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的学科意蕴

2014-10-22 18:01裴云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13期
关键词:知识高职教育技术

裴云

摘 要 高职教育数量和质量的迅猛发展导致了学科意识的萌芽。学科的本义在于对知识(技术)的整理与优化,学科建设水平是体现高等教育高等性的基本标志。高职教育学科的建构有着深刻的动因。高职教育学科建构应遵循职业和技术的方向,并解决观念和技术上的难点。学科并非普通高等教育的专利;高职教育学科对普通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启示;高职教育学科建构殊为艰难,且攸关高职教育未来发展。

关键词 学科;高职教育;知识(技术)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3-0020-06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伴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理念与实践的热潮涌动,高职教育升级为“技术本科”①的呼声又见高涨。当关注的重点从“高职教育是否另一类型的高等教育”转向“高职教育应打造出何种样式的高等性”以及“如何打造这样的高等性”时,作为高等教育“高等性”重要表征的“学科”,就成为高职教育发展中难以回避、亟需面对的话题。

从理论角度看,作为“另一类型的高等教育”,高职教育是否已集聚起足够的知识(技术)②,这种知识(技术)有何特质,高职教育通过何种方式对构成高等教育的这些知识(技术)进行收集、整理、归纳、体系化等基础性问题,检验着高职教育的“高等性”质地。这些问题均属学科问题。从现实情况看,当前以普通本科大学为代表的高等教育普遍具有厚重的学科基础,强调学科的基础性功能,视学科为促进专业、课程、教学发展的基石,形成了完善的学科体系;学科竞争构成院校之间的基本生态,贯穿院校发展始终;院校普遍在资源配置上投入重金,积极打造优质、一流学科。相比之下,高职教育基本上不提及学科,办学重点集中于专业建设、课程特色、教学改革、工学结合、产学合作,均与学科无关。实际上,长期以来,在职业教育话语中,无论中职还是高职,“学科”一词均显负面涵义,扮演反面角色。比如,在探讨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弊端时,“照搬普通高等教育模式、学科性太强”成为惯常话语;“剔除学科体系,强调职业取向”,则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并获广泛认同。

高职院校积极寻求升级本科,并非简单、孤立、行政化事件。在升级的表象下,隐含的是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对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③提出的紧迫需求,以及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导致高职教育发展空间被压缩的事实。可以说,高职教育面临选择,又无可选择。在普通高等院校占据人才培养相关产业链的高端、奠定高端人才培养优势地位的背景下,作为后来者、边缘化的高职教育,如何在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突出重围,为现行庞大的规模找到出路,将攸关高职教育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高职教育的学科性问题开始作为一个重要议题引发持续关注。

二、学科的本义

在教育体系的运转中,知识(技术)构成最基本的单元。所谓教育,就是把知识(技术)所蕴含的价值转化为人力资源,并在这种转化中形成新的价值的过程。知识(技术)的这种转化,构成教育的基本内涵。教育中知识(技术)转化的载体主要体现在学科、专业、课程(教学)上。三者构成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在教育领域,如把院校视为一个生产、提供(服务)产品的企业,那么,专业的意义就在于确定该企业应该生产、提供何种产品(因为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提供所有的产品);课程(教学)的意义在于决定如何生产、提供这样的产品(有效生产方式至关重要);学科的意义则在于为生产、提供这种(服务)产品具备了哪些原材料,从而使这种生产活动变得具有可能性(生产中的基础性地位)。

(一)学科的基本功能是对知识(技术)的整理与优化,促进其传播与更新

伴随着知识(技术)的演化进程,学科发展至今已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内容丰富、结构复杂。根据《教育大辞典》的解释,学科就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1]。该释义体现出学科的静态特征。但实际上,学科不仅仅是知识(技术)的聚集,更要通过学术的方式按照某种规则进行整理与优化,促进其传播与更新,实现知识(技术)价值增值。

任何教育均包含知识(技术)。当知识(技术)数量增长到庞大、复杂、精密的程度时,会产生一种自我分化的内在动力,实现分层分类;同一类型的知识(技术)就会聚集在一起,实现归类,逐步走向专门化,并形成体系。在知识(技术)的金字塔上,位居塔底是普通知识(技术),具有简单、基础性特征,变化缓慢;占据塔尖的则是专门化知识(技术);后者往往在越来越狭窄的领域里变得越来越丰富,越精深,并且变化迅猛。此时,对知识(技术)的整理与优化变得至关重要。因为海量的知识(技术)并非都是有用的。只有按照需要经过选择后进行有效整理的知识(技术),才更可信、更系统化、更易于传播、更适合创新,具有更高的价值。对知识(技术)进行整理与优化就是学科的基本功能。

(二)学科水平是体现高等教育“高等性”的基本标志

高等教育本质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门教育,其高等性的基本标准在于学问的高深,也就是学科发展水平。保持学问的高深是高等教育历经千百年发展而形成的普遍经验,至今已内化为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学科的发展是建立在知识(技术)生长的基础上。工业革命时期,知识(技术)发展加速,现代意义上的学科开始成形。现代大学则在19世纪从教学功能中衍生出科研功能,正是对这一时代背景的反映。知识(技术)在漫长的演化中不断交叉、融合,逐渐趋向精细化、专业化,“在越来越细的领域了解得越来越多”。现代社会,伴随着信息技术推动下的科技发展一日千里,高等教育领域的知识(技术)规模不断拓展、复杂性进一步提升、专业化程度不断加强。整个高等教育已形成一个日益庞大、复杂、精密的知识(技术)集聚地。这样一个体系,如何进行有效管理以及系统优化,使之焕发出功能,已成为办学的基本问题。当前无论研究型还是教学型普通本科院校,均高度重视学科的基础性功能。所谓学科建设,正是通过对这个体系进行整理与优化,使之更好地指导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推动高等教育系统良性运转,实现知识(技术)的更新,创造出新价值。可以说,学科已构成高等教育的根基,学术水准成为高等院校实力的基本标准。

三、高职教育的学科建构

学科作为一种学术组织架构,在普通高等教育中已发展成熟。但这种组织能否转移到高职教育,取决于高职教育高等性的发展深度与水平,也就是所蕴含的知识(技术)的数量与质地。在当前,关于高职教育是否是另一类型的高等教育,尚存在广泛争议。从理论上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颁布的教育分类中[2],高职教育被认为属于与普通高等教育(5A)并列的5B教育④。但现实中以本科大学为代表的普通高等教育并不认同高职教育的这种高等性。在后者看来,当前高职教育在层次上普遍处于专科,缺乏学科的深厚积淀,难以体现出高等教育涵盖高深学问、创新能力、完整教育等重要特征。

(一)动因

高职教育学科意识的形成,由外而内,蕴含着深刻的动因。

1.经济社会出现了新知识(技术)的迅猛增长,产业链成为新知识(技术)的重要来源

从知识(技术)含量增长到层级提升,映射出一种教育类型成长的基本轨迹。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处于成长的关键期,规模得到大幅拓展,知识(技术)迅猛增长,从而推进了层级分化、提升的可能性。

产业链的低端往往很难产生新知识(技术)。低端的知识(技术)简单、数量少,很难形成知识(技术)的流动、交叉、融合,创新难以生成。而在产业链的中高端,知识(技术)的创新活动广泛、深入地存在,产业链成为知识(技术)的重要来源。产业链反映出产业之间的交互作用,在这种剧烈的互动中,产业链形成了组织学习的效应,产生了学习功能;并通过学习,实现产业链内部各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和文化传播,在提高产业链整体运作效率和效益的同时,提升了产业链的整体创新能力。知识(技术)形成一种内在张力,在传播过程中能自动实现与其他知识(技术)的吸取、交换、整合,不断生产、储存和搜索到新知识(技术)。同时,产业链也具有创新效应,可以促进知识(技术)的创新和扩散,提高知识(技术)的利用效率。主要源于以下原因:一是产业链能促进信息的快速传播;二是产业链内的企业沿产品价值链分布,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产业链为企业间提供了近距离交流学习的机会与条件,从而提高了隐性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效率;三是创新的主体是人才,产业链为人才流动提供了技术链外不具有的优势;四是产业链内的文献信息资料、在知识创新过程中所要使用的实验条件等,为产业链内的知识创新行为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3]。产业链的学习效应和创新效应表明了产业链具有某种程度的自主性,能够生产、传播、共享知识,使之成为产业知识的重要来源。

2.新知识(技术)价值的增长,引发了不同类型教育的竞争,在此过程中高职教育形成了一定优势

教育始终要为经济社会服务。各种教育类型一方面自由发展,另一方面对稀缺的人才份额展开激烈争夺。面对经济社会对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紧迫需求,形成了两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一种是部分普通高等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大学;另一种是现行高职教育升级为技术本科。面对稀缺的人才市场份额,两种方式存在着天然的竞争。相比之下,二者各有擅长。前者往往办学多年,形成了较深的知识(技术)和师资积累,并在当前获得更高的行政支持。据悉,在2014年3月22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2000年后近700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相关政策性文件即将出台。改革完成后,中国现有的近2500所高等院校中将有1600~1700多所学校转向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在培养模式上,这些高校将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4]。这种定位与现行高职教育寻求本科定位形成重大交叉,二者的碰撞不可避免。

但相比来看,后者的优势似乎更为显著。所谓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本质上是一种技能型人才。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来说,高职教育具有更长的历史和更深厚的积淀。经过多年的发展,当前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已经形成了知识技能型、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三种类型。三者的共同之处就是以技能为核心,通过知识、技术、复合等形式对技能加以重点打造,极大提高了技能的价值。在人才市场中,掌握这种技能的人才开始占据优势地位,并超越了不少传统学科型人才。在德国等发达国家(地区),职业院校毕业生待遇与普通大学毕业生差别不大。如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也出现了某些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待遇超过普通高等院校的硕士、博士的案例。这种超越显示出的人才市场价值将成为新的动因,进一步加剧竞争。此过程将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对知识(技术)的整理与优化,从而推动学科的生长。

(二)建构方向

高职教育学科的建构涉及知识(技术)的整合,过程充满复杂性,这里只能粗略提出其建构方向,简单描述其建构框架,并提出亟需解决的问题。

现行高职教育知识(技术)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传统学科,主要见诸于理论学习;二是产业链,主要体现为实训教学、顶岗实习,以及企业人员主导的师傅带徒弟等形式。前者的目的是掌握基本原理;后者的目的是学会实际操作。传统模式下二者基本上处于分离状态,前者往往表现为陈旧落后、脱离实际需要;后者则呈现出简单零碎、缺乏系统性。也就是说,虽然由知识(技术)构成,但高职教育缺乏基本的学科意蕴,更多地体现为各种知识(技术)之间的堆砌或拼凑。

初步看来,高职学科的建构应明确指向两个方向:一是职业的方向;二是知识(技术)的方向。二者分别衍生出各种学科。对前者,可以按照现有的学科逻辑进行整理,因其主要是一种涉及实施、概念以及理解、原理的陈述性知识,要解答“是什么”(事实与概念)和“为什么”(理解与原理)的问题。对后者,则在收集整理好现有的学科知识(技术)外,更多地从产业链去获取涉及经验、策略方面的程序性知识,主要回答“怎么做”(经验)和“怎样做得更好”(策略)的问题[5]。

职业的学科主要是关于职业和职业领域研究成果的系统聚集,大致可以分为职业教育研究和职业科学研究两类,主要包括职业哲学、职业历史学、职业分类学、职业术语学、职业心理学、职业医学、职业社会学、职业法学、职业教育学、职业教学论等一系列研究方向[6]。当前的研究范式中,以“职业”为主题的研究主要限于宏观层面的论述,较少有围绕具体职业建构起完整、逻辑严密的研究体系。

关于技术的学科建构,则可以在对当前我国或者世界范围内职业领域或职业群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按照职业大类标准,提炼出数量较少更有可操作性的“核心职业(专业)”或“基本专业(专业)”,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职业学科,再分解为更小的子学科。这种学科建构方式打破了传统学科按科学体系进行建构的藩篱,真正按照“职业”的内在逻辑确立基本框架,广泛汲取了产业链的知识(技术),同时吸收了传统学科中有用的内容,形成与传统学科并立的体系。

职业性方向与技术性方向,是反映高职教育的基本角度。两个方面有交叉,应得到高度整合。从职业岗位需要的角度确定知识(技术)的基本范畴,从而确定教育发展方向;在方向确定的基础上,制定出职业岗位的技术标准,并按照这种标准对知识(技术)进行有效配置,最后形成教育层面的人才培养标准。

在此过程中,职业性逻辑成为高职教育学建构的主导要素,职业的意义首次得到凸显,与普通高等教育学科形成显著差异,使高职教育彻底摆脱本科压缩型的窠臼,真正实现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

(三)存在问题

高职教育升级,虽然存在较强的可能性,但也存在重大阻碍,主要体现在观念层面和技术层面。

1.观念层面,高职教育反学科的逻辑根深蒂固

当前,高职教育对学科体现出四种心态:一是“排斥学术性”心态。传统观念上,职业教育是一种为职业服务的教育类型,与学科逻辑格格不入,甚至学科作为一种反职业的要素,在职业教育中起了负面作用。高职教育长期以来按普通本科模式发展,成为本科压缩型的现实,更是作为一种反面教材,加剧了高职教育摆脱学术性的内在动力。因此,摒弃学科内涵,就成为高职教育发展不可摆脱的心态。二是“低等性”心态。高职教育来源于职业教育,发展时间短,受重视程度远不如普通本科院校,游离于高等教育的边缘,作为主流教育的补充与附属而存在,被认为是一种低等高等教育类型。这与我国长期以来处于世界产业链低端、主要服务对象制造业是劳动密集型的现实有关。这种长期形成的低等性心态伴随着职业教育发展到高职教育,始终保持着强大的惯性,制约着高职教育学科意识的生长。三是“高成本”心态。对知识(技术)进行整理与优化,是一项长期、庞大、复杂的工程,亟需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也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普通高等院校往往历经几十年上百年的积淀,才奠定一定的学科基础。所以,在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学科建设需要投资,亟需成本与产出的计算;长期投入、缓慢成长是一种长远的战略目标。四是“毋需创新”心态。学科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有利于创新,培养出创新型人才,通过科研创新知识与技术。而职业教育一直被认为面向职业性,只需培养出技艺精湛的技术工人或技师,对创新的需求并不显著,对知识(技术)的更新程度不高。

2.技术层面,学科建构存在相当的难度

除了认知层面上的观念阻碍,高职教育学科的建构存在技术上的艰巨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构成高职教育知识主体的实践性知识(技术)的特质。新知识(技术)的主要特征在于实践性、隐性、程序性知识。

现行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学科型知识(技术),是一种理论性、显性、陈述性的知识(技术)。这种知识(技术)来源于科学技术发展所形成的树状分布,按照科学本身的逻辑进行分层分类,最后形成现有的学科样式。学科型知识(技术)长期以来处于知识(技术)的主流,是知识(技术)领域中更有用、从而更容易被认知、被选择、被重视、被传承、被普及的那部分。这部分知识(技术)成为普通高等教育学科的主要构成部分。

构成高职教育主体的知识(技术)主要来源于具有高度实践性的产业链知识(技术),主要是一种实践性、隐性、程序性知识(技术)。这种知识(技术)往往抽象化程度不高,难以转化为文字、信息等易于传播的媒介,与主流知识(技术)格格不入,难以形成交叉与融合。当前真正掌握实践知识(技术)的研究者非常少,缺乏足够的研究,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知识(技术)的边缘化。如当前构成高职院校教师主体的,绝大部分接受的是典型、纯粹的普通院校的学科教育;同时,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试图培养出双师素质教师,但效果一般。相比之下,德国的职业院校教师在进入学校任教前必须有在企业工作5年的经验,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四、结论

其一,学科并非普通高等教育的独有特征,学科具有普遍性,其超越普通高等教育而存在。从学科的本义可知,学科是知识(技术)的聚集,其功能在于对知识(技术)的整理与优化,使之更易于传播与流通,从而更易于创新,焕发出更高的价值。基于这种逻辑,当成长中的高职教育知识(技术)持续增长时,对其进行整理与优化使之发挥出更高效能的需求必然同时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中的高职教育中出现学科意识的萌芽,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性。

其二,对普通高等教育尤其是转型中的应用技术大学发展形成重要启示。学科并非一个静止的要素,学科必须在发展中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任何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均不应被动遵循科学发展逻辑,而应根据经济社会需要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主动对学科进行整理与优化,因时因地不断汲取新类型的知识(技术),积极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不断产生新的知识(技术)。这才是高等教育的本原。

其三,高职教育学科的建构注定艰难,且命运攸关。这主要是由构成学科的知识(技术)的特质所决定。但任何一个学科的形成,均历经千百年积淀,绝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知识(技术)的价值往往决定了教育类型的价值,高深学问始终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价值。只有当高职教育所蕴含的知识(技术)占据主流位置、焕发出很高价值,高职教育才真正步入高等教育之林。学科建构的成败,决定了高职教育的未来是保持大专层次为主的终结性教育(如同世界上大部分国家),还是具有独立体系的另外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如同德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这是高职教育发展无法逃避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增订合卷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523.

[2]吴金明,张磐,赵曾琪.产业链、产业配套半径与企业自生能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5(2):44-50.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9,38.

[4]严雪怡,杨金土,孟广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J].机械职业教育,1997(10):25-28.

[5][6]王斌.全国高考新增“蓝领”模式 600余本科高校转型[N].北京晨报,2014-03-23.

On the Discipline Implication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EI Yun

(Research Institute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Guangdong Mechanical & Electrical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15, China)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led to the burgeoning of discipline consciousness.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discipline is knowledge (technology) organization and optimization, and higher academic standards reflect basic signs of higher educ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iscipline, there is a profound motivation.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discipline should follow the direction of career and technology, and to address such difficult concepts and technologies. Discipline is not a general higher education pat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subject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general education disciplines; vocational special education discipline is difficult to construct, and stake the fate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disciplin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nowledge(technology)

猜你喜欢
知识高职教育技术
习题变一变 思维现一现
是“知识”,还是“知识权力”追求?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爱与知识的力量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