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风琴与云南本土音乐的碰撞

2014-10-22 22:27董捷
艺术评鉴 2014年17期
关键词:手风琴音乐

董捷

摘要:手风琴这一舶来品,自19世纪末传入中国也有百余年的历史了。在众多中国手风琴作曲家和演奏家们半个多世纪的共同努力下,手风琴艺术在这片具有广袤空间的民族大地上普及繁荣。云南,中国西南边陲上拥有多民族的省份,有彝、白、哈尼、傣、壮、苗、回、纳西、景颇、瑶、布朗、独龙、拉祜等25个少数民族。在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民间各式各样的音乐活动几乎渗透了他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也造就了多样化的民族音乐。

关键词:手风琴 云南民族 音乐

云南被称为“民族音乐艺术宝库”,素有“民歌的海洋”、“歌舞之乡”的美誉。云南民歌种类众多,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歌唱题材的多样性。总的来说云南民歌可以分为叙事歌、山歌、舞蹈歌、小调、情歌等几类,而现在人们听到的云南民歌主要是以山歌、小调居多。它的旋律婉转悠扬,透露着一种朴实无华、原始真切的美。因此,云南民歌不仅是云南民族音乐的核心和基础,同时也为音乐创作者们提供了无限大的音乐源泉。

一、历史原因

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知青的到来,不仅带来了新的知识和思想观念,同时也大大丰富了边疆的艺术文化活动。当时的音乐创作者们结合云南当地的民族音乐资源,并在特殊的历史、政治背景下创作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如《阿瓦人民唱新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等歌曲。这些歌曲的问世,马上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包括在各部队的文艺演出团体,以及群众性的歌咏活动中,而手风琴也就毫无疑问的成为了为这些歌曲的伴奏乐器。也正是因为在为这些歌曲的伴奏过程中,让手风琴这件西洋乐器慢慢地与云南各民族民间的传统音乐相互融合到了一起,也为手风琴的音乐创作开辟了另一片无限广阔的空间。

杨铁刚老师、姚志明老师就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来到云南。他们的到来不仅为云南的手风琴演奏者们带来了更新、更全面的演奏技术,从此也与云南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在云南生活的十余年间,各少数民族生活中的点滴都融入到了他们自己的生活。当地的人文背景、历史文化、风俗人情以及民族音乐观念都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于他们的内心。于是,通过他们长期在民族地区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再加之有着对手风琴演奏的精湛技艺,从而将手风琴与云南民歌融合到一起进行创作改编。从此,云南手风琴艺术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繁荣的发展。

二、创作现状

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是我国手风琴艺术创作发展的高峰。在这段时期中,老一辈的手风琴艺术家们创作了许多经典、且广为流传的优秀手风琴曲。当中有的是根据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创作的,有的是在那些群众喜闻乐见且脍炙人口的民歌基础之上改编创作而成的,还有的是改编和移植一些优秀的器乐曲等。这其中最具云南民族特色的手风琴音乐作品当属杨铁刚老师的《云南民歌系列》之《傣家欢庆泼水节》、《欢乐的葫芦笙》、《景颇欢歌》以及曾键老师的《吹起芦笙跳起舞》等曲目了。

杨铁刚老师(现为中央民族歌舞团手风琴演员)在80年代创作的《云南民歌系列》中的《傣家欢庆泼水节》算得上是手风琴曲中家喻户晓、广为流传的一首经典佳作。此曲用古朴的民族音乐语言,严谨的曲式结构形式,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优美的旋律与和声,歌颂了傣家人幸福美好的生活,展示了宏大热烈的泼水节场面。每每拉到这首曲子的时候,总会让人闻到到那流连忘返的椰树芭蕉林的亚热带气息,眼前浮现出一幅幅美丽动人的傣族少女和傣族小伙的象脚鼓,以及傣家村落夜晚的篝火……

除此之外,他的《欢乐的葫芦笙》、《景颇欢歌》以及曾键老师(广州军区战士歌舞团)的《吹起芦笙跳起舞》等曲目的音乐创作都分别从不同民族的各个角度上生动的展现了边疆少数民族载歌载舞喜庆场面,在其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也体现了各少数民族乐观向上的生活情貌。这些作品的问世,一方面不仅向国人们展现了云南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及其音乐文化,另一方面也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云南、乃至中国手风琴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时间进入到90年代,这一时期的手风琴创作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以往的民歌旋律加和声、音乐主题加变奏的传统创作思维模式了,作曲家和演奏家们开始探索一条具有民族化的中国手风琴的创作之路。例如李遇秋老师创作的《惠山泥人组曲》、《广陵传奇》,以及王树生老师创作的《诺恩吉亚幻想曲》等曲目的创作体裁完全脱离了最初的手风琴创作的传统模式,走向了多元化的创作体裁模式。在这个时期中,云南民族风格的手风琴音乐创作一直处于“静默期”,作品小的只是昙花一现,并没有像之前《傣家欢庆泼水节》那样具有较广泛的影响力,但是本土的手风琴演奏家、作曲家和学者们依然尽力为云南手风琴的未来继续不断的努力着。

三、探索性创作

21世纪全球进入到一个多元化的时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改观和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尤其是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丰富。手风琴作为音乐领域的一个分支,如何在顺应多元化、全球化、个性化时代的同时仍然发挥其自身民族化创作优势、让它更具有生命力、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已成为当代手风琴界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作为云南风格题材的手风琴音乐创作,在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到本世纪初的十年左右的时间中一致陷入了尴尬的困境。尽管之前《傣家欢庆泼水节》等曲目的问世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云南手风琴音乐创作工作的繁荣发展,但在各种乐器互相争奇斗艳的今天,人们的审美需求却是在日益丰富和不断的提高,以往那些传统创作手法的手风琴曲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欣赏需求了,这同时也给云南手风琴各界人士提出了新的课题。

从2000年至2005年间,云南手风琴学者们纷纷开始在各类期刊杂志上相继发表一些和中国手风琴民族化道路发展相关的论文。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云南艺术学院申波教授的《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发展轨迹》、《对现代手风琴音乐表演的文化思考》、《从审美发生认识看中国手风琴音乐发展的现实朝向》等。从申教授的这些论文中不难看出,中国手风琴的发展只有朝着民族多元化发展才能走出当前尴尬的困境,从而走向世界。

在这期间,也不乏有很多云南手风琴爱好者们凭着自己对手风琴音乐的热爱和对音乐作曲理论知识的一点点了解,创作了一曲曲优美的手风琴音乐。在这些手风琴音乐中,无论是在云南花灯、民间小调上改编,或是重新创作,每一首都可以感受到创作者的内心对手风琴音乐的热爱之情,但这些作品最终停留在了较窄范围的受众体之上,而未能形成较强的发展态势。

直到2009年,伴随着根据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创作的《随想曲》的发表,才又把一直沉睡的云南手风琴音乐创作重新唤醒。之后,以云南民歌以及少数民族音乐为素材的一系列手风琴曲目的发表,如根据陈勇艺术歌曲《蝴蝶泉的舞会》,采用白族音乐曲调所改编的《蝶舞》,还有采用大理剑川白族民间音乐曲调所创作的《组曲》(“山歌”、“夜曲”、“节日”),以及根据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云南民歌《放马山歌》所创作改编的《对歌》和采用室内乐的创作体裁,用琵琶、笙、手风琴三件乐器合作完成的《瑶族舞曲》等。每一首都采用了少数民族音乐元素进行创作,也都充分的展现了手风琴这件舶来品在与民族性作品表现时的相互融合以及发挥了其表现优势和特点。2012年,由昆明学院邬明老师编著,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云南风——手风琴曲集》一书问世了。此本曲集收录了十首邬明老师近几年来根据云南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及其民歌改编创作而成,曲目的演奏形式丰富多样,有独奏、重奏以及室内乐等。这些创作都是在云南各类型民歌的基础上,根据手风琴的琴体特点、技巧运用、表演优势等方面全新创作而成。在这些作品中,既保留了云南民歌旋律本身的淳朴、清新,同时通过手风琴的全新演绎,也给欣赏者们带来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弘扬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民族审美意识。

四、结语

我们都深知一个道理:音乐要发展,创作须先行。在云南手风琴音乐创作工作初见成效的今天,同样也为它的未来所担忧。手风琴作曲家李遇秋老师曾经说过:“手风琴虽是舶来品,但结合本民族的器乐作品,手风琴才拥有更大的空间。”因此,只有将手风琴音乐创作依托于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土壤之中,才能创作出更多赢得大众欣赏和喜爱的民族多元化的手风琴音乐,这是云南,也是中国手风琴艺术的发展方向。

基金项目:

本文为曲靖师范学院校级青年课题“云南本土音乐元素在手风琴音乐创作中的应用与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QN009;也是曲靖师范学院校级课题“云南当代音乐文化研究创新团队”阶段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手风琴音乐
徐昌俊手风琴独奏《两首前奏曲》和声研究
张之远问鼎第70届手风琴世界锦标赛
奇妙的“自然音乐”
音乐从哪里来?
手风琴音乐在室内乐实践中的研究
中国手风琴发展的现状分析
音乐
键盘乐器的起源与发展(之十五)手风琴(下)
键盘乐器的起源与发展(之十四)手风琴(中)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