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丽君
黄金可能是人类最早利用的金属,因其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延展性而为人类所喜爱,又因其稀少而显珍贵,黄金制品常常为上层社会所有,他们也往往是新工艺的践行者和外来品的借鉴者。白银虽然在自然界中储量较为丰富,但它往往作为黄金的补充和替代品出现,尤其在工艺方面与金器有很多相同之处,所以在器物研究时的质地分类一般都是不将二者专门区分的。
中国早期的金银器有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一个是中原和南方地区,另一个就是西北和北方草原地区。这样的划分可以看出,西北地区的金银器与北方草原地区的关系更加密切,这与西北地区所处的地理环境与生活方式直接有关。
甘肃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中出有相当数量的金银器,其用途主要有以下几类:一、用于装饰身体,这里既有常见的耳环、臂钏等,更有从头到脚都用金银装饰的。例如2008年至2009年发掘的16号墓主人全身上下穿金戴银:“他的头部周围撒有金花,头顶有圆形金饰件,戴金耳环,颈佩半环形金银项饰,右臂有金臂钏,腰部有三条金腰带和三个金带钩,足底有银鞋底一双,鞋底有规则排列的小孔38个。”还有一种将薄金片做成管状后再切成小管珠串成的串饰,也用于装饰腰部。二、用于装饰车辆,其中有包金铜泡、错金银铁车饰、错金铁堵头、错金车构件等。更多也更精美的是大量的车饰件,有长条形、三角形、十字形、方形等各种形状,纹样有卷云纹和以卷云纹为母体的变体几何纹。更多的是用薄金片裁剪成的镂空的各种动物纹样,有飞鸟、鹦鹉、大角羊、大角鹿、龙、虎、狼等。这些金银饰片用来装饰车厢、车衡、车轭,车轮则用三角形饰片交错装饰成圆形,或用不同图案的饰片围绕数周,颇为精美。三、少量用于装饰武器和生活用品。有错金银铁箭菔、银杯、错金银铁镜等。从这些金银器的用途及纹样可以看出,这是一支融合了中原汉地传统文化和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甚至吸收了更远的中亚草原文化因素的民族,是民族、文化间交流与融合的极好见证。
甘肃省博物馆还收藏有一件罗马时期的舶来品。它是一个直径31厘米的大银盘,表面的鎏金几近脱落,银盘表面布满了浮雕花纹和图案,盘底的圈足内有一行錾刻的虚点组成的外国文字。整个盘中的图案按内容分为3个区域,最外圈,也是花纹面积最大的区域,布满了浅浮雕的葡萄和缠绕的藤蔓,仔细看还发现有30多个蜜蜂、蛇、蜗牛等各种昆虫和小动物藏匿于花果间。中间一圈面积最小,在直径不足3厘米的环形区域里,整齐地排列了希腊神话中12个天神的头像,每个头像间又以12个不同的动物隔开。盘中心是一个高浮雕的卷发半裸男子侧身坐于一狮背上,此形象为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他不仅护佑希腊的农业,还是狂欢之神、艺术之神,深受人们的喜爱。对这件器物的制造年代、铭文内容、族属国别等都有很多不同意见,但是这是一件来自西方的、反映了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和经济交流的珍贵文物,是大家的共识。
隋唐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带动手工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被上流社会钟爱的金银器在工艺、技术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丝绸之路的繁荣带来的交流又使金银器在纹样、款式等方面吸收了很多异域元素,形成了这一时期金银器器体大气饱满、器形变化丰富、纹饰繁而有序的特点。
1964年,甘肃泾川县大云寺的塔基地宫里出土了由石函、铜匣、银椁、金棺、玻璃瓶盛装舍利的5件套容器,按大小层层相套。铜匣为铜质鎏金,顶正中嵌一十二瓣银质莲花,花心处嵌一桃形银珠。匣身呈方形,正面有银扣、鎏金铜锁及鎏金铜钥,现今仍能开启,通体錾刻鱼子地缠枝忍冬纹。银椁一端高而宽,一端低而窄,两侧前后各镶两个回环。上有覆瓦式盖,下有长梯形座,座上四周有勾栏一周,纹饰同铜匣。金棺的形制与银椁相同,无环,周身用金片做成莲瓣、莲叶,其上再镶嵌绿松石、小珍珠和白石英,棺的前端、两侧及盖上还镶嵌了5颗较大的珍珠。这3件器物使用了捶揲、鎏金、焊接、錾刻、镶嵌等多种制作工艺,纹样上采用了唐代流行的缠枝忍冬纹。这组用于盛装大德高僧舍利子的器物借用了棺椁的造型,采用多种工艺和装饰手法,精巧华贵中又透出庄重肃穆,充分展示了唐代金银器工艺精湛的制作水平,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这一时期丝绸之路上佛教的兴盛。
西夏政权长达190年,甘肃大部都在其统辖内。尤其是河西走廊的一些地区,如甘州(今甘肃张掖)、凉州(今甘肃武威)等地,水利资源丰富,自古就宜农宜牧,是西夏的粮仓和良马的产地,是西夏赖以立国的重要经济地区之一。这里也是中国出土西夏文物最多的地区之一,其中金银器有20多件,有碗、耳坠、发钗等,基本都是日常的生活器具。錾刻折枝牡丹纹金碗当为甘肃西夏金银器中的佼佼者。这种形制的碗共有两个,尺寸相近,纹样相同,捶揲而成。碗口内沿是一圈缠枝菊花纹,底内中心錾刻两枝左右交错的牡丹团花。另一件錾刻折枝花卉纹金碗与这两件器形相近,但是花卉纹样更加丰富,在口沿外部錾刻缠枝卷草纹一周,碗底内中心纹样分两圈,外圈是缠枝梅花,内以一朵折枝牡丹为中心,周绕莲花、莲蓬、梅花及枝叶。这3件金碗的口径在9厘米左右,高4厘米左右,器型小巧,做工精致,纹样以宋时流行的象征繁荣昌盛、美好幸福的牡丹、梅花、莲花、菊花、莲蓬等花卉为主。宋代金银器上常用的錾刻、焊接、捶揲等工艺在西夏金银器中也都有所反映,表现出西夏金银器对宋金银器的模仿和借鉴。但是以耳饰、头饰为代表的西夏金银器,无论是器物形态,还是工艺特点,与宋代金银器截然不同,充满了鲜明的民族特色。甘肃地区的西夏金银器以耳坠、耳链、金银钗、金银笄等耳饰和发饰为主。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可以看出,西夏贵族女子喜欢广插簪钗,佩戴耳坠,且耳坠大而夸张,多镶嵌宝石,这与西夏金银耳饰的实物形制特点是一致的。这件穿绿松石金耳链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一对两个,分别长11.5、10.5厘米,宽1.5、1.4厘米,重14.5、14.2克。金链以金丝穿绿松石及珍珠组成,一端金丝较粗,呈圆钩状,另一端以金丝盘绕成弹簧状,中间穿心形绿松石,绿松石两侧穿1到3颗珍珠,珠体较小,色白,晶莹圆润。这种大而繁复的造型与装饰带有明显的草原民族风格,与宋发现的金银耳饰完全不同。喜欢镶嵌绿松石是西夏金银器的又一特点。虽然绿松石用于装饰的历史相当悠久,但是党项人仍很喜欢用它来装饰金银器,这在内蒙古出土的一件豪华的金冠上也可以看到。
金银器由于有较好的稳定性,因而不易受环境的影响,往往会保存得比较完整,其携带的信息也就较为丰富,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经济、文化、民族、政治等各个方面都提供了珍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