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积极人格思想

2014-10-21 20:12宋宝萍于小强麻琳琳
长安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论语

宋宝萍 于小强 麻琳琳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作为儒家经典著作的《论语》蕴含着许多具有现代意义的积极人格思想,对《论语》蕴含的当代价值进行研究。研究认为,《论语》中具有现代意义的积极人格思想对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影响,对培养积极人格、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内核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关键词:《论语》;积极人格;积极心理学;“仁”;“智”;“勇”

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48(2014)03008805

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智慧与知识、勇气、仁慈与爱、正义、修养与节制、心灵的超越六大美德,它们广泛存在于世界的优秀文化中。六大美德中包含了积极心理学的24种优秀品质:好奇心、喜好学习、创造力、开放的思想、智慧和知识、独特视角、勇气、坚持不懈、诚实、善良、爱、正义、平等、领导能力、自我控制、谨慎、谦虚、欣赏美、感恩、乐观、信仰、宽恕、幽默、热情[1]。这些积极的人格特质和美德有其普遍性,而儒家提倡的理想人格实质上是一种道德型理想人格,“仁”与“礼”是其根深蒂固的主题。“仁”是人格主体的自觉,“礼”是外在的社会制约。理想的道德人格,就是“仁”与“礼”的统一,“仁”、“礼”与六大美德有着普遍性的认同。同时,中国人积极的人格特质和美德有着自己的特殊性,这也和长期以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有关。所以要研究中国人积极的人格特质和美德,必须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论语》蕴含了很多现代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本文希望通过挖掘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的积极人格思想,寻找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对积极人格培养的意义,从而推动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一、积极人格人格是近代词语,中国古代没有这一名词,但有这一观念。儒家最高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其次是仁人。《论语·雍也》记载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能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在此,孔子解释了: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仁爱,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这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即忠恕。忠恕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能够推己及人也就做到了“仁”。这是“仁人”人格的体现。《论语》具有深遂的思想与意境,充满了孔子的教育智慧与人文精神。可以说《论语》中弥漫着一种理想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孔子希望知识分子成为理想的君子,兼备仁、义、礼、智、信等优秀品德,为人追求的是至善之道而非利益与权势,宣扬清贫乐道,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豪言。将精神自由作为最高理想,以人类大同作为最高目标。在世界观方面,《论语》全面体现了尊重人性与顺应人性,主张以人为本,张扬人文意识与理念,重视人格修养,推崇君子理想人格[2]。儒家理想人格思想的启迪意义在于:第一,儒家对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改塑,使得仁人君子理想成为知识分子自觉追求。君子们以天下为己任,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笃行的精神凸显了儒家的入世人格和刚健精神,使人们积极投身现实社会,奋发进取,自强不息,追求自己理想价值的实现。知识分子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兼备“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而且要有“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第二,儒家的清贫自守、忧道不忧贫、责己宽人、重义轻利思想,对抵制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

二、儒家文化与积极人格的契合积极心理学拥有3个层面:第一,在主观層面上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感和满足(对过去),希望和乐观主义(对未来),以及快乐和幸福(对现在),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第二,在个人的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这些品质的根源和效果上;第三,在群体的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论语》中的积极人格与现代的积极心理学的3个层面息息相关:在主观方面,《论语》让人积极入世,实现个人价值;在个人层面,《论语》中提倡学习五艺,追求修身齐家;在群体层面,《论语》提倡尊老爱幼、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

儒家文化宣扬的理想人格与积极心理学提倡的积极人格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契合性,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史家布雷德和墨菲等曾经表示过他们有一种共识,即中国是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中国源远流长的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著作。《论语》这本书是儒家学派中的重要经典,所宣讲、传布、论证的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活动中。之所以如此,其原因在于它本身就远不止是处世格言、普通常识,而具有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执着地追求人生意义与价值。在现实生活中,儒学的思想可以成为人们(个体)安身立命、追求幸福、精神皈依的归宿。

程颐曾说:“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这就是说读《论语》应使人“变化气质”,不只是获得知识而已。钱穆强调读《论语》是学习“做人”,仍然是在遵循这个传统的说法。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儒家哲学注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论语》中有许多的记载,如要尊敬长辈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即“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即“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统治者要仁政爱民,即“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要博爱其他人,即“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要忠诚上司,即“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要孝顺父母,即“父母在,不远游”、“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尊重知识,即“朝闻道,夕死可矣”;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即“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

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缔造者,孔子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他主张兴礼乐、修诗书,并周行各地言传身教地宣扬其以人伦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他设定了君子的理想人格:一方面,君子应具有“直、义、忠恕”,尤其是“仁”的美德;另一方面,君子还必须具备“文”和“礼”,“文”就是有文化,可能还指优雅,“礼”就是对应有的礼仪和社会习俗的了解。孔子非常强调在洒扫等日常生活中培养理想人格,以“忠恕之道”推己及人、及家族、及天下,至终涵括寰宇。可见,孔子的“君子”人格是一种能够付诸实践的理想品格,其内涵是与宗法制相应的人伦之德。此外,孔子还对人格的发展作了不同阶段的划分,即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与西方的人格发展理论不同,孔子的人格思想注重各个生命阶段的境界与实际成熟,注重思维认知的发展,而不仅仅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孔子认为,理想人格的达成途径有二:一是努力发扬与扩充内在的德性自觉;二是通过礼仪习俗、文化教养去熏陶培养[3]。

三、《论语》中的积极人格思想《论语》中所倡导的理想人格思想与积极人格有很多相通之处,都强调智慧与知识的认知力量、爱与善良的人际力量、勇气的情感力量和超越的精神力量等,这些积极品质是我们塑造自己人格所必須追求的,这可以更深入地结合中国本土需求去理解积极心理学的思想。

(一)“仁”的积极人格思想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实质是爱别人,即对人尊重和同情。《论语》中关于仁爱的阐述很多。

第一,仁者爱人,是先秦儒家人格思想的要旨,爱人是孔子人格思想的核心。爱人,包括爱一切人,对所有的人都要施以爱。孔子提出:“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只有泛爱众人,才能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治长》),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和睦相处;只有泛爱众人,也才能实行仁政,博施于人,兼济天下。爱是重视与他人的亲密关系,彼此分享、关心,爱代表了一种倾向于他人认知的、行为的和情绪的态度。仁爱是积极心理品质的人际维度,这与孔子的仁爱思想一致。

第二,推己及人,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例如: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即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在积极人格中体现了人的社会智商,也叫情绪智商,主要是了解他人及自己的目的和感觉。这是积极心理学上的共情品质,能够体验别人的情感状态,这种人一般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并且随和、善良、利他主义和亲社会行为较多,这是积极心理学中一种重要的正性情感能力,给人“正能量”。再如,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就是说:自己要在社会上取得自立,在事业上顺畅通达,也要帮助别人做到这样。这不仅体现了积极心理学中的友善思想,这种人往往还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水平较高,值得人们信赖。

第三,克己复礼,“礼”和“仁”是内外相通的,为“仁”即为“礼”,“礼”强调的是实践“仁”的方式。孔子以“仁”释“礼”,也以“礼”释“仁”。如,当颜渊问仁时,孔子道:“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君子只有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做到了仁,这几种思想在积极心理学中阐述为:宽恕仁慈、诚实可靠、敏锐明智、刻苦持久、勇敢、自律、谨慎、守信等,孔子所说的君子应该是不畏威胁、做事有始有终、表现诚恳、宽恕和接纳别人、心于自己的选择、管理自己的感觉和行为的人。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礼之用,和为贵,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他认为礼是为人处世的准则。同时礼也是君子人格的具体规范,君子应知礼达礼,以礼为其言行标准。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这与24种积极心理品质的道德要求一致,就如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的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本我是应受约束的,而超我是遵循一种道德原则为其行为方式,这与孔子所强调的“礼”如出一辙,自我处于一种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位置,这便是一种对于自身的管理,是积极心理品质中的自控力。

总的来说,孔子的“仁”与积极人格都重视与他人的亲密关系,代表了一种倾向于他人认知、行为和情绪的态度,这是自我认知上的一种升华,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才能达到真善美的崇高境界。

(二)“智”的积极人格思想

“智”是君子应该具备的品德,是君子人格所能达到的认知与思维境界。“智”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知识,二是指思维能力或认识能力[4]。

第一,关于学习态度的有:“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孔子否认了自己是天才,并且总结出刻苦勤学是他成功的两条经验。这含有孔子自谦的成分,也告诉学生那都是勤奋努力学习的成果,鼓励学生发愤学习,体现了积极心理品质中的谦虚、爱学习和刻苦发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学而》)指做学问态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诚实。“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学而》)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孔子教育学生以诚实虚心的态度来学习,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在积极心理学中强调的是具备一种能够忘我的能力,承认自己的缺点、错误和局限。

第二,关于学习方法的有:“举一隅不以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这两句所表明的学习方法是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温习知识。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博习广见,对自己有益的知识加以选择吸收,根据所学的知识推知未知的知识,是获得新知的重要方法,与积极心理学中的爱学习相一致,主动地掌握新的技能、新的知识,这种人有很强的动机,能够帮助人在退步、挑战、负面反馈的情况下保持乐观,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提高自我效能感。

第三,关于学习动机的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如果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才能够灵活运用学到的本领,积极心理学中的求知力包括好奇心和爱学习两方面:好奇心是对各种经验感兴趣、愿意探索和发现,表现为好奇、感兴趣、对知识和经验的内在追求,好奇和兴趣往往可以互换,当人遇到激发积极情绪和动机反应的情况时,会对该刺激产生目标导向的行为,由好奇变成了兴趣,这在学习中表现为增加学习动机,促进个体的学习。

第四,阐明学习重要性及其与思考相结合的有“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这两句话说明了学习中思考的重要性,人需要不断地进行思考,以开明的头脑来对待知识或生活中的其他事情,能够深入、全面地考虑问题,具有开放的思维及洞察力,可以积极地领会生命的意义,充满幸福感。

(三)“勇”的积极人格思想

勇气是积极心理品质的情感维度,主要包括真诚、执着两项因素,其中执着又包括勇敢、坚持和热情3项内容。在孔子看来,对君子人格的追求要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在困难与挫折面前,要敢于应对、勇于拼搏,这样才能锻炼其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大无畏的豪气。勇敢、刚毅能直面困难而不退缩,处于困难而不失志,这样才能维护其道德理想。

第一,“不惧”。孔子所说的“不惧”是如“志士仁人,无求己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这样的大义慷慨。面对生命和仁德的选择,君子不惧怕牺牲自己,定会杀身成仁。孔子经过匡,被匡人甲士包围,弟子们很害怕。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孔子到宋国去,与弟子在大树下习礼,宋司马桓魋想杀孔子,拔了那棵树以便给他颜色看。弟子们都劝孔子快走,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论语·述而》)在生死面前不惊恐,在武力面前不低头,对自己的德行、能力以及人生使命充满信心,孔子的勇气值得我们学习,面对危险、挑战、痛苦等不退缩。从积极心理学来说,这是一种自主行为,人在了解危险的情况下,对情景进行了理性的评估,作出努力去获得对于个人或组织来说有益的结果,而且这种有益的结果也许不能達到,这种行为的人一般能够掌控恐惧,而不是不知恐惧。同时孔子的行为中也表现了积极心理学中的坚持,这是一种不顾困难、障碍、打击而以目标为取向的自主行为品质,坚持是一个人特有的品质,需要人克服困难,依觉悟而行,不论其是否被普遍认同,而且有时可能付出很大的代价,但是能够提高成功的机会,让人获得满足感。

第二,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先秦儒家在为人处世、做事、与人交往方面,倡导要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孔子多次强调,君子必须“言而有信”。子张曾问孔子,为人处世怎样才能行得通呢?孔子回答说:“言忠信以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这就是说,言语要忠诚老实,行为要忠厚严肃,这样无论走到何处都能行得通。孔子还把诚实守信的品格作为为政者治理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如子贡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政事时,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问孔子说,当必不得已时,可去掉谁呢?孔子认为,可去兵,去食,唯独不能去信,“民无信不立”。积极心理品质中的诚实是指对自己的感受和行为负责,能真实地面对自己,说出客观事实,说到做到,包括人际间的诚恳,同时这也是一种道德个性,是道德的自我整合和完善。

第三,积极进取、安贫乐道的执着精神与人格境界。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君子能坦然面对清贫的生活,只要符合正道,即使吃粗粮,喝凉水,枕着胳膊做枕头,也会感到快乐。能在简单、清贫的生活里自得其乐就是积极向上的态度,亦是一种“勇”[4]。这不仅是一种态度上的升华,也是一种令人敬佩的生活方式,对于“快乐”的独特理解以及以这样方式生活的一种执着。对此,积极心理学这样解释:这是一种不顾困难、障碍、打击以及以目标为取向的自主行为品质,这种坚持需要克服很大的困难,与自控有关,越是以这样的方式获得成功的人越自信,并且自我效能感较高。

在孔子看来,“仁”、“智”、“勇”联系在一起,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仁爱之人像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永恒。“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论语·里仁》)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这才是明智的选择。“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宪问》)智者明道达义,故能不为事物所惑;仁者悲天悯人,其心浑然与物同体,常能先天下之忧而忧,然其为忧,恻怛广大,无私虑私忧;勇者见义勇为,志道直前。“君子有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君子之道有3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孔子认为君子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3个方面:“仁”、“智”、“勇”。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是仁者,也是智者,更是勇者。在“智”、“仁”、“勇”3个品格中,“仁”是核心,是构成君子人格的基础,“智”、“勇”是君子人格的枝干,三者共同构成君子的人格结构。在积极心理学中,仁爱是一种人际力量,智慧也包括知识是一种认知力量,勇气则是情感力量,这几种维度再具体化就是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容,与孔子的理想人格所要求的品质相一致。

四、结语中国要实现民族的复兴,需要科技兴国,而科技兴国的前提必须是实行教育。所以,既要加强现代科技、科学教育,又要不忘传统人性培养方面的有益部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回归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儒家是中国悠久文化中的精华,强调的是集“礼”、“义”、“仁”、“智”、“信”一体和积极有为的人生,《论语》充分说明儒家的教育首先是立德,即培养理想人格,提高本人的人格修养。积极人格的研究要真正立足于现代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中,不仅仅只是依靠所建构的评估方法、纵向和横向的研究,更应该扎根于本国的文化底蕴之中,再进行本土化的研究。对《论语》中蕴含的积极人格思想进行研究,有助于促进全球积极心理学与本土化积极心理学的互动与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宋雅娟.積极心理学对学校心理教育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9(6):1317.

[2]梁金如.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J].青春岁月,2012(16):2629.

[3]刘华丽,卢忠萍.儒家人格思想: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理论渊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8(1):8083.

[4]楚绪磊.先秦儒家理想人格与现代公民道德人格教育[D].南京:南京大学,2012.

Positive personality thought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SONG Baoping, YU Xiaoqiang, MA Linlin

(School of Humanities, Xidian University, Xian 710071, Shaanxi, China)Abstract: The Confucianis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deeply influence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peoples personality. As a Confucian classic,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contains many positive personality thought with modern significance. By the research of contemporary value contained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which has a certain influence to the real life, it proves that the positive personality thought with modern significance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has a certain positive significance in deeply cultivating the positive inner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positive personality; positive psychology; benevolence; wisdom; valiant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学论语
关于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探索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