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余
由于每个学生的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基础、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不同,每个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在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会在存在一定数量的学困生。所谓学困生就是指在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学困生是班级的落伍者,许多老师最烦恼的是面对学困生。做好他们的工作难度很大,而且学困生常常屡教不改,况且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核心之一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只有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才能使得全民族的素质得以提高,也只有从实际上减少、消除大量的学困生,才谈得上面向全体学生。要想转化学困生,还得搞清楚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有多种:有的因厌学贪玩,有的因家庭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成为留守儿童,无法管教,还有的是因长期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为友,受到坏人的引诱等。我们只有深入学生实际,与学生家长、社会紧密结合,从而形成合力,才能把握他们在校内外的表现。在工作中,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倾注爱心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困生要多给爱心。爱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桥梁,是人们身上普遍存在的心理需要,这就要求老师注重感情投入,奉献一片真情,取得他们的信任,审时度势,正确引导,个别谈心,打开学困生的心灵大门,燃起进步的火种。因为学困生往往都会有自卑感,在学习、行为等方面对自己缺乏自信心,此时,不消除这种心理障碍,转化学困生就难有其效。如我班有一学困生,因母亲病故,父亲残疾,学生自己主动要求退学,我通过家访,了解其情况,做了许多工作,使他终于回到课堂。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对他更多了一份情感,真诚地爱护、尊重他,帮助他解决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困难,让他体验到老师的善意,同学们的真心。不久他的学习有了明显的进步。
二、捕捉闪光点
学困生并不是都一无是处,只不过是老师没有仔细观察而已。老师要尽量去挖掘学困生身上的某个优点,选择突破口,尽量给他们创设进步的条件和机会,抓住其微小进步及时肯定地给以表扬鼓励,让其鼓其勇气,树立自信心,利用其自身优点循循善诱,克服缺点,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机,逐渐培养他们学习兴趣。我班有个同学文化基础差,成绩不理想,但热爱劳动,我发现他学习还努力,个子高,有力气,我就从打扫卫生方面引导他,从小事做起,点滴积累。在班级表扬他,并选他做劳动委员,在他的带领下,我班卫生检查评比一直领先。他也找到了成就感,学习积极性有了大的提高,开始和同学们讨论问题了。
三、创造成功机会
学困生往往都有自卑心理,对周围的一切都报无所谓的态度。但并不是没有自尊心和荣誉感,他们同样渴求知识,渴望成功。因此,老师对学困生要一视同仁,以诚相待,充分利用每堂课、每次活动等机会,让学困生积极参与,以消除其心中的失落感,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同时老师要善于抓住他们细微的进步给予表扬,让他们产生成功感,以此为起点,迁移到其他方面,由量变到质变,以小见大,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配备“小老师”
所谓“小老师”,就是在班级中成绩优秀的同学,让学困生与“小老师”结对,采用自愿组合,实行结对帮扶,以优带差。优生在整个活动中为他们解答疑难问题、检查作业,督促帮助他们学习。阶段测试后,老师总结班级成绩,对有进步的结对同学给予大力表扬,以此在班内掀起互助互学的良好氛围。
五、多给宽容
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老师要采取多表扬少批评,因为学困生一听到老师批评,心理就存有敌意和戒心,不能接受老师的意见。因此,我在处理这类事情时,对待学困生要多一些宽容,尽量做到“冷处理”,给学困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同时,我采取谈心的方式,缩短师生的距离,融洽师生之间的气氛,用自己的诚挚感情去感化学困生,促其內疚,让其欣然接受并勇于改正缺点。这样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养成习惯
经过以上措施的渗透,学困生在各方面短时间内基本上得以矫正。但仍会有一定原因使他们“旧病”复发。这时,老师就要正确引导,及时反馈,持之以恒地教育和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抵抗外界的诱惑力,使其在与错误斗争中得以锻炼和进一步巩固成果,逐步养成一个新的行为习惯,驶入正常轨道。
参考文献:
[1] 刘克玲.浅谈如何转化学困生《教育教学论坛》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