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昕
2014年9月19日,中国音乐学院建院50周年音乐学论坛在北京京民大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学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上午8时30分,大会开幕式在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赵晓楠主任主持下召开,院长赵塔里木教授为论坛致辞。开幕式结束,到会专家合影后,分为民族音乐学、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和音乐数字化典藏四个分论坛进入会议。
民族音乐学高端论坛的专家发言主要有: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杨玉成教授的《高校民族音乐传承的经验与难题——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民族音乐教育传承的四个案例》;武汉音乐学院蔡际洲教授的《创建具有“自我”文化特点的民族音乐学学科理论》;中国音乐学院钱茸教授的《“三足鼎立”互为支持——地域性音乐解析多元手段谈》;上海音乐学院洛秦教授的《论音乐的历史田野工作及其历史音乐民族志书写》;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臧艺兵教授的《乐对礼的遥望:论中国人的自由与秩序梦想》;中国音乐学院杜亚雄教授的《关于建立中国音乐理论教学体系的若干建议》;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张振涛研究员的《米脂乐班三重奏》;中央音乐学院张伯瑜教授的《论音乐在传播过程中作为媒介和信息的双重性质》;中央音乐学院杨民康教授的《我们为何要在传统音乐教研中采用民族音乐学方法》;天津音乐学院方建军教授的《理论与实践在民族音乐学教学中的失衡与平衡》;四川音乐学院杨晓副教授的《古琴普及读物与通用教材中常见琴曲的统计与浅析》;沈阳音乐学院冯志莲教授的《对满汉融合背景下的岫岩太平鼓“烧香”仪式音乐的调查与研究》。此外,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乔建中研究员、薛艺兵研究员和项阳研究员也分别进行了发言。
中国音乐史高端论坛的专家发言主要有:温州大学音乐学院陈其射教授的《对中国古代乐律学史分期的研究》;中国音乐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王子初研究员的《音乐考古学的器物类型学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李玫研究员的《历史文献中的宫调理论与现代乐理的整合》;中央音乐学院蒲方教授的《让中国音乐史学“回归”中国——对中国音乐史学科未来发展的思考》;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李岩研究员的《突破瓶颈——以曾志忞史料的挖掘为例》;中国戏曲学院李晓天副教授的《宏观建构与视域拓展——关于中国音乐史学研究问题的思考》;武汉音乐学院郑荣达教授的《中国音乐史学科建设与教学模式的反思》;华侨大学郑锦扬教授的《回望乐学——对中国古代乐学与现代乐学的思考》;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孟维平教授的《“唯有源头活水来”——浅谈对中国音乐史学科未来发展面临问题的思考》;西安音乐学院罗艺峰教授的《回到古人的世界去理解古人:我的音乐史观》;西南大学李方元教授的《音乐作为文化:中国音乐史学面临挑战》;上海音乐学院赵维平教授的《多视角、深层次地关注中国音乐史研究中的史料问题——以汉唐音乐为例》等。
西方音乐史高端论坛的专家发言主要有:上海音乐学院杨燕迪教授的《当前我国西方音乐研究与教学及音乐生活现状之关系再思考》;中央音乐学院余志刚教授的《二十一世纪中央音乐学院的西方音乐史研究展望》;天津音乐学院周晓静教授的《分析的深度》;中央音乐学院姚亚平教授的《中国西方音乐研究中的几个话题》;上海音乐学院孙国忠教授的《历史音乐学在中国——问题与反思》;武汉音乐学院汪申申教授的《打破学科藩篱,整合学术资源——关于成立中国音乐学学会的建议》;大连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王晡教授的《新世纪中国的西方音乐学科展望》;福建师范大学叶松荣教授的《捕捉“永恒的美”:中国歌剧音乐创作的力量与生命力》;中国音乐学院李秀军教授的《二十一世纪中国西方音乐史学科发展思考中的几个问题》;星海音乐学院邓希路教授的《呼唤大文化视野的西方音乐史写作》;浙江音乐学院(筹)杨九华教授的《21世纪瓦格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研究》;上海音乐学院伍维曦副教授的《传统、西学与当下——试论我国西方音乐史研究的挑战与契机》;中央音乐学院刘经树教授的《从转述迈向研究、创新》。
音乐数字化典藏高端论坛的专家发言主要有:中国音乐学院桑海波副教授的《音乐数字化典藏与体系音乐学学科建设》;吉林艺术学院陈吉风教授的《音乐数字化典藏与传统音乐保护》;武汉音乐学院周耘教授的《日本音乐数字化典藏学科建设》;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何晓兵教授的《音乐数字化典藏与传播》;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张欢教授《音乐数字化典藏与高师人才培养》;东北师范大学尹正文教授的《高等教育背景下的音乐数字化典藏》;中央音乐学院和云峰教授的《我眼中的APP时代及其音乐数字化典藏》;上海音乐学院王建民教授的《音乐、数字、文化》;国立台湾大学音乐学院宋文胜教授的《音频技术与音乐数字化典藏》;台湾师范大学黄均人教授的《全球音乐数位化典藏发展状况》等。
由于笔者分身乏术,无法纵观四个会场的进展实况,于是只得选择其中之一,全程听取了西方音乐史高端论坛的专家发言。会后,还特意邀请到西方音乐学会副会长王晡老师针对此次论坛为我们进行详细解读。
音乐时空:本次高端论坛的主题是什么?
王晡老师:主题是音乐学学科发展展望,各分论坛都立意于本学科的发展。其实展望未来对于各学科发展来说都是个永恒的、核心的论题,这次论坛直接紧扣这个论题,给各学科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音乐时空:各位专家的发言是否都围绕这一议题?
王晡老师:就西方音乐学科来说,每个发言者都就自己心目中的核心论题作了发言,可以见到各人所想都有差异,但基本上都包含在在这个大议题中。
音乐时空:学会选择这一议题的目的何在?
王晡老师:议题是主办方和学会一起商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借“高峰”来“明志”,集中核心力量,汇集智慧讨论核心问题——将来。
音乐时空:您本人的发言题目是《新世纪的中国西方音乐学科展望》,是否可以具体为我们介绍一下这几点展望?
王晡老师:我首先作了学科回顾:1920-1940年代学科起步,1950-1970年代曲折发展,和1980-1990年代走上正轨,三个阶段其代表性的成果分别为王光祁、张洪岛和于润洋著或主编的《西方音乐史》论著,从中可以明确看到学科的发展脉络和进步。除了论著,理念的前进、组织的建立和连续不断的学术讨论,体现了这个学科最近的发展亮点。面对当前,我们应该更好地发挥学会作用,在史学方法上作出开拓,进入有价值的西方音乐史写作实践的前沿。我花较多时间,用一个具体的论题——肖邦的《革命》、“革命”和革命——来说明实证主义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研究西方音乐有第一要义地位的基础方法;我们还要重视西方音乐史在当下的现实性——把握新人文主义的趋势,肯定人的创造欲望是音乐史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我们在音乐史写作中不仅要不断地证实经典,不断地重新阐释经典,还要不断地开掘经典:发现被忽视的经典、匡正被误读的经典和肯定新发生的经典,这样才能在中国人写作西方音乐史中实现必要性、体现独创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