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朝华
摘 要: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需要解决一些困惑、一些问题,这时学生就会产生一定的怀疑和探究的心理态势,正是因为这种心理变化,所以又会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拓展思维,进一步深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由于小学生的学识和经历有限,因此如何开展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培养,将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c)-0144-01
现在课程改革后,数学的试卷题目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对新出现的题型有困惑,因为新的题目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特征,所以学生在对问题的理解上会出现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了很多问题,学生都是被动参与活动,探究缺乏真实融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被忽略,活动主体的体验性也未能充分发挥,此外,还出现课堂的活动未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缺乏强烈的问题意识。在很多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可以发现教师是课堂提问的主体,他们更倾向于教会学生回答问题,却从未思考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提问。针对这些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是本文研究的重要目標。
1 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巴尔扎克曾经指出问题能够开启任何科学的大门。因此,有人形象地描述问题为数学的心脏。但是学校的课堂教学,却出现这样的单一景象。即学生只会学习如何回答教师的问题,缺乏自我发现问题的意识。
小学生处于求知欲旺盛时期,他们对新鲜的事物具有积极探究热忱,这是他们能够积极主动观察事物的源动力和内驱力。但是,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并非凭空产生的,而是需要激发的策略和手段。因此提出问题情境,是激发兴趣的重要途径。问题的合理创设是能够激发学生在提供的新知背景下进行积极思考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引导学生进行刨根问底,进行探究学习的有效方法。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所以如果能够合理创设问题,必然能够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如果学生能够产生一些相关的有价值的问题,那么就可以让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得到更广泛的激发。这也意味着,课堂教学迈向成功的道路。因为,一旦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也就意味着他们的思维发散的起点。但是如果问题缺乏实质性,那么就意味着思维是肤浅且被动的。因此,只有当学生发现问题与自己认知存在差异,才能够去主动询问原因,进而启动思维,也就是这种思维的激发,才能够让学生不断产生质疑与疑惑,进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所以,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保证学生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并且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教师而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注意重视学生已经建构的认知结构,并且能够把握学生思维活动中的典型特征和难点。设立合理的问题情境,选择合理的解决途径,让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渐进的培养,从有疑问到没有疑问,然后再产生新的疑问,进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主观能动性。
2 教师是提高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因素
小学生刚刚接触数学学习,作为教师要创造一种宽松、积极、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避免学生产生紧张的心理。因此,教师在提高学生问题意识中,应该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2.1 创设“语言环境”,为学生敢问提供信心
教师要能够为学生提供一种具有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良好语言环境。例如:小学生处于好胜心较强的时期,所以期待别人的夸奖。尤其是教师的奖励和鼓舞,对于小学生而言是巨大的学习动力。因此,教师应该使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为学生增强信心发挥重要的作用。
2.2 创建“学习小组”提供提问的机会
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常见表现。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和个人特质,并且基于学生个人意见,进行小组分配。这样的话,能够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并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小组中选出组长,针对每个小组的问题提出进行打分,最后进行表扬,这样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去探索,去求知,并且感受到质疑的力量和魅力。
3 培养学生 “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
因为学生会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所以会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这种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和不断培养的一种能力,教师要重视学生这种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意识,并且将问题的提问空间和力度进行拓展。
3.1 创设情境,激发生疑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模式是以师生问答为主,将教师与学生局限到一个狭隘的框架之中。学生是被动的,课堂的主体性也无法体现。长期下来,学生不但不能提高思考的能力,并且还会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进而不具备问题意识。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意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让他们具有质疑问题的勇气,进而积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向。此外,教师的赏识性教育将会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求知环境。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是经过观察、思考而最后表现出的疑问,这样能够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
3.2 注重实践,培养发现问题能力
课堂教学,首要问题是拓展学生的数学知识,但是还要让学生,尤其是刚刚进入数学学习阶段的小学生,能够掌握数学的思想和理念,增强数学的学习意识。所以在课堂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增加实践活动,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了解数学的真谛。以《利息和利率》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将银行的利率表等相关的信息组成图片集,还可以让学生模拟银行的存钱和取钱,并且记录相关的利率。从而学生会产生疑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与生活实践紧密相连,就能够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也能够提高问题意识。
3.3 创设贴近生活情境,提高解决能力
小学数学教材上的练习题或试卷上的测试题,都是列满了条件,提出了明确地问题,这样的问题只需要学生回答即可,还会附有标准的答案。但是,在实际生活中,问题并非如此。很多条件和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发现。所以,教师需要将课本上的练习题与生活情境紧密联系,可以将题目中的条件进行修改,符合生活的实际情况。例如:把“小明带100元买22本笔记本,每本4元,还余多少钱?”这类的题目调整为“小明到文具店买学习用品,准备买笔记本22本,每班4元,只带90元钱够买这些东西吗?”内容调整后符合现实意义,所以学生会觉得这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3.4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
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想问欲望的有效途径。教师需要具备搜索问题情境材料的能力,同时还应该具备筛选和分析整合的能力。因为教师要对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够有效处理问题情境材料,进而构建合理的问题情境。所谓合理性,体现在能够激发学生提出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并且能够鼓励学生参与提问。呈现问题情境的方式会有很多种,例如可以以实验的形式进行体现,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数学问题。
4 结语
总之,解决教学问题的途径有很多种,作为教师需要与实际紧密结合,将一些方法赋予典型的例子,从而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重视学生的主动权,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树立了育人为本,服务教学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谢春山.问题让小学数学课堂更精彩[C]//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
[2] 陆剑琪.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模式探究[C]//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