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领设计人才及其在设计艺术院校的培养思路

2014-10-22 12:38肖月宁
艺术科技 2014年10期
关键词:培养思路设计艺术

肖月宁

摘 要:社会需求变化对设计人才提出新的要求,本文从灰领人才培养的视角入手,借鉴发达国家灰领人才的有效培养模式,结合我国设计艺术教育实际,探讨设计艺术院校对灰领设计人才的培养思路。

关键词:灰领;设计人才;设计艺术;培养思路

1 灰领设计人才及其需求分析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灰领人才应运而生。“灰领”一词最早起源于美国穿灰色制服的技术人员,在国内普遍认为是指那些具有较高知识层次,较强创新能力,又掌握熟练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灰领职业主要涉及三大行业:IT行业、设计行业和汽车技术行业,其中设计行业主要包括广告设计制作员、室内装饰设计员、服装设计员、陶瓷设计员、展览设计制作员、雕塑设计制作师、影像技师、园艺师等。

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媒体技术广泛应用的大数据时代,我国涌现出许多以“高新技术”和“文化内涵”为特征的新兴产业和创意产业如动漫制作、网络游戏等急需相应的设计人才。另一方面,人们对生活品质、工作环境、技术应用等的要求不断提升,使得设计行业在应用领域上不断扩展和功能上不断细化,社会对设计人才的规格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我国大型招聘网“前程无忧”网站,以“设计师”为关键字搜索,就显示十万多条招聘信息,仅三月份一周就有22764条信息首发。招聘岗位涉及装饰展览,平面广告、室内设计、家具设计、服装设计、动漫设计、景观设计、包装设计、手机游戏设计等十多种门类,显示出社会各个领域对设计人才的需求。但是,在这两万多条的招聘信息中仅有739条面向应届毕业生,仅占所有招聘单位的3.2%,而要求具备一到三年工作经验的则占总数的61.4%。这说明用人单位更注重设计人才的应用实践能力,要求他们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和在实际工作中养成的创新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也就是更需要灰领这种高素质的复合型设计人才。

所以,设计艺术院校应该面向社会需求,以培养高素质灰领设计人才为目标,找准教学定位,以此来带动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2 设计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设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设计艺术教育,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促使设计艺术教育迅速发展。设计艺术专业在专业院校和普通综合大学普遍开设,成为排在计算机专业之后的第二大专业。然而,当前中国的设计艺术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面对社会对设计人才的急剧需求,大量的设计专业毕业生却工作难求。据统计,有近三成的毕业生从事与设计不相干的其他工作。这反映了设计艺术教育还没有跟上产业需求的脚步,没有从新兴产业对设计人才需求的规格进行“量身制作”,出现了对接的错位。

笔者经过多种文献分析和实际院校调研,对目前我国设计艺术教育现状进行总结如下:教学定位方面不明确,教学大纲多年来延续不变;课程体系方面无特色,大多数高校开设的设计艺术课程没有自己的课程特点,设计教育课程体系没有随着市场需求和实际需要展开;教师方面,教师队伍发展滞后,教师本身尤其是青年教师缺乏必要的专业实践经验,局限于纸上谈兵;学生方面,学生文化素质偏低,文化视野狭隘,缺乏创新意识。

针对以上问题,许多学者对当前我国设计艺术教育进行了剖析。例如,潘鲁生在《对当前设计艺术教育的思考》中指出在设计艺术教育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应科学规划学科体系,加强对学科属性和教育对象的研究,并针对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设计艺术院校应认真研究办学层次问题。林华的《21世纪中国设计艺术教育的思考》从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教学管理、教师现状、技术挑战等方面分析了中国设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赵潇的《议我国设计艺术教育的再设计》提出设计艺术教育在学科建设、课程设计、学生培养等诸方面存在问题,设计艺术教育改革创新势在必行。鉴于上述问题的探讨,我们认为设计行业作为三大灰领人才行业之一,应该从灰领人才视角对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教育模式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探索如何将设计教育与产业发展、社会生活相结合,培养既具有理论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艺术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艺术设计师。

3 设计艺术院校灰领设计人才培养思路

灰领人才的培养,在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展的时间较早,取得了较好的成功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例如,德国灰领人才培养面向市场需求,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其“双元制”教学模式不仅注重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还特别强调关键能力的培训。日本在灰领人才培养方面采用“专门士”制度,以职业资格培养为导向,课程设置灵活多样,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重视专门技术或技能的培养。借鉴这些成功经验,我们认为设计艺术院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对灰领设计人才的培养。

(1)教学应用型定位。教学定位是学校发展的首要问题和基础问题,人才培养的规格决定了学校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设计人才培养的层次和类型是设计艺术院校教学定位的决定性因素,灰领设计人才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设计艺术院校在本、专科教学上应以此为目标采取教学应用型定位,这完全符合我国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对教学应用型高校的定义。设计艺术院校教学应用型定位是市场需求和知识经济挑战对设计人才规格需求的结果,教学应用型定位强调设计艺术教育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是为学生进入社会就业或创业做准备的教育。设计艺术教育应更多地关注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适应产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能力,对于设计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应体现在实用性、技能性和高层次性。因此,其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应该凸显其“应用性”特点,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在人才培养的关键性作用,紧跟市场需要和科技发展需求,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设置,在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方面有所突破,形成特色和品牌。

(2)课程体系建设宽基础,重应用。大部分设计艺术院校受原有教学体系和知识背景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上明显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在“设计是艺术”和“设计是技术”中取值,模糊了学生对“设计是一门应用型的综合性学科”的认识,而这正是需要学生建立的现代设计理念的根基。所以,设计艺术教育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应重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与结合,注重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建立更为广泛的综合的基础知识体系。从课程体系结构看,设计艺术教育课程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选修课四个大类。我们强调的课程体系建设宽基础不仅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如三大构成、造型基础等,还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那些跨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涉及艺术设计行为基础的共性构成,是一个相对全面的知识、技能和审美养成系统。其目的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建立较为合理的能力结构,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endprint

学生在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不是去验证那些既成事实的理论知识,而是去创造性地应用这些知识。而基础课程的分离式授课导致核心课程内容被不合理的分割和组合,学生很难从这些松散的无关联的知识中形成综合的运用能力。基础课程教学只有打破原有的教学格局,超越单纯的技巧和经验的传授,将课程在横向上按照其内在联系进行模块化整合,建立课程内容间多方向的联通,即课程向“集成化”发展;在纵向上与关联的专业技能课组合,建立承上启下环环相扣的课程单元,加强造型基础与专业设计的结合,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增强其综合运用能力。

(3)教师队伍建设要走出去,引进来。目前设计艺术院校教师队伍大多处在“青黄不接”的时期,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和青年学科带头人断档问题突出。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力度,采取各种措施快速高效地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除了校内的老教师的“传、帮、带”,还应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将学历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鼓励教师走出去:到其他院校尤其是国际一流设计大学进修访学,提升自身的设计素养和教育理念;到基层调研,了解产品市场需求动态;到生产企业实践,熟悉产品的设计、生产环节和现代化操作工艺。教师只有全面发展,才能站在设计的前沿,拥有宽广的视角,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设计艺术的探索与实践。另一方面,在选派教师走出去的同时,还应该引进各种教师资源,丰富教师队伍。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作为客串教授或讲座教授来校交流讲学,提升教学品质;引进设计研究院、画院、博物馆等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做兼职教师,加强学校教学和社会实际需求的联系,提高教学的社会实践性;引进企业技术人员做教学实验指导教师,提升教学实践操作的现代化工艺水平。

(4)学生文化底蕴要夯实。现代设计是知识的设计,是各种文化的综合体。设计的灵感和表现方式源自设计者知识文化和社会阅历的积累。面对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现实,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对本土文化、民族文化的梳理与研究,将会给学生的设计之路增加更多的启迪和精神涵养。传统文化是民族优秀智慧的结晶和体现,是民族精神的内在要素和具体形式。只有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深入了解设计艺术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所表现的不同造物形式和美学取向,从建筑、服饰、家具、装饰纹样等方面理解设计的审美理念和所蕴含的文化韵味,领悟设计艺术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才能够厚积薄发,寻求现代设计艺术形式的多元化表达。

(5)工作室教学模式要拓宽延伸。工作室教学模式作为一种自由开放的教学模式,将课程、教室、生产实践融为一体,以实际项目或模拟项目展开教学来完成学生综合专业技术的训练。目前,许多独立的设计艺术院校和部分综合院校设计艺术专业已经开设多个专业的工作室教学。例如,平面设计工作室、服装工作室、动画工作室、产品研发与设计工作室等等,但工作室教学大部分停留在辅助各专业课堂教学之外的实践教学层次上,没有真正建立一体化的工作室教学模式,所以要达到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真正效果,现有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应拓宽延伸。首先,建立围绕项目教学开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分解完成项目建设所需的知识结构体系,融入各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减少冗余课程。其次,调整师资结构,根据教师研究方向和领域进行整合,配备专业基础、专业设计、专业实践各环节指导教师,由学科带头人或知名教授负责管理和规划工作室运行。再次,加强与企业市场的联系与合作,切实引入社会实际需求的设计项目,使学生参与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动态,组织材料加工制作,理解产品设计的各个环节,从而塑造胜任工作岗位的职业素养。最后,开展多种形式的工作室运行方式,既有辅助教学的课外运行方式又有直接参与课程教学的运行方式;既可以在校内工作室承接项目,也可以到企业研发部参与设计;既可以与企业“一对一”设计,也可以自主研发产品等等。

(6)校企联合办学模式要切实到位。蔡元培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走向社会而学习,校企办学模式就是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岗位而采取一个行之有效的办学机制。校企联合办学首先应该建立有双方人员共同参与的合作委员会,就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和就业要求等展开研讨,使专业建设和人才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其次,开展各个层面的培训和实习机制,除了面向毕业生的结业实习,还应该建立多个年级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两条腿走路的实训机制。再次,引入企业工作室进驻校园,开展设计需求与生产的直接对接。最后,对于校外实习,不能只是流于形式的短时间的参观访问,而是要学生真正走上企业岗位,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和职责投入到生产实践中去,实现“从做中学”和“学以致用”的完美衔接。

设计艺术院校应面向社会发展需求,把握时代潮流,提高人才培养规格,适时调整教育教学体系,使其“教育产品”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灰领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研,肖尊东.“灰领”的崛起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启示[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

[2] 喻立.灰领人才的内涵及其在高职院校的培养思路[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

[3] 张莉娜,于德弘.德国“灰领”人才培养模式[J].职教论坛,2005(02).

[4] 秦洁.教学应用型大学的动漫教育发展模式探索[J].电影文学,2010(16).

[5] 宋晓凰.设计教育与创意产业人才培养[J].东北师范大学,2009.

[6] 唐长安,万小平.国外艺术设计创新型教育模式借鉴研究[J].艺术教育,2013(02).endprint

猜你喜欢
培养思路设计艺术
中职学校模具类学生培养思路之探讨
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思路
职业学院学生职业英语能力的培养思路
空间设计在度假酒店设计中的运用
从观察到表现
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信息时代的文化传播者
高中英语教学与多元化交际能力培养思路探析
设计艺术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关系分析
浅谈艺术设计与设计艺术之间的辩证关系
“5+3”培养模式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思路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