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娟
摘 要: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倡导通过活动激发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而學生在语文活动中的自主学习正是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终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发挥学生主体性进而创造出动态有生命力的生本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兴趣;生本课堂;自主学习
著名教育家笛卡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以便学生通过自主,自行的感悟、感受,获得真正知识,发展创造性思维,真正使学生愿学、爱学、想学、学得好。
随着课改的深入,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越发显得重要。学生一旦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并发展成为稳定的学习习惯,将为学生适应今后深层次学习和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构建开放的课堂,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乃是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泼、最现实的成分。无论干什么,人一旦有了兴趣,脑细胞会空前活跃,无形中会萌发创新意识,而在创新过程中又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兴趣,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再次促进创新。总之,兴趣越大,学习的效率就越高。语文是感性和理性并重的学科,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教学中,我们老师要想方设法寻找知识的节点,力求做到创境激趣、以趣激学,从而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自主地探索获得知识。
二、合理分组
学生自主学习也要依靠语文课堂这个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主阵地。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学会用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及时去捕捉一个个鲜活的细节,使课堂时刻充盈灵动的智慧,洋溢着人性的光辉。
比如,当引发“异点”争论时,教师不能听之任之,更不能棒喝遏止,而应提供平台,锁定耐人寻味的知识生长点,让学生在思中辩,在辩中思,于思辨中寻求真知。
教师还要当好引导者,平时就要分好学习小组,课堂上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并通过及时点拨,由浅入深地不断叩问,深入挖掘,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细节、异点背后蕴藏着的精神力量、情感意蕴,从而实现精彩生动的课堂价值。这样做,好处显而易见:
(1)能培养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能拓宽学生思维,深化学生的认识;
(3)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出于自尊心,每个学生都会在小组中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争取组员间的认同。
三、探究问题
根据学习规律,小学生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一般也就20分钟,因此,我们在40分钟的时间安排上,凡需要讲解的重难点,要尽量安排在前15分钟,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理解和记忆的效果最好。剩下的时间,可以安排学生分组讨论、练习、拓展思维、检测、反馈等等。为此,教师必须精心备课,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流程。
许多时候,文本训练点要与学生的“读写”相互渗透,要充分体现师生、生生及教材之间的双向多边的互动反馈。为此,老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堂探究,放手让学生自己来组织教学,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从而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如果学生能通过努力自主去发现、探索新知,学习新知,自然也就学会了学习,也就真正发挥了主体作用,成了学习的主人。
四、运用多媒体
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多方创造条件,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时间与机会,让学生与环境、与同伴、与老师之间进行多维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俗话说,“滴水藏世界,细节亦智慧。”教材文本通常由一个个细节组成,一些看似平常的标点、词语、句子,往往蕴含着作者的匠心。许多时候,我们只有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才能发现并找到解读的突破口。课堂上,能否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平,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尽可能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充分聚焦课堂中的一些微末之处,通过引导挖掘、开发、引申,抓住“关键性细节”让学生去突破、生成。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总之,让学生自主发展已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流,这既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扬弃,也是对教与学关系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如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保障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地位,创造出一个动态有生命力的生本高效课堂,已越来越成为语文教育领域中一个值得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参考文献:
李四春.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才智,20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