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建设下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

2014-10-23 08:03马鹏飞付强卜俊丰
银行家 2014年10期
关键词:网点城镇化发展

马鹏飞+付强+卜俊丰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新一届政府破解城市二元结构,提高城镇化质量,助推国家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民生不断改善的重要战略举措。城镇化建设中释放的巨大资金需求信号和金融创新压力,将给商业银行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简要回顾

我国城镇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小城镇化、大中城市规模化和新型城镇化。十八大以后,城镇化建设政策日趋明晰(图1)。

我国城镇化率在1996年达到30%后,进入加速发展时期;2011年达到50%后,进入深度发展时期。预计我国城镇化率2020年将达到60%左右,2030年将达到70%左右。从走势来看,我国城镇化率走势基本和诺瑟姆“S”曲线一致。虽然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率快速增长,但跟世界城镇化水平比较,仍刚达到平均值,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

新型城镇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以有序实现市民化为首要任务,坚持智能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将带来四个方面的变化:

人口城镇化

人口城镇化使得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1996年后,随着城镇化发展,城镇人口快速增长,达到年均流入约1800万人的水平,而农村人口迅速回落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走低。根据世界银行预测,2000~2050年我国新增城镇人口将占世界16.1%,其中绝大部分是农业转移人口。农业人口转移到城镇,将带来公共投入的扩张和自身消费的增加,给银行带来与政府等部门合作及消费金融的发展机会。

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个农民工转变为市民,政府的投入包括:城镇建设维护、公共服务(包括一般公共服务、文化体育、医疗卫生支出)、社会保障成本(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低保)、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成本、保障性住房成本等。据测算,我国2012年有1.6亿农民工,2020年将在此基础上增加1.3亿人,2030年将比2012年增加3.3亿人,由此带来的政府公共投入预测如表1所示。

这些新增的公共投入给银行带来诸多业务机遇:一是贷款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城镇化速度存在差距,其巨大的资金缺口需要金融机构的支持。二是参与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发行债券是地方政府增加公共投入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中央新型城镇化会议明确指出完善法律法规和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基础上,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银行与地方政府合作发行债券,不仅有着稳定的利息收入,还有以此切入到政府其他部门的业务合作机会。三是依托公共事务向私人服务渗透。例如,在与政府进行社保合作时,成为社保代理行,向所有新市民发卡,从而拉动银行消费金融的发展。

城镇居民消费升级。随着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定居型市民消费将向享受型升级,金融需求也将随之变化。以美国作为参照,预计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定居型市民服务和医疗保健类消费将明显上升,而食品与居住、衣着、交通和通信等基本生活消费将明显下降。相对应的金融需求中,消费信贷会有较大比例提升,如信用卡贷款等,同时贷款方式也将多元化(如美国的证券化信用卡贷款、证券化消费贷款等)。

农业人口融入城市。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会带来相关消费需求的增加,进而带动消费信贷的增长。预计未来十年,农民工市民化后将在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家庭设备、交通和通信人均消费快速增长。选取与消费较为相关的银行卡和个人消费信贷两项业务为代表,比较其2005年至2012年的发展规模变化。可以看到,消费信贷与银行卡两项业务发展处于爆发期,分别增长了193%和1107%。预计随着农民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估计2015年占比GDP至少达到7.2%),农民工市民化带来的消费金融发展将更为迅猛(图2)。

产业城镇化

“产业城镇化”即城镇化过程中,更多资源从农业和低端工业中释放出来,转移到高端工业和服务业中,国家的产业结构也因此得到优化调整。

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从美国和日本的城镇化经验来看,在城镇化率低于50%时,第二产业占比高于第三产业,由第二产业驱动城市化进程;而在城市化率处于50%~70%阶段时,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越第二产业,成为驱动城市化进程的主力。我国2012年城镇化率达到了52%,未来城镇化发展进程将由工业驱动转变为服务业驱动。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与银行的金融支持密不可分。美国、日本的服务业与国内银行信用扩张曲线走势类似。据预测,我国第三产业年均增速将达到11%以上,产值在15年内增长了3.8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健康产业、文化产业、金融业以及与城镇化建设配套的环保产业和基建行业将发展潜力巨大,将成为银行下一步进入的“蓝海”。

产业梯度转移。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动下,将形成“东部研发、中部生产和西部资源”的立体产业结构。具体而言,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为核心的三大东部城市圈将进入城市精细化管理阶段,高端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金融贸易航运逐步取代普通制造业,成为东部地区主要城市的经济支柱;中部城市承接东部城市产业转移,主要发展中高端制造业;西部城市(含一些延边城市)则更多成为能源和地缘的中心,同时兼顾新能源发展和边境区域贸易发展功能。未来,我国东部地区将成为消费基地,中西部将成为国内的生产基地和资源基地。对于银行来说,东部地区有大力进军服务业和深入发展消费信贷的机遇;中西部地区则更多地体现为第二产业内部优化升级带来的金融需求。

基础设施行业建设。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十年来快速增长,但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新型城镇化推动下,东部城市基础设施升级,中西部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其中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管网建设、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生态园林建设是四大核心内容(表2)。

目前,国内外基础设施的融资方式可以分为政府融资、资本市场融资、项目融资三类。从美国、日本等国经验来看,随着城镇化发展,基础设施的融资方式也趋向于多元化,如企业债券、股票和银行贷款、市政债券等。我国现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贷款和政府财政资金。未来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将不断推动银行产品创新(表3)。

房地产行业分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发展离不开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从规模上预计,未来十年城镇化将带来约8.5亿平方米的住房需求。其中新婚人口每年将产生2.5亿平方米左右的需求;旧城拆迁改造每年产生约3.1亿平方米的刚性需求;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条件改善产生约2.5亿~3亿平方米的弹性需求。从占比上看,刚需占七成,改善型占三成;城市的住房需求占七成,城镇占三成。因此,未来房地产行业给银行带来的机会更多集中于城市;刚需人群将更多以住房消费贷款切入大众型银行业务,改善型人群将可能以住房消费贷款撬动高端私人业务(表4)。

从购房人群来看,商品房尤其是中高端商品房的购买群体以城镇定居型居民为主,农民工市民化释放的购房潜力有限。由于农民工的实际购买力低下,且农民工住房的供需结构存在空间上的错配,农民工购房市场的实际规模很小。即使农民工收入能在现有基础上每年再增加10%,也只带来每年约20万套的新增城市住房需求,相对于城市房地产每年800~1000万套的市场规模,影响十分有限。另外,从房价可承受性的角度考虑,我国每年新增的适宜农民工购买居住的住房供给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的3~6线城市,一二线城市农民的购买力十分有限。因此,城镇化中不同群体的住房需求将对银行产生不同影响,对于市民化的农民工,银行更多的是参与政府的廉租房、棚户区改造等融资;对于定居型的城镇居民,则更多的是商品房信贷模式。

智能城镇化

“智能城镇化”,即城镇发展带来的问题要求以先进的观念和技术管理城市,城镇智能、绿色、低碳发展,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城镇化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对城市建设、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提出了严峻挑战。例如城镇建设缺乏科学规划,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大城市土地供应紧张、交通拥堵严重、行政审批手续复杂等。“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成为解决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关键切入点。智慧城市实际上是资源整合的过程,是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实现城市生活信息管理数字化的过程。将为城市管理、公众和企业提供综合性、高智能和跨领域的解决方案,如智能交通、数字医疗、数字城管、食品安全溯源等。智慧城市在信息化引导下,将对市民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变革。这些变化也给银行带来了发展机遇。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智慧城市中银行将成为资源整合的平台,依托资金结算,将智能水网、电网、电子商务、政务、智能医疗、教育、建筑等整合到同一平台上,成为智慧城市的“大管家”。银行可借助智慧城市的大数据,进行数据分析,细分客户群体,获得业务发展机遇。

智慧城市建设的巨额资金供给。截至2013年12月,中国已有320多个城市、地区投入3000多亿元建设智慧城市。全国累计开发了国土、规划、交通、公共服务等领域两千多个应用系统。国家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还将加大,除住建部确定的193个智慧城市试点外,预计“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的县市将达200~300个,并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表5)。

商业银行应对新型城镇化的建议

针对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商业行要努力成为全面服务城镇化建设的“领先银行”。

深化发展战略,培育商业银行全面服务城镇化的独特价值

要突出各行发展战略,狠抓落实,培育全面服务城镇化的独特价值。

加快消费金融发展。在规模上,农民工市民化后的中等消费和高等消费群不断增多,将带来新市民的消费崛起。要抓住对汽车、旅游及教育等消费需求不断增加的机遇,积极拓展开发多样化的消费金融产品。在区域上,要在“两纵三横”重点区域重点发展,布局二三线城市的业务发展。在销售渠道上,积极探索各类渠道的交叉销售经验,特别是在物理网点、网络银行、电话银行等渠道实现商业银行产品的交叉销售,提高渠道的使用效率,打造一站式服务。

加快进军服务业。不少商业银行提出了进军服务业的口号,抓住了城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先机,但现代服务业核心子行业贷款仅占全行对公贷款余额的5%(6月末),这与服务业未来发展地位极不相符,也难以达到商业银行全面进军服务业的构想。下阶段要在行业上重点抓医疗卫生、现代物流、现代旅游业等重点服务业的营销与突破;在区域上加大东部地区的资源配置力度,抓住东部服务业升级的机遇。

加快网点布局。在网点布局上,加快在“两纵三横”中西部中心经济城市的网点建设步伐,弥补区域空白点;同时加强在环渤海经济圈网点数量,提升总部优势效应。在网点效益上,推动网点业态多样化建设和网点转型,提高网点产能。在网点业态方面,结合自身客户群、业务发展需要等特有因素,对机构网点类型进行一个整体、全面的规划,尽快建立一个包括旗舰店、综合性网点、专业产品网点、社区理财中心、大众便捷网点在内的差异化网点业态体系。

加快网络银行发展。抓住智慧城市建设机遇,紧跟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技术发展,积极推进移动银行产品研发,重点突破电子商务、网络贷款、移动支付等领域,加大移动支付应用创新,逐步形成移动支付产品线。通过运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和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科技,达到网上银行、移动支付、金融IC卡、二维码应用等新兴领域的超常规发展,实现网上商业银行的战略目标。

加强配套政策的支持

培育城镇化需求人才。加快获取城镇化发展的专业人才,为商业银行打造城镇化领先银行提供智力支持。加强城镇化中行业分析、产业布局、网络金融等相关人员的培训和引进工作,造就过硬人才队伍。

加强风险内控能力建设。严守风险底线,切实加强城镇化业务风险管理。前瞻性研究城镇化新业务、新主体的潜在风险,做好新业务、新产品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缓释,严控城镇化业务的衍生风险。严格规范城镇化业务运作,做好贷款资金监管工作。落实贷后管理责任制,及时进行贷后检查,加强对抵质押品变更、保管等方面动态信息的跟踪。

推动业务创新。建立多渠道信息收集机制,及时了解城镇化中客户需求变化及同业产品创新情况。建立统筹协调的产品开发机制,加强公私产品部门间产品创新的联动,提升综合金融方案设计开发能力。推动城镇化中创新产品的推广和落地运用,并对分行机构和员工个人的主动创新予以奖励。

加强与政府部门及监管机构沟通。加强与各级政府及监管机构的走访调研,密切追踪政策最新动向和发展趋势,在产品研发、网点设立等方面争取获得监管机构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铁岭市中心支行,其中马鹏飞系副行长)

猜你喜欢
网点城镇化发展
数字化时代的银行网点转型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达州银行:两机构获评“金融消费示范网点”
快递小哥的一天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浅谈银行物理网点、现代网点和虚拟网点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