高达40%。同时,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该模式以自由、民主、平等为政治目标的议会体制也逐渐走向成熟。

福特制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初步的发展。1913年,亨利·福特采用泰勒制的科学管理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工厂的生产效率,1925年时福特公司平均每10秒钟即可生产1辆汽车。②王蒲生等:《产业哲学视野中全球生产方式的烟花及其特征——从福特制、丰田制到温特制》,载于《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年第6期,第97~101页。福特汽车公司的生产模式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和大范围的推广,但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造成了资本主义国家前所未有的大萧条,大批企业倒闭和大规模失业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曼彻斯特模式及其指导理论在这场危机中彻底破产。

2.滞胀:罗斯福秩序时代的终结。罗斯福秩序时代的指导理论是凯恩斯主义,强调对自由放任的市场加以政府干预。这一模式从20世纪20年代末至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持续了近半个世纪,政府全面干预、主张充分就业、刺激有效需求是该模式的主要特点。福特制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在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蔓延和扩散。福特制的改善工人工作条件、提高工人消费能力的劳工政策与罗斯福秩序时代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团主义精神相吻合,这一时期也是资本主义历史上劳资关系相对和谐、社会相对稳定的“黄金时代”。③刘晓君:《福特制(Fordism)的百年》,载于《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3期,第62~66页。

福特制的生产方式不仅满足了生产者当下的经济要求,更是影响了资本主义社会随后几十年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但20世纪70年代世界石油危机的爆发,引发了世界经济大萧条,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滞涨”危机,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的国家干预政策和福利制度难以维持不断增长的社会开支,罗斯福秩序时代宣告终结。

3.金融危机: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终结。20世纪70年代末,撒切尔夫人上台和里根入主白宫标志着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正式拉开了序幕。这一时期,政府在所有制领域实行私有化、国际贸易领域主张自由化、金融市场领域管制去除化,并将这些政策迅速在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推广。①钟坚:《美国硅谷模式成功的经济与制度分析》,载于《学术界》2002年第3期,第224~242页。硅谷企业群在自由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成为全球“信息技术的首都”,促进了全球信息经济的发展。②[美]克里斯托弗·梅耶:《创新的增长——硅谷的启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硅谷是美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它对美国“新经济”的贡献不仅在于经济增长量,更在于它发展了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创立了硅谷文化。③④陈坚:《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的融合——美国硅谷模式的分析与启示》,载于《国际商务研究》2006年第3期,第36~40页。

但是,里根政府一直奉行的放松管制的政策,直接导致了美国1990~1991年的经济衰退。克林顿上台之后,美国试图寻找介于新自由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这种调整使美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实现了飞速增长,并出现了美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次经济高涨期。⑤黄卫平、朱文晖:《温特制:美国新经济与全球产业重组的微观基础》,载于《美国研究》2004年第2期,第7~24页。2001年小布什入主白宫,重新走回新自由主义之路,其新自由主义政策加剧了金融资本对社会财富的掠夺,导致了美国社会更严重的不平等。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标志着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终结。

4.未来:美国模式的走向。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消失,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模式正在经历着深刻转型。美国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被认为是危机爆发和蔓延的直接原因,受到了普遍质疑。⑥陈宝森:《美国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及其未来走势》,载于《政治经济学评论》2010年第4期,第3~8页。2009年奥巴马上任之后为克服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将政府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新政府大力推行大规模金融监管和经济运作,运用赤字财政拯救市场。奥巴马“新政”是否意味着新自由主义模式从此偃旗息鼓还不得而知,但其提出的总额为7800亿美元的经济复兴计划及一系列的新政直接反映了美国人民的诉求,也使他于2012年成功连任。

美国“自由市场经济”和欧洲“社会市场经济”在这场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同时经受着考验,欧美模式孰优孰劣至今仍难分伯仲。但毋庸置疑的是改革现行的世界金融体系的迫切性日益增强,谁将是未来经济发展模式的优胜者?是美国、欧洲、还是新兴经济体?看法迥异。

二、美国模式、中国模式和日本模式的比较

中国模式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践中显示了独特的优势,使得中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独树一帜。中国模式的主要特点首先体现在其社会主义性质上,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全民富裕的目标彰显了政府对财富创造和财富分配的平等关注,实现了社会制度优势和市场机制优势的有机结合。⑦魏长霖、刘莎:《中国式管理的哲学思考》,载于《企业活力》2005年第11期,第62~63页。中国模式实质上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既否定了单一公有化,又否定了全盘私有化,在政府干预和自由市场间找到了平衡点;既鼓励一部分人先富,又强调缩小收入差距,在提高劳动积极性的同时防止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模式的转换采用渐进式的改革,“摸着石头过河”谋求和平发展是中国模式的突出特点。但是,中国模式在经济发展中也体现出很大的局限性:第一,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多元化导致了分配格局失衡,使得贫富差距过大;第二,政府自身建设不够造成较大范围的权力腐败现象;第三,民主形式限定在执政党内部和社会基层而导致的有限民主格局。

日本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强有力的政府干预,在“市场失败论”的指导下,日本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市场经济运行基础上的政府主导型模式。强有力的经济计划导向和产业政策调整,促成了日本战后的迅速崛起和经济高速增长。以丰田公司为代表的日本企业结合福特制和弹性生产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机器利用率和员工劳动生产率,并形成了极具代表性的日本企业文化: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工会。①刘凤义:《新自由主义、金融危机与资本主义模式的调整——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和瑞典模式的比较》,载于《经济学家》2011年第4期,第86~95页。但在20世纪80年代全球自由主义思潮的冲击下日本模式发生了转型,这种转型使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之后进入长达10多年的持续衰退。按照迈克尔·波特的解释,这是由于政府进行了选择性的干预,对极具竞争力的产业领域政府干预极少,而对不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领域政府干预又很强烈。因而,政府干预是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

对比中国、日本和美国的发展模式,可以看出各国经济的发展与其政府导向具有很重要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政府和市场对经济的干预程度。美国模式着重体现了自由主义在市场经济中的渗透,即使是在罗斯福时代美国市场经济自由化的程度仍然高过其他国家。②肖爱民:《美国模式: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及利弊》,载于《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13~16页。自由主义是美国人民民族性格的体现,这种崇尚自由的思想为整个国家的创新创造氛围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推动了福特制和硅谷制的形成及全球性范围推广。日本模式的哲学基础是集体主义,每一个日本人都以集体为中心,全员一致,采取同样的行动。他们除了科学的运用管理科学外,还十分重视哲学理念。丰田生产方式就有效的体现了这一思想。中国模式的哲学基础则是交互主义,既有个人主义也有集体主义。对中国人而言,要先会做人,然后才会做事,管理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③曾仕强:《中国式管理》,载于《企业文化》2005年第8期,第74~77页。中国模式的选择与中国传统管理哲学的“中庸”思想有着极大的关系,这也是中国能够在政府干预和自由市场之间寻找到平衡点的原因。

三、不同国家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范式

各国模式的特征直接影响了各国企业的管理方式,研究美国模式的发展阶段并对比中国模式和日本模式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比较分析,找到一种适合不同模式下的有效管理方式。本文提出多维空间比较分析范式(见图2)和比较管理分析范式(见图3),不同国家的管理模式可以介于多维空间中进行比较,以界定比较管理分析范式的范畴、比较分析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资源因素,解决比较范式中可转移和转移程度的问题。

图2将美国、日本、中国三个国家置于三维空间中(若对比的国家数量超过3个,可以将多个国家置于多维空间中)进行对比。整个比较范式可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多维空间,将多个国家放在多维空间中进行比较,可以两两研究,取长补短,图中3个箭头分别代表美国、中国和日本;第二部分,环境分析,企业面临的环境分为三个部分,即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企业微观环境。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企业微观环境主要指企业环境系统、企业文化系统和企业技术系统;第三部分,内部管理模式。图2表明管理模式的选择受到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微观环境的共同影响,将美国、日本和中国同时置于多维空间中,可以有效对比不同国家的管理环境对管理模式选择的影响方式及程度。

图3实际上是对图2的第三部分,即内部管理模式进行的具体阐释。借鉴法默—里奇曼的比较管理理论框架,①杜鹃:《“法默—里奇曼”比较管理研究框架修正——基于AMR相关文献的分析》,载于《比较管理》2010年第2期,第98~107页。体现管理环境、管理机制、管理效率、企业效率和系统效率之间的影响关系。环境制约因素会影响管理模式的选择,从而影响管理机制;而管理机制又将决定管理效率,进而决定企业效率和一国经济系统的效率。而这些管理机制、管理效率、企业效率和系统效率又进一步影响到管理模式,并最终反映到企业内外部环境。图2和图3体现了将大空间、大环境和小管理融为一体的思想,这种多维空间的比较分析范式进一步展现了环境制约因素对管理及管理效率的影响,为更好地理解不同环境条件下管理模式和经济系统效率的差异及可转移程度的问题提供了方法,也为更好的研究中国模式提供了思路和工具。

图3 比较管理分析范式

四、结语

基于环境制约因素构建的多维空间比较分析范式能够有效比较和分析各国模式与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这对于管理中具体模式的选择和管理引致的各种效率都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当今时代全球经济正在经历深刻转型,经济前景扑朔迷离。美国经济疲软和欧债危机为全球经济带来风险,曾经辉煌一时的日本模式在危机中更显困难重重。新兴经济体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他们都还面临着政治、经济、社会种种问题的挑战。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中的独树一帜和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使“中国管理方式”和“中国经验”等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利用多维空间比较管理分析范式,从国际和历史的视角来探讨中国管理方式,研究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背后的管理内涵,分析比较各国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博采各国之长,为己所用,才能在国际竞争中保持和提升竞争优势,走向世界前列。

猜你喜欢
自由主义范式环境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对非理性者的排斥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必须宣布新自由主义已完结。下一步何去何从?
反对自由主义
严明党的纪律,克服自由主义——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