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2014-10-21 20:08巴桑普赤
读与写·上旬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认识实践探索观念

巴桑普赤

摘要:数学不能光凭书本,要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脱离生活的教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割裂开来,既不利于他们理解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又无法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学生的社会性活动,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从而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关键词:数学生活;观念;认识;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9-0238-01

1.组织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如果从孩子们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法则、概念等,就能使他们感受到今天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正是来自于生活之中,从进入学习的一开始就感到数学的价值,激起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遵循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和规律,精心创设现实的、有意义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从身边的实际生活中感悟数学知识、发现数学问题,从而产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愿望。

2.结合生活事例,组织学生从实践中发现数学

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善于发现,就能从生活中找到许多数学的"影子"和"原形"。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景:今年10月13日,我校一年级有100名小学生要光荣地加人中国少年先锋队,后勤处需要缝制100条红领巾,你们能帮助算一算需要多少布料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经过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后得出:(1)只要能知道做一条红领巾需要多少布料,就可以计算出做100条红领巾的用料。(2)可做一条红领巾需要多少布料呢?(3)红领巾是三角形的,如果能知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就能计算出来。(4)那么,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抓住这一契机,我马上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结果,同学们用拼、剪、割、补等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计算出了制作一条以及100条红领巾所需的布料,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亲身感受到了数学的用处。

3.联系生活实际,组织学生从生活中感悟数学

生活是数学的不竭之源,我们应在教学中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巧妙地选取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内容来呈现数学知识,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使学生智力达到最佳状态,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究。在教学小数除法时,我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展现出这样一个问题:在兴旺商店买4支圆珠笔需要5元钱,在光明超市买5支圆珠笔需要6.1元。你会去哪里买圆珠笔?学生凭借生活经验立刻表态--哪家物美价廉去哪家买;如果质量相同,哪家价格便宜去哪家买。将枯燥的计算内容与生活实际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增强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我就生活在数学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想了解数学、研究数学的愿望,继而会喜欢数学。学生拥有了这样的积极心态,就会产生学习动力和进人数学乐园去探索、去创造的欲望。

4.组织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学生只有把课堂上获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才能在平时的生活中更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更主动地运用数学。因此,组织学生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数学科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增强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信心。

4.1 精心创设情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数学对于儿童来讲是抽象的、陌生的,但生活对于儿童来讲是形象的、熟悉的。如果学生能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的模型,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枯燥的数学理论就会变得生动鲜活

(注:包装纸的重叠部分忽略不计)

通过探索你认为哪种方案最节约包装纸?学生的探究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有的画图,有的将几个人的文具盒或课本合起来模拟,再运用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最终发现沿高摞起来最节约包装纸。

4.2 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如教学"加、减混合"时,教师可以把书上的例题改成了游戏形式,教师先对学生说:"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学生非常高兴的回答:"喜欢"。接着,讲游戏的规则(先有9人在车上,接着下车3人,再上车2人)。然后,边放音乐边讲述:汽车从希望小学开车了,(学生做动作、嘴里发出开车的声音)公园到了,停车(下车3人,又上车2人),汽车又开了。游戏结束后,让学生讨论后说说,现在车上有几人?有的学生说,原来车上有9人,到了公园下车3人,又上车2人,现在车上有8人;有的学生说,从希望小学出发时车上有9人,到了公园下车3人,车上还有6人,又上车2人,现在车上有8人。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说法先表示肯定,然后让学生讨论,你认为哪种说法最好?再让同桌说说是怎样知道现在车上有8人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知道:从9人里面去掉3人(要用减法算),又多2人(要用加法算)。这样学习"加、减混合"的例题,学生感到有趣、熟悉、自然,对数学的亲切感、兴趣感也自然产生了。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突破了教学的难点,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處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猜你喜欢
认识实践探索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健康观念治疗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