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4-10-21 20:15张强
继续教育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高等职业教育问题

张强

摘要: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中院校自身和外部条件皆存在着一些十分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产业界和学校的密切配合,更重要的是,中方高职院校要明确办学定位,不断提高对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消化吸收能力,严格规范管理,切实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高等职业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5-037-02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外合作办学的日益增加,高职层面的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形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走上国际化道路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于引进发达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推进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与此同时,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实践的整体来看,目前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得到快速有效的解决,将会极大阻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严重影响着自身的生存。

一、问题与不足

(一)专业设置趋同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合作方大多是国外二三流和名气不大的院校,其专业水平和课程质量难以判断和保证,在专业设置方面则是过于集中,主要是应用文科,其中以经济和管理门类为主,工学门类专业所占比例非常小。投入少、见效快的所谓“短平快”专业成为合作办学的重点,而中外合作办学政策目标中强调的社会急需、薄弱的、空白的学科专业没有成为重点选择对象。

(二)合作形式固化

在合作形式上,虽然有“2+1”、“3+0”、“3+1”、“3+2”等情况,但其本质都可归纳为“融合型、嫁接型、松散型”等三种类型,并且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融合型模式看似是一种引进国外教育资源的模式,但由于双方在教学体系上存在差异,因而这种模式在实际操作中的效果要大打折扣。嫁接型模式,除了向外方单向输出学生,变成国外学校的生源后备基地和留学预备班,并不能得到外方在教学资源上的真正的支持和互补。松散型模式,由于自身松散性的特征,对合作本身并没有强制性的约束,故此合作的效果往往差强人意。

(三)监管缺乏力度

当前,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一套完整的中外合作办学监管体系,从办学项目的审批到广告宣传、办学过程的质量监管、财务审计等,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尤其是少數院校的年检和评估也存在很多问题,年检制度和办学许可证制度也不完善,甚至有些根本就没有开展过年检或任何形式的办学质量监督。

(四)自身问题不少

不少高职院校自身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是:一是生源问题。一方面,中外合作项目的招生对象往往高考录取分数甚低,英语基础也不牢固;另一方面,中外合作班的学生多数来自经济状况富裕的家庭,自立和自理能力较差,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学习兴趣不高。二是师资问题。合作办学不仅需要中方教师具有较强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教育理念、授课方式、团体协作等方面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对中方师资队伍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和考验。三是管理体制的问题。由于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差异,中方在教学运行上与外方难以同步,在管理体制上也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课程建设、教学实施、评估考核、科研、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一些院校全盘引进国外的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模式,没有经过认真分析、消化,便囫囵吞枣地用于教学;也有些院校打着中外合作办学的牌子招生,却没有引进国外的教材,也没有足够数量的外籍教师,没有实质意义上的合作。

二、对策与建议

(一)教育行政部门与产业界、高职院校分工协作,保障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良性发展

1.教育行政部门要负起监管职责。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审核力度,指导中外合作办学的开展。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起到“把关”作用,防止不良项目进入中国市场;其次,要提高高新技术专业的引进力度,在源头上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办学质量进行监管;再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估机制。通过建立有效、切实可行的评估体系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行监督,以保证合作办学质量的提高。

2.产业界应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风向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立项、发展都离不开产业和行业的指引。产业界是中外合作办学的“试金石”。因此,在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时候必须“倾听”来自产业界的声音。产业界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合作者”。产业界拥有大量的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这正是中外合作办学所需要的师资力量和技术力量。此外,产业界还拥有大量的先进设备、仪器,这些也是中外合作办学所需要的实验实训基地。

3.学校要切实承担自身的职责。学校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承载体,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直接管理者。《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第五条明确指出:“中外合作办学必须遵守中国法律,贯彻中国的教育方针,符合中国的公共道德,不得损害中国的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中外合作办学应当符合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致力于培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类人才。”可以看出,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主权在中方,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必须在中方院校的领导下进行。

(二)高职院校要纠正只注重经济效益的倾向,明确办学定位

中外合作办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充分、合理、有效地引进和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加快提升自身的办学能力和管理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因此,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必须始终坚持能力建设导向,着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既要引进国外的名牌大学、名牌课程、名牌教授,也要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模式和管理模式。要尽可能地选择国外知名高等学校进行合作,从整体上推动学校办学能力和水平提升。因此,中外合作办学必须纠正只注重经济效益的倾向,纠正合作办学就是“出国预备”的错误观点。

(三)以引进促发展,不断提高对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消化吸收能力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根本目的是要为我所用。中外合作办学不能只有“拿来主义”,更要在改造、消化和吸收上下功夫。我们引进国外先进的专业和课程教材,不能停留在移植上,更不能悬浮在空中,而是要结合国情、省情和校情实际,融会贯通,实现有机嫁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发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区域特色、符合学校实际、适应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教材体系和管理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而不断缩小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推进办学水平的提升。

(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师生素质是合作办学的重中之重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能否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取决于办学质量的高低。而要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师生素质,国内高职院校必须要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实际运行中,首先,要大力提高对合作院校的要求,督促外方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努力实现中外双方的强强联合,做到合作共赢;其次,转变陈旧观念,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国外学科、专业、教材、师资、理念的引进问题,重新认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内涵与标准,牢固树立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中心的合作办学新理念;再次,要大力促进中外双方师生交流、开阔中方师生员工的国际化视野。为此,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努力建立一支穩定、过硬的师资队伍,不断加强中方师资队伍建设;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提高生源质量,加强学生管理。必须严格按照国家高校招生计划的要求招生,不得随意降分录取。同时,学校还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这支队伍不仅要加强学生日常管理,还必须要符合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特点,不断完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五)坚持依法办学,规范管理

目前,中外合作办学普遍存在风险意识不强、风险管理基础建设滞后、管理力量薄弱和风险处置不当等问题,因此,在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日常管理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完善管理办法,使合作办学按预定的轨道运行。建议引入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提升中外办学项目的核心竞争能力,实现项目又好又快地发展。同时,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年检工作,并将有关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当前最为紧要的是,要使中外合作办学评估与国际接轨,逐步建立与国际教育评估机构的交流合作,争取社会中介机构参与教学质量评估,并不断根据市场的发展,调整专业结构,使课程设置和专业教学评估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樊明成,姜传松.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实践问题探析——中外合作办学与国际认证的视角[J].继续教育研究,2013(2).

[2]孙瑞,张曦.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问题的思考[J].学术论丛,2009(1).

[3]张丽.江苏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

[4]赵佩华.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办学的思考[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5]马秀利,等.浅析中外合作办学[J].消费导刊,2009(1).

猜你喜欢
中外合作办学高等职业教育问题
基于间断—平衡理论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的政策演进研究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
中外合作办学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