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探究

2014-10-22 07:27李杰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4年10期
关键词:小组讨论高中物理课堂

李杰

如今的高考,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素质能力培养与学习成绩两把抓呢?这是广大教师需要充分思考的问题.

一、生本教育概述

1.生本教育的内涵

郭思乐教授提出了“生本教育”,意为在教育中,从把学生看做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尊重学生,依靠学生,把学生看做是学习的主人.

生本教育体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按照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不是先过分干预,而是顺应学生的成长节奏,无为而治,让学生从内在找到改变动力,从而自主学习、自我实现.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再是单纯的纤夫,而是管理学生的牧者,是为学生的安心学习、快乐成长而守护的人.教师的价值即体现在此.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人所认为的师者的定义,这与生本教育理念的教师的价值取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学生需要教育培养,需要被引领,因此教师这个职业才会应运而生.

2.生本教育的“三观”

首先,是“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生本教育,以“生”为本,把学生放在所关注的首位,先帮助学生获得成长,再帮住学生获得好成绩.学生快乐、自然地成长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只关注学生的成绩则是本末倒置.

其次,是“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虽然教师与学生同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但是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是独立的个体,在精神上是独立的,因此,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注意倾听学生的需求.

最后,是“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这是指在教学课堂里,教师可以适度放手,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学习的舞台,获取新知识的训练场.

二、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物理教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管理人,必须仔细研读高中物理课程和教材,对所要教授的章节和知识点必须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充分依靠课程和教材,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前备课,设置好每一个小节,同时还需完善自己的专业素质,给学生提供专业的教学.

1.课前预习

预习、复习是学习的必要步骤.有些学生可能认为,即使不预习,也不影响听课的质量,为何还花许多时间去做这样的作业呢,还不如用来复习其他功课呢.孰不知预习是对第二天所要教授的课程有一个初步的、大概的了解,从预习的过程中找到问题,标记出感到疑惑的地方,方便第二天有针对地听讲,如果没有预习的过程,就不会有对新知识的探索过程.因此,这个过程是极有建设意义的.当学生积攒了问题后,可以到课堂上与小组成员进行深一步的讨论.

2.课内小组讨论

教师可以把学生按照人数进行分组,以6~8人为一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预习时感到疑惑的地方进行讨论.生本教育,倡导学生之间是一种互助合作、共同成长的关系,而不是竞争的关系.“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小组成员中,或许就会有能够解答疑惑的同学.这也间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团结的意识,这不仅仅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还在学生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了一道美好的风景线.

3.班级交流

当班内小组讨论结束之后,就会对本科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小组选取一位代表,总结小组讨论的问题要点、结果及讨论的体会,在班级上做报告.如此,每位学生都要有参与课堂的谈论中来,也许教师需要重点阐述的知识点,学生在讨论结束后已经全然掌握.这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当然,学生们讨论的结果也不一定全是正确的,这时候就需要园丁出场了.教师要对每个小组进行分小组点评,激励与鞭策同时进行,并将课程内容进行重点勾勒.

三、典型案例

例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教师可按照“课前预习、课内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进行教学.

首先,教师要对课前任务进行布置,要求学生放学后利用课余时间,专心预习新的内容,并标记出有疑惑的地方,并注意以下几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重的东西要比轻的东西落地快,你认同吗?找到《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文章读一读,并联系教材内容.想一想伽利略是如何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呢?

其次,要求学生课内开展讨论.讨论一下先前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同学间相互交流自己的所看、所想、所问,可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提示学生,事实和真实都是需要探索和实践才能够真正获得的,要具备探索精神,勇于探究.

最后,在小组成员讨论之后,教师先不忙总结,用实验说话.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课堂小实验,验证伽利略的说法是正确的.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生本教育的内涵,针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阐述了在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实施步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教师与学生各自站好位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创造充满乐趣及探索气息的课堂.

猜你喜欢
小组讨论高中物理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学好高中物理必须做好的四件事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高中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物理实验
如何提升初中社会课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语文学习小组讨论的纠偏与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