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君
中圖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9-0066-01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通过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教学过程应是适宜生命成长、生态和谐地育人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让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回归生活呢?
1.启发诱导,回味生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生活场景,营造课堂氛围,在适当时机,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求知欲,启发学生的联想、分析、归纳,诱导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循循善诱,使学生有话可讲、有感可发,从而使教学不再空洞枯燥,也使教学自然融入生活。不知不觉地让学生在回味生活中,受到了教育。
我在教学《与诚信为友》时列举了一些小学生身边常见却无法引起注意的方面,如:有的同学答应借给同学衣服,没有做到,等等。然后提出问题:(1)你认为他这样做对吗?(2)在诚信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学生从生活的事例中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出他们在诚信方面应该怎样做,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在平时交往中,诚信最重要,不能忽视小事,往往从小事中更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
2.活动参与,探究生活
新课程改革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此外,从学科教学的特殊性来看,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探究生活,社会规范必须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内化。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课堂实践活动,鼓励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索,在活动中愉快地学习。
我在教学《吸烟与酗酒》这一节时,我让学生 参与教学活动,探究学习内容。我说:吸烟喝酒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会造成哪些危害呢?我请同学们自由讨论。"七嘴八舌"归纳出吸烟的危害,如:呼吸道损害; 视力下降;形成依赖性,影响注意力和记忆力; 重金属超标能致癌等等。
学生在教学中学习,乐在其中,减少疲劳,避免了机械说教,激发了学习兴趣,既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自身的能力,更活跃了课堂氛围,真是一举多得。
3.课外延伸,拓展生活
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汲取生活的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学习《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时,我建议学生放学后与家长一起去购物。由学生自己选购物品,学着付钱,并计算找零头。学习《快乐的邻里生活》一课时,我鼓励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到邻居家做客,学会与邻居交往,学会怎样与邻居交谈,谈历史、谈时事、谈课本中学到的知识,与邻居家的孩子开展各种各样有益的活动。
总之,只有让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生活本真,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影响学生,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也只有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现实生活,引发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感悟,明辨是非,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也才能切实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和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德育效率。