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2014-10-22 16:09翟建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4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摘要: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本文提出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根本问题进行分析解剖,从如何紧密校企合作关系,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模式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经过四年的实践,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产生了积极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关键词: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4-0041-03

一、研究背景

根据2009年麦可思的全国调查数据显示:2008届毕业生至年底尚未就业的前十个本科专业有10.75万人,受访企业有65%反映应届大学生实际知识应用率不到一半,只有1%的毕业生选择了自主创业,大学生自主创业显现了极其尴尬的局面[1]。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有方方面面,有国家经济组成结构不合理,也有行业产业、公司企业层次低等因素。然而,高等教育与社会就业市场脱节,与企业需求脱节,同样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就要求校企双方互相渗透、紧密合作,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体系与学训产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青岛滨海学院联合青岛雷沃挖掘机有限公司开展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方面分析原因,确定了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根本问题。责权利不清,合作松散化。现有的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校企合作浅层化,只限于纸上的协议,没有在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上真正合作,校企双方没有得到互惠共赢,迷失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培养方案与目标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脱节,学生既不能培养成为研究型人才,又不能成为公司企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校企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理论教学内容知识和实践教学体系无特色。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与完整性,疏于重视产业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新特点,忽视对先进技术应用与工程实践经验学习的需要;实践教学体系缺乏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背景的知识综合应用与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素质教育单调仅限于表面进行,没融入品格养成和职业素养培养。教学模式单一化,学训产相互独立。教学模式以灌输为主,轻视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忽视工程环境中实际问题为案例的情境教学;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训,课堂与车间等相对独立,无法实现“理实结合、学训交替”,工学结合,“学训产”一体化。由此可见,在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类同化,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学训产分离。这无疑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三、研究内容和解决方法

自2009年青岛滨海学院进入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内涵发展的转型期。为适应青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学校与青岛雷沃挖掘机有限公司紧密合作,本着互惠共赢的目的,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联合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以校企合作为导向,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校企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实施了以大学生品格养成和职业素养教育为基础,加强实践实训,工学结合,突出技术能力培养,搭建校企人才桥梁为宗旨的应用型人才CPPT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CPPT培养模式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核心内容:C代表Character,指品格养成,贯穿全过程的教育;P代表Practice,指加强实践,课内外实践训练的融合;P代表Production,指面向生产,工学结合的教学做;T代表Technology,指突出技术能力培养,搭建校企人才桥梁。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如下。

1.校企双方合作形成长效机制,构建新型的应用型人才CPPT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机制下,准确把握校企双方利益共同点,校企双方介入,在专业设置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核心课程开发与成果转化,职工培训与实习实训,师资共享与合作服务等方面开展深层次的合作;校企双方共同组建产教联合体,联合申报工程实践基地,共建一体化生产车间或实验室;设立企业奖助学金、创新实践奖学金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原则,建立应用型人才CPPT培养模式。教学做合一,使毕业生的能力及素质大幅提高,实现与社会需求、企业需求零距离衔接,最终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既定目标。

2.校企全面对接,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构建特色实践教学体系。成立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注重人才培养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确定专业方向,设置课程内容,推行具有区域特色的梯度性和可选性更强的教学内容;教学上突出应用性知识,通过实践项目的实景训练和企业典型工程案例的分析研究,提高应对千变万化的实际工程故障和难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课程建设上,增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按照省级精品课程标准,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开发编写并出版基于工作过程及岗位任务为内容的教材,形成合理、实用的知识结构;在实践教学上,注重综合应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构建以生产性实训为主,“实验—实训—实习”互补,“产学研”相结合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

3.推行“能力导向”教学模式,实现“五个转变”。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专业教学标准,以能力培养作为教学导向,增加来自企业的工程案例和工程项目教学,采用“反向教学法”,即从工程实际任务开始,探求问题(或故障)发生的原因、原理,建立课堂、车间、实训一体化教室,“学做产”融为一体。同时,充分利用BB网络教学平台,建成校内共享型“网络化教室”,实施网络化教学。实现了五个转变:从传授到指导;从记录到参与;从讲授到现场研讨;从答卷到动手实践考核;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变。

4.共建实践教育基地,实现“五个结合”。校企合作共建一体化实训基地,渗透了企业文化、职业素养、生产流程、管理模式,实现实践教学和工程实际的紧密结合。校内建立“青岛希青科技有限公司(机械加工实践教学中心)”,校外建立“青岛滨海学院·福田雷沃重工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等。课堂延伸到企业、车间、工程现场,教师变“教练”,在校内外一体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中,将概括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直观形象实际应用相结合。实现“五个结合”,即实践教学与科技竞赛相结合,实践教学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实践教学与企业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实践教学与就业相结合,实现基础、专业、应用、创新逐步提高的综合实践教学。endprint

四、研究成果的创新点

成果体现了校企合作机制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创新。

1.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和内涵。把握学校与企业双方的共同核心利益,由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拓展到合作进行产品设计开发,学生参与企业的新品开发,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创新校企合作的机制和内涵,破解校企合作“冷热两重天”的难题,推动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入,实现校企互惠双赢。一方面,学生结合企业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实践,培养了学生的产品开发能力和设计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在新技术上“短平快”地与学校接轨,促进了企业对新设计理念的吸收,充实了企业设计力量。

2.创新应用型人才CPPT培养模式,实现“五个合一”。根据校企联合培养、共同确定的应用型人才的定位,结合青岛区域产业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需要,构建“校、企、生”三赢,“素质、知识、技能”三头并进的应用型人才CPPT培养模式,实现了以校企合作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五个合一”,即“学校与工厂合一”、“课堂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工程师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

3.构建特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实现“五个转变”。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原则,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优化,构建以生产性实训为主,“实验实训实习”互补,“产学研”相结合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制定专业教学标准,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推行“能力导向”教学模式,实现五个转变:从传授到指导;从记录到参与;从讲授到现场研讨;从答卷到实践考核;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变。

4.创新一体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实现“五个结合”。抓住专业建设与青岛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关键点,率先校内建立校企一体化“机械加工实践教学中心(青岛希青科技有限公司)”,校外建立多个特色“实践教育基地”,实现“五个结合”。即实践教学与科技竞赛相结合,实践教学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实践教学与企业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实践教学与就业相结合。

五、成果应用及效果

1.项目示范效应不断显现。为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通过共享型“BB网络化教室”、媒体报道、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推广和宣传,产生了积极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引发了全校教育教学一系列连锁改革。直接受益学生3000多名,辐射受益学生6000多名。毕业生就业率连续4年保持在98%以上。进行5工种的1310人的技能培训鉴定,签订了6个订单班,举办了8期360人的企业培训班。

2.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了学生参加各种专业实践技能竞赛和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2009年以来,在全国、省、市、校各级专业技能、科技创新大赛中成绩优异,多次获一、二、三等奖。其中获国家、省市级以上奖励86项,获院级奖励126项,省级优秀毕业论文12篇,获国家、省市级以上团体奖8项;培养省优秀毕业生246名,优秀学生20名,优秀学生干部10名,先进班集体4个。

3.建立了校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建立了校企产学研相互沟通、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并建立了常态化的校外实训基地。面向青岛市重点产业需求,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探求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工程型专业实训室建设等。

4.教师变“教练”,促进了双师素质队伍建设。为强化专业的发展基础,2013年与青岛希青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的校企一体化实体,教师变“教练”培养出一批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2013年青岛滨海学院正式实施了“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办法”。自2009年以来,4名教师获省市级优秀教师称号,10名教师获校级优秀教师称号,21名教师获得工程师资格。

5.产生了一批理论与实践物化成果。经过探索实践,成果应用效应不断显现。自2009年以来,建成省特色专业2个,市级重点专业1个;获省级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先进单位1项,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项,市重点培育学科立项建设项目1项;建设省、校精品课9项;出版教材13部;建立和完善了5个校企一体化实训基地;教研项目10项,论文29篇;修订了12个专业培养方案及相应课程大纲;率先进行了27门课程改革。

项目成果还受到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教育厅、市教委等部门的高度评价。

本项目获2014年山东省教学成果奖。

参考文献:

[1]王伯庆.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与专业结构性失业状况调研报告[A].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

[2]张宇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思考与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26).

[3]钱国英,王刚,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5,(9):54-56.

[4]朱士中.美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本科教育的启示[J].江苏高教,2010,(05).

[5]薛立军,尹庆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翟建(1963-),男,山东淄博人,副教授,现任青岛滨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助理,青岛希青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校企合作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有多项科研和教育成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