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颖 白杨
【摘要】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阐述了悲剧的定义和要素,认为情节是最为重要的。本文结合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从情节角度,就情节的取材、结构、悲剧效果及整体性四个方面对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进行分析。
【关键词】亚里斯多德 莎士比亚 悲剧理论 四大悲剧 情节
一、引言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一部伟大的文学理论著作,对西方的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亚里斯多德提出的悲剧理论和悲剧规则,对一般戏剧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对西方戏剧的复兴和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之后众多优秀的戏剧作家们都受到他的理论的影响,其中也包括戏剧天才——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37部剧本,悲剧创造贯穿他创作的各个时期。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既是莎士比亚的悲剧最高峰,同时又是世界戏剧史上的高峰作。英国戏剧理论家布拉德雷用归纳方法探讨了莎士比亚所理解和付诸实践的悲剧性质,并推断出,莎士比亚在创作悲剧时,遵循了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所提出的悲剧规则。因此,本文就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和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作一粗浅论述。
二、从情节角度比较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和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1.取材。亚里斯多德认为:“最完美的悲剧都取材于少数家族的故事”。少数家族,指的是声名显赫的大家族,而不是一般的普通百姓家族。亚里斯多德强调:“只有当亲人之间发生苦难时才行,例如弟兄对弟兄,儿子对父亲,母亲对儿子或儿子对母亲施行杀害或企图杀害,或作这类的事——这些事件才是诗人所应追求的”。也就是说,只有发生在大家族里的苦难事件,才是完美的悲剧题材。凡了解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读者,就会发现,从《哈姆雷特》到《麦克白》,情节取材皆如此。
《哈姆雷特》、《李尔王》讲述的是发生在王族宫廷里的悲剧故事,而奥赛罗和麦克白,前者是国家的军队统帅,后者是勇冠三军的将领,也算是少数大家族的成员。此外,四大悲剧中,都有类似的亲属之间相互杀害的情节。哈姆雷特的叔叔为了当上国王,杀害自己的哥哥,而后哈姆雷特为替父报仇,又亲手将叔叔刺死。李尔王凶残贪婪的长女、次女迫害自己的父亲,杀害自己的亲妹妹。奥德赛由于嫉妒和猜疑,勒死了自己心爱的妻子。《麦克白》中,凶手与被害人虽然没有亲属关系,但是老王对麦克白非常信任,而且,他们之间的感情也超乎君子与臣子的身份。
正因为莎士比亚常取材王侯将相的事迹,因此,有人认为,莎士比亚具有等级偏见。其实不然。文艺作品的本质是反映生活,揭示社会中的善与恶。声名显赫的大家族是社会的缩影。帝王或贵族是时代命运的主要承担者。当他们遭受灾难,前后的对比反差引起的影响,是平民生活所望尘莫及的。
2.结构。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完美的悲剧情节应该是复杂的,是对复杂的行动的模仿,并伴随着突转或发现,有时二者同时发生。发现和突转是情节中的最能打动人的两个部分。“突转”指行动按照我们所说的原则转向相反的方面,这种“突转”并且如我们所说,是按照我们刚才说的方式,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而发生的。“发现”指从不知到知的转变,使那些处于顺境或逆境的人物发现他们和对方有亲属关系或仇敌关系。
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中,同样存在着突转与发现。当哈姆雷特指导的戏剧演出结束后,他已确信叔叔就是杀害他父亲的凶手。但当他叔叔忏悔时,他又犹豫了。这一犹豫使他贻误了不必付出血的代价就可以完成復仇任务的最佳时机。同样,在《李尔王》这部剧中,直到李尔王与两个女儿决裂、出走,他才发现他的两个女儿冷酷、残忍的真面目。同时,他也从国王沦为乞丐。两个百般孝顺的女儿突然间成了恶魔。在这部剧中,突转与发现同时发生。奥赛罗在杀死自己心爱的妻子之后,才发现事实的真相。一连串的发现都表明,他误会了妻子。他妻子从未不忠于他。这些发现使奥赛罗痛苦不已,最终拔剑自刎。在这些剧本中,精心编排的复杂结构,细心设计的“突转”或“发现”不断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命运和情节发展的期盼,形成了具有强大诱惑力的悬念,从而有助于自始至终吸引和征服观众。
3.悲剧效果。复杂的情节能引起观众的兴趣及好奇心,但光有复杂的结构还是不够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完美的悲剧情节不单是复杂的,而且还应模仿能够引起观众怜悯或恐惧的事件。怜悯是对剧中人物遭受不应当遭受的厄运的一种同情。恐惧由剧中人物遭遇苦难逆境而引起的。亚里士多德指出,苦难如果发生在仇敌之间或非亲非仇敌的人们之间,都不能引起人们的怜悯。只有亲属之间的凶杀或做这一类的事,才能让人产生怜悯。因此,他从戏剧情节设计的角度分析,认为悲剧中不应有下面三种情节。
(1)不应写好人由顺境转入逆境,因为这只能使人厌恶,不能引起恐惧或怜悯之情;(2)不应写坏人由逆境转入顺境,因为这最违背悲剧的精神,不合悲剧的要求,既不能打动慈善之心,更不能引起怜悯或恐惧之情;(3)不应写极恶的人由顺境转入逆境,因为这种布局虽然能打动慈悲之心,但不能引起怜悯或恐惧之情……
前面已经提到,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都有“弑亲”的情节。弟弟对哥哥,姐姐对妹妹,或者丈夫对妻子的杀害。这种发生在家庭内部的悲剧更能产生强烈的悲剧效果。人人都有家庭、亲人,人人都希望家庭幸福美满。看到本应相亲相爱的亲人们突然反目成仇,互相杀害,怎能不引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之情?剧中人物的不幸,令人感到怜悯。推人及己,当想到自己也可能是受害者时,恐惧之情则油然而生。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至今仍然打动着无数观众、读者,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叙述的故事能够唤起人们的共鸣,引起他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
4.整体性。关于悲剧的情节,亚里斯多德提出了其著名的有机整体论:作为对一种行动摹仿的情节,它必须摹仿单一的和完整的行动。故事要有开端、中间、结尾,整个事件应合理安排。“情节既然是行动的模仿,它所模仿的就只限于一个完整的行动,里面的事件要有紧密的组织,任何部分一经挪动或删削,就会使整体松动脱节。要是某一部分可有可无,并不引起显著的差异,那就不是整体中的有机部分。”亚里斯多德强调的是情节结构的集中性,认为情节、时间、地点应该集中。
莎士比亚在创作时也遵循了情节结构集中性的原则。英国十八世纪重要评论家约翰逊在《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中指出:“他的计划通常总具有亚里斯多德所要求的东西:开端、中间和末尾;一个事件和另一个事件好像用链条一样连结起来,而结尾就象自然而然的后果那样紧接着下去。” 《哈姆雷特》的故事主要发生在艾尔西诺城堡里,情节完整紧密。
情节的取材、复杂的结构、令人怜悯和恐惧的事件以及情节结构的整体性,在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实现了完美结合,而这些也正是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阐述的完美的悲剧应该具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论
莎士比亚对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既有继承,也有发展,有创新。这是由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所决定的。亚里士多德与莎士比亚的悲剧理论和悲剧原则,对后来的悲剧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时至今日,对当代戏剧创作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仍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Harold Bloom.William Shakespeare: The Tragedy: Modern Critical Views [M].New York: 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1985.
[2]卞之琳(译).莎士比亚悲剧四种[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3]布拉德雷.莎士比亚悲剧的实质[A].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下)[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4]王毓敏.莎士比亚悲剧的主要特征——构思完美的情节[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1): 47-49.
[5]亚里士多德.诗学·诗艺[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6]约翰逊.《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A].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