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瑞红
摘 要:小学语文课程是各门课程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开展语言学习的基石,在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重视深层的审美、情感教育,这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意识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學中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培养必要性的基础上,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审美素养的培养进行探讨,对于提高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情感培养;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9-0127-01
1.引导学生感悟美
小学生的审美观和审美情感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都处于初步阶段,因此其对审美对象的感知仅仅只是感官的直接感受,要想让其发现文字后面所隐藏的美感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因此,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 设置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每一篇文章或是诗歌的学习之前都要设置精彩的导语,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另一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好奇心。一个好的导语所能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有时候甚至会决定一篇课文讲课效果的好坏。因此,教师要学会如何巧妙地设置导语,一般导语要从长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不仅要体现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要力求形式丰富多彩,迎合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
1.2 通过示范性的朗读来感染学生。诸如演讲和朗诵之类都是通过极富情感的朗读来感染听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富有张力和表现力的朗读也是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要想使学生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情感和美感,教师首先要自己体会到,然后通过示范性的朗读表演给学生,这样才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这种示范性朗读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铿锵有力的声音能使学生迅速进入到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中,切身地感受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和主题思想,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的示范性朗读下,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阅读,带领他们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情景当中,感受阅读之美。
2.品味文段的图画美,激发爱国热忱
如,《桂林山水》的插图,描绘的是玲珑剔透的山水风景图。学生边听配乐朗读边观看图画。之后提问:(1)作者写漓江水是抓住哪些特点来写的?(板书:静、清、绿);(2)漓江的水清得怎样,绿得怎样?(重放画面,要求学生从画面进行玩味、联想)
通过让同学观察、诵读、玩味,感受桂林山水之秀丽。然后在抒情优美乐曲声中,用当导游的方式,边看画面边背诵,可谓声情并茂。桂林山水的风景图,让学生"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豪情。
3.领略诗文的意境美,获得情性的升华
叶圣陶先生提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如何让学生融情入境,关键在于情境的创设。教诗词,不仅使学生弄懂字面的意思,了解其主要内容,还必须"入境"才成。"多读多练"是教学诗词的一个特点。反复吟咏,方能读出韵味来,细细体味诗中蕴含的意境。同时使思维产生发散。如教《朝发白帝城》,这是李白在唐朝元二年春天遇赦,离别白帝城,乘舟东下时所作。全诗叙述与描写相结合,创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画面:"清晨诗人辞别朝霞满天的白帝城,乘着一叶扁舟,沿着滚滚长江,顺流而下;两岸猿声不绝于耳,山峦叠嶂,夹道相迎……好一幅三峡行舟图啊!"通过听有感情的配乐导读,学生进入情境了:全诗展示了三峡美景,洋溢着诗人遇赦东归时轻松,喜悦的心情。从而与作者思想感情交融,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4.锻炼品格美,培育正确的人生观
一种情感向道德、人格、价值观的升华,都离不开一个"知"字,学生在优秀篇章中接受到健康崇高的情感熏陶,是认知的成分。一旦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教学就会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要因势利导,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所谓"势",即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也就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能力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领悟做人的道理。在教童话《幸福是什么》,我先让学生上台谈谈最感幸福的事。学生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长在甜水里。所讲离不开吃、喝、玩、乐及亲人的疼爱。此时应正确引导学生理解幸福的真谛,结合课文领会"劳动最幸福"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次,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文章中鲜明的英雄形象,如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雷锋、张思德……无一不是学生学习的楷模。英雄为国捐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对学生情感的触动,心灵的震撼会深刻印在脑子里的。这时候的教育会影响他们一生,也正是理想教育,奉献教育,爱国教育的大好时机。
5.组织游戏、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键在于要充分调动并发挥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审美情趣。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模仿力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组织学生创作、排练、表演课本剧,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他们体会到一种富有情趣的精神享受,并通过他们个性化的表演,再现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生动美,使学生在表演活动中受到审美教育。马克思曾指出:"社会人的感觉和非社会人的感觉是不同的。"天生自然的人体生理机能的感官必须经过社会实践(包括审美实践)的锻炼,才能趋于完善。作为语文教师,更应注重在审美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补充必要的知识,组织适当的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自然、社会的观察,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
6.回归自然,挖掘生活美
"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教师不仅仅要在课堂中融入审美情趣,让学生发现美;我们还要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用心灵感悟,让他们都拥有发现美的"慧眼"。实际上美的东西像空气一样包围着受教育者,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都会自觉自愿的去感受、体会,从而心甘情愿接受教育,自然的陶冶就是美育的基本途径之一,学生可以从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无限的情趣,农村的天地常常表现出一种广袤美、充实美、创造美等,春天烂漫的花,那是婀娜美;秋天累累硕果,那是丰收美;黄叶儿漫天飞,那是季节更替美;冬天皑皑的雪,那是壮阔美……所以将学生带进自然界的乐园,结合课文的学习,去感受、去体验、去发现自然界的美,不失为培养审美情趣的一种方法,这样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使美的情操得到升华。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其实处处都体现着美,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品味作品中的美,进而激发他们去感受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在审美的过程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以美的心灵去领悟美,以美的眼睛去发现美,以美的行动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