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思考及实践

2014-10-21 20:08孔海平
读与写·上旬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史料教学重要性有效性

孔海平

摘要: 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发展的总趋势,是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研究的重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搜集史料、分析史料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史料教学;重要性;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9-0271-02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最基本方法,是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手段,是历史阐释方面的最高要求,是历史思维品质的集中体现。新课改颁布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特别提到了史料的运用;且近年的高考也对史论结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史料教学的价值。

所谓史料,就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的痕迹。历史史料包括文字史料、文物图片、历史地图、表格图示等等。

就历史学科而言,史料教学,是建立历史认识的基本途径,是实现课堂教学突破的有效方法,是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和理性思维的有效途径,是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通过史料教学,能更好的彰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材料教学可以起到三个方面作用:(1)可以说明、佐证、强化教材历史结论;(2)可以补充、完善教材的历史结论;(3)可以质疑、否定、颠覆教材的历史结论。

1.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史料巧设问题

现行教材穿插、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史料,教材中,每册选用的图文资料约有300幅之多,教学时如果置之不理或只是简单地要学生看一看、读一读,就会使史料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充分利用这些史料,尽量挖掘其内涵,精心、巧妙地设计教学问题,增加思维含量,启发、诱導学生去阅读、理解、分析、综合,把平铺直叙的结论教学变成跌宕起伏、疑难重重的探求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2.巧妙补充教材外的史料激趣探疑

由于篇幅所限,教材提供的史料毕竟有限,并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这就需要恰当补充史料,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课堂上补充的史料一般有如下几种:

2.1 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的史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在介绍历史人物的时候,可适当补充历史的人物的画像、照片或手迹、名言、代表作品;介绍历史文物、古迹时,最好展示真实的文物、遗迹图片;在介绍历史事件时,可播放相关的录像资料。这样可以穿越时空的约束,再现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刺激,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处于活跃状态,提高课堂效率。我在甲午战争开端的时候,我用中日双方的宣战书作为开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设置悬疑,为进一步探索日本侵华的真正原因打下基础,并且是学生明白:国家立场会影响历史结论。

2.2 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史料。不言而喻,重点难点是教学中的重头戏。如何去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有多种多样的方法,其中,善用史料教学就是有效方法之一。在探讨中国战败原因的时候,我从国家实力、政治制度、军事装备、政府态度、思想观念等等方面引入大量科学材料来分析,使本课的重难点得到很好地处理和解决,也使学生明白一场战争的背后其实就是两个国家综合国力较量的体现,中国的战败,不仅仅是军事技术、军事准备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的落后,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是社会强大的动力之一。

2.3 提供史学研究新成果、新观点的史料。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考古的新发现,史学研究不断出现新成果、新观点。面对这些情形,最好的做法是在课堂上适当引用史学新成果、新观点进行补救。这样,可以创设新的历史情境,提供新的视角,丰富学生的认识,拓展思维的空间,深化教学内容,引导质疑创新。

在讲甲午战争时,过去经常讲日本为什么要侵华,怎样侵华,及侵华对我国的破坏作用,讲中国原因只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很少涉及国人思想文化的落后及对中国的客观积极作用,我在讲本课时把甲午战争最新的学术观点加入进去进行补充和强调,拓展了对甲午战争的认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2.4 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的时政热点和乡土史料。时政热点问题,鲜活度高,现实感强,能缩短历史的时空距离,使学生体会到历史学科的实用价值。乡土历史因发生在自己的家乡,在自己生活的地方,让学生有一种格外的亲切感。这两类史料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课堂上适当引用,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开阔视野,有利于培养他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情怀。

3.合理布置史料作业研习提升

教材上、课堂上、练习本上提供的史料往往都是专家、学者、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学生只是被动拿来运用;而且每位学生面前呈现的史料都没有区别,体现不出个体差异,满足不了个性需求。只有让学生自己去查找、收集、整理、阅读、理解、综合、运用史料,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在历史学习上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布置灵活机动的史料研习作业,显得很有必要。

诸如此类的作业,教材中是没有现成答案的,要求学生要像史学家一样"探究"历史,进行自主学习,自己选读史书,对史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处理,主动去获取信息、发掘信息、归纳信息。长此以往,必然养成自觉、主动研习史料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4.用史料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巧用史料教学,能有效活化历史课堂。如何使史料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是一门上课的艺术,最好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4.1 真实性原则。史料是从某一角度对历史的再现,是历史真实性的依据和实证。课堂教学使用的史料必须真实可靠,这是体现历史学科科学性的坚实基础。所以,选择史料最好是可信度强的原始材料、第一手资料,一般情况下还应该注明出处。把野史趣闻当正史材料运用是史料教学的大忌。

4.2 趣味性原则。由于历史知识本身具有既往性的特点,加上中学生年龄特征的限制,难免会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枯燥乏味之感。因此,课堂教学中补充一些趣味性强的史料,往往可以受到很好的效果。

4.3 关联性原则。课堂中史料的运用,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史料的运用一旦与教学内容脱节,与教学目的无关,就会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切忌堆砌史料,生搬硬套,哗众取宠。

4.4 适度性原则。运用补充史料的量要适度。在历史教学中,教学任务本身比较繁重,如果一味地补充史料而忽视了课本知识的分析讲解,会增加学生负担,结果只能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甚至是适得其反。

4.5 渐进性原则。史料的解析,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较好的古现代汉语功底,较广的知识面。因此,史料的选用必须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运用史料教学要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巧用史料作为探究历史问题的证据,用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只要我们注意方法、掌握原则,不断实践,勇于探索,一定能达到活化历史课堂、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

猜你喜欢
史料教学重要性有效性
“0”的重要性
论七分饱之重要性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以史料促教学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读《边疆的重要性》有感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